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泰为何没授衔 建国密史:这些开国功勋战将为何没有授衔?
军衔是军人地位和荣誉的象征。军衔评定既不是纯粹的“论资排辈”,也不是简单的“论功行赏”,必须坚持公道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
为了推动评衔工作顺利进行,毛泽东主动提出不授大元帅军衔,以身作则,为全军官兵树立了标杆、作出了榜样。在他的带动下,一大批共和国缔造者放弃评衔,使评衔工作中的许多矛盾得以顺利解决。
毛泽东坚辞不授衔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予军衔等级设置上,我军曾参照苏联等国的做法,专门设立了“大元帅”这一军衔。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规定了军官军衔为4等14级,其中,第一等为元帅,下分两个级别: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以立法的形式被确定下来。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按照(条例)规定,符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元帅军衔标准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毛泽东。
1955年1月14日和15日,中央军委召开座谈会专门就授予元帅、大将、上将军衔人员等问题进行研究,会上经过大家讨论,取得了一致意见,认为毛泽东理应授予大元帅军衔。
毛泽东得知后,当即表示拒绝。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开会进行讨论,由最高立法机构议决此事。会上,包括不少民主人士在内的常委会委员们纷纷发言,认为毛泽东在领导全国武装力量进行的革命战争中,居功至伟,应该授予大元帅军衔。
主持会议的委员长刘少奇,知道毛泽东不愿授衔的态度,表示他个人对此“不能作结论”。刘少奇无奈地表示:“你们不是经常见毛主席吗,你们见面后当面去说服他,争取他的同意,这次会议不作决定。”随后,许多同志纷纷劝说毛泽东接受大元帅军衔,并向他讲述苏联斯大林被授予大元帅军衔的情况,但是毛泽东却一口回绝:“苏联有的,我们不一定非要照搬。”最终大家都没能说服他。
一次,彭德怀、罗荣桓等到中南海向毛泽东等汇报评衔工作进展情况。毛泽东听完汇报说:“你们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
依我看呀,现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他问刘少奇:“你在部队里搞过,你也是元帅。”刘少奇当即表示:“不要评了。”他又问周恩来、邓小平:“你们的元帅军衔,还要不要评啊!”他们俩都摆手说:“不要评了,不要评了。”毛泽东又转身问过去长期在军队担任领导工作、后来到地方工作的邓子恢、张鼎丞等同志,他们也都表示不要评了。
最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级别的只有朱德、彭德怀等10人。因为毛泽东坚决不授大元帅军衔,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就成了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空衔。
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主动放弃元帅军衔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规定,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因而,在最初拟订的方案中,除了朱德等最后授衔的10位元帅以外,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也在元帅人选之列。
但在元帅名单最终确定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化。
1955年1月16日,彭德怀、罗荣桓联名给毛泽东“关于军委开会讨论元帅、大将、上将军衔的具体确定名单”的报告中,明确提出授予元帅军衔的人选。1955年8月17日,中央军委第44次会议,宋任穷还曾提出:“滕代远、李先念、谭震林等同志以及陈毅、邓小平、周恩来、刘少奇同志今年是否授衔?”此后,1955年9月14日上午,军委召开临时会议,讨论元帅军衔问题时,聂荣臻说:“主席讲他和中央负责同志暂时不授衔,待第二批、第三批再说(毛泽东、邓小平暂时不授)。
