神童王思涵现状 高考怪现状:被家长“挟持”的神童

2018-04-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0岁的神童张炘炀要上大学了.在今年高考中,张炘炀考了505分,超过辽宁省二本分数线47分.真是神童!但我仔细看了相关报道,发现喝彩者寥寥,

10岁的神童张炘炀要上大学了。在今年高考中,张炘炀考了505分,超过辽宁省二本分数线47分。真是神童!但我仔细看了相关报道,发现喝彩者寥寥,大都在字里行间表达出一种善意的忧虑:10岁的孩子,心智的成熟能适应大学生活吗?

这让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少年宁铂作为神童第一次走进我们视野时,举国上下学宁铂的情景。从当年对少年宁铂的举国效仿,到现在对“神童”现象的质疑和冷思考,说明整个社会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已经越来越理性、人性和进步了。但该说的还是要说,因为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强化和认知。例如,神童是干什么的?他们有什么用?

我们知道,报上宣扬的神童,大多是用来学习或考试的。炮制这样的神童,除了给后人提供更多的《伤仲永》素材,在文学写作上增加一些想像力以外,还有什么意义?大凡成功一点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仅仅靠智商,更靠情商。决定命运的是性格,是精神气质和内在品质,而不是考试成绩。如同一棵树,让它在温室里长高很容易,可让它和野外的树木一样苍劲、耐得住风刀霜剑,就难了。

神童说到底还是离不开一个“童”字,而一个孩子应该有的,是游戏、同龄人及岁月才能给予的精神财富,当神童把过多的精力都用于频繁的跳级和对新知识的猎奇时,其作为孩子的生命架构就不知不觉发生了比例失调——身子的整体发育萎缩了,而脑袋独大了。当有一天弱小的身体支撑不了沉重的头颅时,整个神话就轰然倒塌。因此,我们看到王思涵的黯淡,看到魏永康的陨落。

可见,当不当神童、培养不培养神童,并没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和非做不可的理由。

孩子虽然是父母的“产品”,却因其有生命的特殊性而享有独立的尊严,从诞生的那一瞬间开始,孩子不仅属于父母,还属于他自己,属于社会,父母并不具有对他任意雕塑的特权。因此,任何父母都不能把孩子当成工具或做成工艺品,用以完成自己未遂的理想或装饰成顶上花冠。

孩子和父母并没什么两样,都是到人世走一遭。大家奔的目标也一致,幸福和快乐。只不过,在“怎么走”上,存在差别。在这里,有些父母的坚持很让人恐惧,他们执拗地认为,只有按照他们的安排,才是正确的道路。其实,他们并不能证明,他们自己的路就是捷径,比别人离成功更近。

我相信这个道理大多家长都是知道的,关键是知与行不是一回事,望子成龙和功利之心之间,往往只差毫厘。有时望着望着,孩子太多的闪光点就成了父母头上的夜明珠,光亮已经成为了他们生命里的一部分,他们不能接受平庸的脆弱甚至强于孩子,尤其对遭遇到“神童”的家长来说。

家有一个“神童”,父母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谁也不知道怎么样是对孩子更好、更合适、更能充分发挥他天赋的方法。于是,“神童”往往被家长们“挟持”,让他学习、跳级、考大学成了家长们的本能反应。

教育专家应该在这方面给家长提供更多有益的辅导和帮助,除了教育他们的平常心以外,还要在教育机制上给“神童”们提供跨年级跨校听课等便利条件——在体制改进之前,家长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校妥善沟通,让孩子特长的学科得到满足,而其他方面和同龄孩子同步成长。这样,到了大学后,他超长的学科既可得到更多深造机会,又能避免人格和社交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