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长万勇 武汉市市长万勇:武汉城市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主要特征
“十三五”期间,我市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和主要特征,可能有四个方面:
一是战略机遇期与建设转型期叠加。国家正在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尤其是国务院批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也基本形成。另一方面,我们抓国家重大战略,不能完全复制过去的方式方法,既要抓机遇也要抓转型。我把长江经济带比喻成一根扁担,这根扁担往西连“一带”、往东连“一路”,扁担放在肩上的位置就是武汉,这给城市建设带来新的空间和需要转型的地方。
二是功能完善期与品质提升期交汇。未来五年,我市仍将处于大建设时期,对此要有思想准备、心理准备、措施准备,同时建设的重心转向功能完善、品质提升阶段,加速形成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框架体系。
三是主城更新期与新城拓展期并行。前年,我们划定主城的生态底线,主城空间控制在三环线以内。今后五年,主城区建设应以有机更新、功能完善、提升品质、修复生态为主,适当规划建设创新园区,就是聚集创新要素的园区,市委市政府将其定位为创谷、智谷、生态谷。
新城区正处在强化规划、科学建设、理性拓展、优先保护阶段。尽管新城区都做了规划,但实事求是地讲,“不敢恭维、不太放心”,这是对标中央城市工作会的新要求而言的。前几天在市委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上,我跟新城区、开发区的同志讲,新城区“不怕建慢了、就怕建乱了”,不要十年二十年之后,再像中心城区一样搞“三旧”改造。
我讲得很直观,目的就是提醒大家,今后新城区的建设方向是打造新型生态城市和产城融合的工业园区。我们绝对不能“摊大饼”,要通过差异定位、分类建设、协调发展,实现主城与新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辉映。
四是项目收获期与施工阵痛期交叉。绝大多数干部和市民支持、理解、赞成我们大规模推进城市建设,但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市民的出行、生活带来一定影响,有些影响还比较突出,比如我们总说“现在的不便是为了今后的方便”,但也有人说“已经搞了几年,现在还是不方便”。我们要重视群众的意见,加强管理,缩短周期,减少影响,多做改进工作,多做解释工作。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是武汉城市功能品质升级期、城市建设模式转型期,这也许是“让城市安静下来”理念的应有之义。面对大建设中的机遇和利好、困难和问题,我们要以对城市、对市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境界和担当,保持定力、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形成合力,不负历史垂青,不负市民期待,不负子孙后代。
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我市“十三五”发展的总体目标,就是“一率先、三升级”。一率先,就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升级就是打造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版”。城市升级版所要追求的目标和推进的重点是什么?习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上强调“五个统筹”,其中一个是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个环节。
联系武汉实际,我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我理解打造城市升级版,总体要求是追求完美、注重细节、彰显品质、打造经典。为此,我们要实现“三个转变”,同志们可以讨论,是不是应该这样,是不是符合中央精神,是不是符合武汉实际。
第一个转变,城市规划由指导建设,向规范建设与保护生态并重转变。我们过去的规划主要是指导建设。按照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今后的规划应该向规范建设与保护生态并重转变。
第二个转变,城市建设由打造功能,向提升功能与改善品质并重转变。这个大家好理解,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做。
第三个转变,城市管理由传统主导,向社会共治与智慧现代并重转变。我没有用政府主导,而是用传统主导,传统主导包括一些运动式、突击式的管理方式,管理与被管理的固化关系等。比如,在一些重要路口,专门安排人拉绳子、吹哨子、戴帽子、套袖子,现阶段肯定有必要。如果五年、十年或更长时间还是这样,那就有问题了。传统的城市管理要向社会共治与智慧现代并重转变,这个转变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完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摘自万勇市长1月6日在全市城建工作会上的讲话,区城乡建设局王为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