”至9月20日,总干部部印发《元帅、将官名单》,其中元帅为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0位。
根据中央决定,已到地方工作的部队干部原则上不参加授予现役军衔。当时,周恩来任国务院总理,刘少奇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邓小平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他们均以不在军队担任职务为由,坚持放弃授衔。
对此,1955年9月23日,国务院第十八次全体会议讨论并通过授予解放军有功人员勋章的第一批名单等问题时,主持会议的陈云解释说:“有些同志曾长期在解放军中服务,现在转业了,没有授予军衔。授予元帅的同志定为10位,也不是可以授予的都授。
如邓小平同志,在革命战争中对建军和指挥作战都是有功的,他是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考虑可以授予,但他现在的主要工作是中央秘书长,授个元帅不好,他自己也认为还是不授予为好。”
1955年9月27日下午4时许,中南海怀仁堂,彭德怀、贺龙、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徐向前等人,在休息室等待授衔授勋仪式开始。周恩来总理身着灰色中山装走了进来,由衷地向这些老战友表示祝贺。贺龙真诚地说:“我们的周总理也应该授衔嘛!”周恩来笑了笑,谦逊地摆摆手说:“我是政府工作人员,是为诸位元帅服务的,当好你们的后勤嘛。”
1977年7月21日,邓小平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说:“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应该老老实实地履行党员的责任,听从党的安排。”
李先念、谭震林等功勋战将因去地方工作未被授予军衔
李先念、谭震林等一大批我军高级将领,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之初,都在军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我军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服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离开军队转到党和国家领导机关工作。
1955年1月16日,彭德怀、聂荣臻联名向毛泽东报告14、15日军委座谈会关于军衔问题的讨论情况,在初步拟订的将帅人员名单中,提到:“李先念、谭震林、滕代远、王维舟、邵式平、冯白驹、周保中、王世泰等同志都是与部队有历史联系或与某一地区有联系者,是否须授予现役军衔或预备役军衔,均请主席考虑决定。”
2月4日,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署名,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呈报了《关于地方负责干部的军衔评定和授予问题的请示》,建议“与军队有历史联系和与某一地区有联系的代表人物”的军衔,可采取三种方式办理:一是“须评定军衔又授予的”;二是“只评定军衔不授予的”;三是“授予预备役军衔的”。
总干部部的具体意见是:“须评定军衔又授予的”有王维舟、冯白驹、周保中;“只评定军衔不授予的”有滕代远、李先念、薄一波、邓子恢、张鼎丞、王世泰;“授予预备役军衔的”有程子华、蔡树藩、谭启龙、何长工、张际春、姬鹏飞等。此外,对于兼任军队职务的地方干部,凡兼任分区政委(地委书记)以上职务者,对其军衔采取评而不授的办法。
最后,在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人格魅力感召下,大家坚决服从中央规定,坦然放弃了评定军衔。他们虽然没有被载入将帅名册,但他们的英名将永远镌刻于历史的丰碑上。
【相关阅读】 55年授衔:十大元帅竟有一人不是八路军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时,荣获元帅军衔的10位开国元勋中,八路军系统有9人,即八路军总指挥朱 德、副总指挥彭 德怀、参谋长叶 剑英,八路军115师师长林 彪、副师长(政治委员)聂 荣臻、政治委员罗 荣桓,八路军120师师长贺 龙,129师师长刘 伯承、副师长徐 向前;而新四军只有1人,即新四军军长陈 毅。
有些人会问,八路军和新四军明明都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正规武装力量,凭什么地位竟相差如此悬殊?而非八路军出身的陈 毅又何德何能可以成为元帅呢?倘若新四军最高将领叶挺将军当年没有死的话,谁会被从十大元帅序列中挤掉呢?
第一,从编制级别上看,按国民革命军的编制,“路军”和“集团军”一般是比军高一级的编制单位,编制均不固定,一般少则辖两个军,多则辖三四个军。
如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辖两个军和4个独立旅,卫立煌的第十四集团军辖4个军,等等。
由于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限制,八路军改编时只给了3个师的番号,即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
八路军和新四军改编后,八路军的一个师下辖两个旅,旅辖团;而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支队辖团。因此,八路军的师与新四军、八路军的旅与新四军的支队平级。
第二, 从兵力上看,八路军成立时共4.5万人,其中115师1.5万人,120师1.4万人,129师1.3万人,八路军总部直属3000人;新四军成立时为 1.03万人,比八路军的师还少几千人。抗战结束时,新四军发展到31万人,八路军则发展到90余万人,仍3倍于新四军。
解放战争时期新四军发展为华东野战军,而八路军则发展为西北、中原、东北几大野战军。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八路军和新四军也不是平级的,严格来说八路军比新四军高一级。
军队中编制级别相差一级,高级将领人数通常相差5至7倍。而且,八路军总部实际上也是军委总部,如军委总政治部即八路军总政治部。10位元帅中,有八路军总部3人、八路军3个师6人,新四军1人。
另外,说到陈 毅被评为元帅的事情上,就要提到元帅的标准了:
当时评授元帅军衔的条件相当高。1955年2月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规定: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评授元帅是看各个革命战争时期的综合贡献,而不是单看某一个时期。并且,评授高级军衔也照顾到历史形成的各“山头”,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的3个方面军,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3个师和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的各大野战军,都至少有一位元帅。
在1955年评定高级军衔的初步方案中,毛主席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除了后来被授予元帅军衔的10位高级将领外,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还有刘 少 奇、周 恩 来、邓 小 平3人。
刘、周、邓在革命战争时期,对创建人民军队、领导指挥对敌作战、参与战略决策等方面功勋卓着,授予元帅衔是众望所归。但是,当时他们都已离开军队,在中 共中央和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刘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周任国务院总理,邓任中 共中央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
毛主席在一次听完评衔工作汇报后,说:“你们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嘛!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也不方便。依我看呀,现在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不评军衔好!”
说完,他问身边的刘 少 奇:“你在部队里搞过,你也是元帅。”少 奇同志当即表示:“不要评了。”周 恩 来、邓 小 平也都表示不要元帅衔了。
这样,实际授予的元帅就是10位,而新四军只有1位元帅。
陈 毅当时也在地方工作,怎么就授衔了?
第一,陈 毅一直是军事干部;第二,陈 毅当时是中央军委委员,并且,考虑到历史形成的各“山头”,陈 毅若不授元帅,新四军乃至整个华东部队(包括第三野战军和华东军区)就没有一位元帅了。
同样,已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的贺 龙如不评军衔,红二方面军和八路军120师就没有元帅了。因此,陈 毅就成为新四军惟一的一位元帅,他也是不拿军队工资的三位元帅之一。
当然,这算是一个公平合理而皆大欢喜的结局。然而,放到今天,人们不禁会做出一个假设:倘若55年授衔时,身为原新四军最高指挥员的叶挺将军没有牺牲、活到了建国后,那么元帅之位还会是十个么?会不会出现十一大元帅?亦或是有人会被从十大元帅的名单中被挤掉?
显然,若是有人一定会被挤下去的话,会是谁呢:
叶挺在皖南事变中被俘,1946年在国共协议的精神下被释放,在同年的4月8日茶山事件中壮烈牺牲,人生就此终止!
但是回顾叶将军近 30年的军事生涯,尤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看他的历史地位,不难发现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在北伐战争时期,他就是国民革命军当中唯一由共产党人直接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的团长,在解放军建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中(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他直接就指挥了两个(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者之一。
在抗日战争中他是国共两党都承认的新四军的军长,新四军是和八路军齐名的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正规武装,是当时国共领导的抗日战争的主要武装力量之一。
如果茶山事件中没有牺牲,以他在人民军队中的威信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解放战争中必定被委以军事重任直至建国,所以55年封帅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那么,问题就来了:倘若1955年依然是十大元帅制的话,谁会被叶挺将军挤出去呢?先来分析一下55年授勋的这10大元帅吧:
朱 德,这个也不必多说了,南昌起义的领导者之一,井冈山朱 毛红军会师的指挥者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的总司令,八路军的总司令、解放军的总司令,解放后是解放军的三军总司令,他不当元帅是不可能的。
彭德怀,平江起义的直接指挥者,后随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井冈山,在中央红军是红三军团的军团长,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的副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是人民解放军 的副总司令、第一 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建国后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从红军到八路军在到解放军(志愿军)的履历说明元帅军衔跑不掉的。
刘伯承,南昌起义的领导者之一,红军时期是中革军委军委(后是中央军委)参谋长,八路军129师师长,解放军晋冀鲁豫司令员后任第二 野战军司令员,建国后任中央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老刘的元帅不是盖的!
林彪,在红军前期默默无名只是参加的南昌起义而已,但是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井冈山时期就显露无遗,历任红一军团的军团长,八路军115师师长,指挥了着名的平型关大捷。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军区司令员直接指挥辽沈战役并且和聂 荣臻一起指挥了平津战役,后任解放军第四 野战军的司令员,55年封帅时年仅49岁!
聂荣臻,南昌起义领导者之一,红一军团政治委员,八路军115师副师长兼政治委员,解放军华北军区司令员,和林一起指挥平津战役,后任平津卫戍区司令,建国后是人民解放军的副总参谋长,聂的元帅军衔也无话可说!
陈毅,南昌起义的主要成员,井冈山朱 毛红军会师的直接指挥者之一,红军主力长征后三年游击战争的直接领导者(另外一个是项英)。
这支游击部队转战8省,是新四军的前身,抗战时的新四军副军长兼一支队司令员(如果没有皖南事变,相信副军长职位会延续到解放战争),后任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军华东军区司令员、第三 野战军司令员,陈的帅位应该没有问题吧!
徐向前,广州起义的领导者之一,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总指挥(红军时期的声名太显赫了),八路军129师副师长,解放军华北军区副司令员,直接指挥解放太原的战役,建国后解放军的总参谋长,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不是元帅谁信啊?!
贺龙,南昌起义的直接指挥者之一(另外一个是叶挺),土地革命时期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红军第二方面军的总指挥,八路军120师师长,解放军华北野 战军第18兵团司令员,西南各省解放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和西南军区司令员,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是元帅,那么红二方面军的总指挥呢?
叶剑英,解放军建军的三大起义,他直接指挥了一个(广州起义),直接策应了一个(南昌起义),可以说直接策应的这个比直接指挥的更加传世,那是他第一次挽救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按照现在的话说,是挽救了中国革命)。
中革军委总参谋长后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兼红一方面军总参谋长,在长征途中识破张 国 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第二次挽救中国革命。
抗战时八路军总参谋长兼中央军委参谋长,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后任军事科学院第一任院长兼政委,如果说军队当中有两个军师的话,刘 伯承是其一,叶 剑英就是其二了!
罗 荣桓,秋收起义的普通指挥员,红军时期比较平淡,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抗战时期115师政治部主任,战争初期也比较平淡。
战争中、后期终显锋芒,八路军在山东战场的不利局面被他扭转,山东抗日根据地局面由此打开,解放战争任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后任四 野第一政治委员,是唯一在55年被毛主席誉为第一政委的元帅!
分析:
1、鉴于以上11人的军事履历可以看出,虽然历史不能复制,假定在叶挺将军还健在的情况下,陈 毅的副军长职位会延续到解放战争初期(毕竟新四军的老底是老陈创立的),叶挺会在出狱后直接安排到中央军委主持领导工作,职务最低也是个副总司令(毕竟他 的军事才华显在那里,当然最重要的是军事威望)。
所以陈毅 在战争的后期任野战军司令员一般是不会改变的,因此新四军正、副军长在解放后授衔元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除叶 剑英、罗 荣桓外其他的8位不是总司令、副总司令就是红军方面军的总指挥,所有当元帅是必然的,剩下是叶 剑英和罗 荣桓了,在战争年代还没有听说过哪一国的军队总参谋长不是最高军衔的,苏联如此,美国也是如此(五星上将=元帅)。
再加上叶在军队初创时期对党和军队做出的无人能比得特殊贡献(策应南昌起义和长征时及时制止红军分裂),功高盖世啊,除非建国后他主动离开军队象邓公那样,要不然叶肯定也会是元帅军衔。
而罗 荣桓就不一定了,主要是体现在红军时期和八路军初期,当然在以后的天下第一军——东北野战军(后称第四 野战军)任政委,协助林 彪领导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这一点,评个元帅叶不为过。
2、如果1955年一定只是授衔10名元帅,叶挺又在世的话,元帅的顺序一定是这样的:朱 德、叶挺、彭德怀、刘伯承、林 彪、贺龙、徐向前、陈毅、聂荣臻、叶 剑英。
3、当然,毛主席是那个年代最为大气的风云人物,他老人家说不准就搞个11元帅出来也不一定,谁又会知道他的心思呢?这样的话,罗 荣桓还是会给授予元帅军衔的!
从这里我们可看出,评定军衔绝非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最怕的事情大概就是给一些人评低了而引起不满。然而,我军高级将领中却也有主动让衔之人,其高风亮节尤为让人感动:
1955年开始的授衔、授勋是我军建军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事实上,在这伟大的历史事件背后,还有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先来看看其中的让衔故事:
彼此谦让虚怀若谷
第一个提出让衔的是徐 向前。他的理由主要是既然革命已经成功,当不当元帅无所谓。他给毛主席专门写过信,但是,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不评这个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军内“山头”最大的同志为元帅。
第二个是主持评定工作的罗 荣桓。他不同意自己出任元帅,因为自觉无尺寸军功。
然而,毛主席坚持罗荣桓上选,他说:“罗荣桓同志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典范,他是秋收起义以后上了井冈山的老同志,几十年从不为个人名利争短长,他协助林 彪同志在解放战争中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大将里面让衔的首推许光达。许光达在接见苏军代表团以后,周总理通知他将被评为大将,他感到很不安。周总理让贺龙做他的工作。
贺龙说:“这次授衔,10个元帅、10个大将,是毛主席、中央军委几位副主席反复研讨、权衡,又照顾各方面而决定的。”许光达却反问贺 龙:“如果柳直荀、周逸群要还在,应该授什么军衔?”
贺 龙说:“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不忘却共患难的亡友。周、柳有可能像总理、邓 小平一样,改行搞党务或行政。”
许光达又问:“贺锦斋、段德昌要是不死呢?”贺龙回答:“可能是大将。”“若是叶挺还在呢?”“元帅,理所当然的元帅。”
许光达又说:“毛主席、中央军委对我的信任,我衷心感谢。但与其他几位大将比,无论德、才、资,均不如他们。我请求贺总把我的意见反映到中央军委,改授我上将衔。”
后来,许光达又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写信,要求降低标准,只评上将。毛主席在中央军委扩大会上作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讲话时,对许光达让衔一事进行了真挚地赞扬:“同志们,今天我要向你们介绍一位甘心把自己的级别降低的人,他就是许光达同志!
这是一面镜子!一面共产党员毫不为己、不谋私利的镜子!他将始终成为我党、我军上下的一面很好的镜子!500年前,明朝有一个大将叫做徐达,他是平定中原,威震天下,如今500年后,我们人民军队中也有一位大将,他就是许光达,他是以他的高风亮节而名震天下的!”
1965年,取消军衔制,改为国家行政级别。根据规定,许光达应定为行政四级。这时,他坚决要求把自己的行政级别降为行政五级。
中将里让衔的有徐立清,徐立清要把自己该评的上将降为中将。按照中央军委规定的条件,正兵团级现役军队高级干部一般都要授予上将军衔。徐立清在1949年底就是第一兵团政治委员兼中央新疆分局副书记,完全符合授予上将军衔条件。
彭德怀几次找他谈话,但是,他坚决要求把自己降低为中将,彭德怀苦笑着说:“别人都说我是犟脾气,我看你比我还犟!”
彭德怀在军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提到这件事时说:“徐立清我了解他,人很好,没有名利思想,而且言必行,行必果。”毛主席接着说: “不简单哪,金钱、地位和荣誉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和品格,古来如此!”
在授衔仪式举行的前一天,周总理又专门打电话邀徐立清到中南海面谈。
周总理说:“主席说许光达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我说你徐立清也是一面镜,是难得的一位好同志嘛。”说完,周总理把摄影师叫来,在他的书房里和徐立清合影留念。
在授衔庆祝酒会上,未被授衔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 少奇,突然叫了徐立清的名字。徐立清急忙来到刘 少奇跟前,刘说: “你是一名应该授上将而没授上将军衔的中将。”徐立清说:“您本该授元帅不是也没要嘛,您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啊。”
正在这时,彭德怀也来到徐立清面前说: “你两个金豆的含量可不一般啊。”
争衔也见真性情
与让衔相反,一些人认为自己的军衔被评低了。这也难怪,按照当时中央的有关规定:元帅是行政三级,享受政治局委员待遇;大将是行政四级,享受副总理待遇;大将以上可以算作党和国家领导人。
上将是行政五级,享受国务院秘书长待遇;中将行政六级,享受部长待遇;少将行政七级,享受部长级医疗待遇。
而且,中将以上就是高级将领,可以配备警卫、秘书和保健医生、厨师、勤务员。的确相差很多。于是,就有了一些人出来反映自己的情况。
王必成和王近山都被评为中将。王必成在红军时期是四方面军的干部,长征以前的最后职务是红三十军八十九师副师长,解放战争时期是新四军第六师副师长,和上将刘震等人是平级,解放战争时是第七兵团副司令。
王近山是红四军出身,长征以前的最后职务是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师长,和陈赓是平级的,抗战时任太岳纵队副司令,解放战争时任二野三兵团副司令兼任十二军军长和政委。
王必成因为是谭震林的老部下,就去找谭震林说。谭震林答应帮助他反映,还真反映了,结果让上边一顿批评。
王必成知道以后,还专门找谭震林道歉。罗荣桓找了谭震林解释。谭震林丝毫不怪罪王必成。
谭震林的很多部下都说,谭老板人很厉害,爱发脾气,但是对部下很体贴。历史上,因为涟水战役,王必成被谭震林一顿猛批,可是后来,谭震林发现是自己错怪了王必成,还给王必成道歉,这回还主动帮着王必成呼吁。
王近山也喊过几嗓子,被邓公严肃地批评了一顿,就算了。
还有钟伟少将。他在红军时期的最高职务是师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中提拔得很快,他是四野的十二纵队司令,和黄 永胜平级;后来担任四野四十九军军长,和梁兴初平级,怎么也该是中将,所以,他觉得低了,就骂了人,毛主席都知道了。
林 彪气得把钟伟叫去批了一通。其实,关于钟伟的军衔评定过低,毛主席也是清楚的,所以,对钟伟的使用一直是按照中将甚至是上将的标准定的,他担任北京军区参谋长就是毛主席点的名,也算是低衔高配的好例子。
实事求是地讲,王近山、王必成等人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很正常的,同让衔的人一样,他们也应受到人们的尊敬。
名利之前高风亮节
或许有人不满,可有些人连牢骚都不发。像白志文少将,红军的时候就是师长,评定他为少将,有人就建议他去争一下。白志文说:“有什么好争的?多少人连命都 没了,我们命大活下来了,评一个少将就应该知足了。想想我们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同志,牺牲时不到30岁,我们现在应该知足吧。”
像谢振华少将,在红军长征前撤离中央苏区的最后一场大仗---高虎脑战斗中,担任红十四团政委,才18岁。
长征胜利后,谢振华担任红一方面军保卫局执行科长,许多重大案件他可直接向毛主席汇报。解放战争即将进入战略决战时期,他担任华野第十二纵队司令员。1949年全军整编时,他担任第三十军首任军长。按资格、职务和战功,应该授中将军衔。
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更是正确看待自己的军衔。
朱 德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是德高望重的元勋。他被授予元帅军衔后对高级将领们说:“目前中国革命已取得了基本的胜利。同志们,如果我们要问天下 是谁打下来的,这份功劳应该归在谁身上,那我就要说,这个天下是全党同志和群众一起打下来的,这份功劳应该首先归在人民大众身上。”
“人家把功劳归给我,我就把功劳往下推,我想你们也要这样推才好。”
彭德怀在同干部闲谈中也多次说:“我这个人并不需要这个牌牌,我也够不上什么元帅,如果要评的话,也很难说评个什么'将'是合适的。但这不是个人问题,倘不评一些元帅,那就会使一些人难得依次评下去。”
1959年6月,他在同阿尔巴尼亚国防部长巴卢库谈话时说:“我不喜欢人家叫我元帅,这是战争的结果,是学人家的,我不喜欢肩上这两块牌牌。”
罗荣桓没有将被授予元帅军衔看成是个人的荣誉。他对总政治部的一些干部说:“我是总政治部主任。给我授元帅衔,这主要是党中央和人民给予我们军队政治工作者的崇高荣誉。”
受勋后老帅抚今追昔
1955年9月27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北京举行隆重的授予元帅军衔及勋章典礼大会。毛主席在主席台前,亲手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状和勋 章,授予朱 德、彭德怀、贺龙、陈 毅、罗荣桓、徐 向前、聂 荣臻、叶 剑英等8人。林 彪、刘 伯承2人因病未出席大会。
同日稍早时间,国务院先举行了授予将官军衔和勋章的典礼,周总理总理把授予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军衔的命令状分别颁发给粟裕、许光达等在京的将官。
下午6时半,授衔、授勋典礼在军乐《胜利进行曲》的旋律中完毕。
在怀仁堂的休息室里,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追溯着历史。
“元帅阁下,”陈 毅问贺龙,“当初你在南昌同叶挺打响第一枪时,可曾想到要当元帅?”“元帅?”贺龙用手把胡子一摸,“我连这是第一枪都没想到,我只想怎么打好这一枪。”
叶剑英问陈 毅:“要是叶军长还健在,贵军就出两个元帅,不是吗?”
“不!”陈毅爽朗的笑声中带着严肃的口气,“要是他还健在,我就把这元帅的桂冠奉送给他。那时,在十大元帅中就有两个叶帅倒是真的。”
当周总理走向元帅们时,陈毅故意向他敬了军礼:“周副主席?”
叶剑英则叫周总理:“我们的总参谋长。”
贺龙纠正说:“他应是未授军衔的元帅。”
周总理听了,仰天大笑,摆手道:“不,不,我只是政府的一个工作人员,为诸位元帅当后勤。”
北京的授衔仪式结束后,各大军区也先后举行了授衔仪式。
1955年10月1日,天 安门广场,国庆大检阅。当身着佩戴上了军衔肩章、军兵种和勤务兵符号标志新军装的人民解放军官兵威武亮相时,数10万人顿时一片欢腾。
独具风采的中国将星
在将军队伍中,还有一些因战伤而残废了身躯的将领,这使他们具备独有的丰采。
独臂将军有:上将贺炳炎、彭绍辉2人,中将余秋里、晏福生2人,少将陈波、彭清云、童炎生、左齐、廖政国、朱声达、苏鲁7人;短臂将军有少将龙书金、罗应怀2人;独腿将军有中将钟赤兵1人,独脚将军有少将谢良1人。
毛主席在谈及我军的伤残将领时说:“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个独臂将军?旧时代是没有的,只有我们的红军部队,才能培养出这样的独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