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绝密档案:彭加木双鱼玉佩失踪真相(3)

2018-03-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如果按夏训诚的说法,就是彭加木建议他去美国,而不是去罗布泊.因为彭加木认为此行不算重要.这就显然和后面彭加木的表现矛盾了.如果此行不算重要,为什么在接下来这次探险过程中,彭加木宁愿冒生命危险出去找水井,也不愿意就地等待救援?很简单,因为就近找到水井他们还可以继续前行,可是如果等待救援,他们只能被遣送回去.由此可见,彭加木对于此行的看重程度似乎比夏训诚说的要高得多.(借此推测与没有这种可能,彭加木吧这个行程任务连夏训诚也瞒了)第二,我们要注意到以上这些都只是夏训诚的一面之词.如果我们把他的主观表达

如果按夏训诚的说法,就是彭加木建议他去美国,而不是去罗布泊。因为彭加木认为此行不算重要。

这就显然和后面彭加木的表现矛盾了。如果此行不算重要,为什么在接下来这次探险过程中,彭加木宁愿冒生命危险出去找水井,也不愿意就地等待救援?很简单,因为就近找到水井他们还可以继续前行,可是如果等待救援,他们只能被遣送回去。

由此可见,彭加木对于此行的看重程度似乎比夏训诚说的要高得多。(借此推测与没有这种可能,彭加木吧这个行程任务连夏训诚也瞒了)第二,我们要注意到以上这些都只是夏训诚的一面之词。如果我们把他的主观表达都删除,只留下事实,就是他没有去参加彭加木的第三次科考队。再进一步从他的主观情绪中抽离,我们可以做个大胆的设想,如果这本来是夏训诚自己的意愿呢?

如果实际上是彭加木邀请他去,而夏训诚以自己要去美国科考为由拒绝了呢?再向前推测一下,夏训诚为什么要拒绝彭加木的邀请?是因为彭加木下一次科考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而自己想竭力避免呢,还是彭加木有意让他参与这项任务,他已经预计到其中的危险,而不愿加入?

好了,让我们带着这些背景资料开始试着还原彭加木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罗布泊探险吧。

1980年,5月8日,彭加木率领一支由地理、化学、气象、土壤、沙漠和考古人员组成的考察队,按照由北向南纵贯整个罗布泊的方向出发。

整个队伍包括3辆车和11个人。按夏训诚的说法是12个人,但他的话有歧义,他原话是“他就带着队伍,带着3台车、11个同志就到罗布泊考察”,他那11个人里应该把彭加木自己也算进去了。

彭加木三次考察路线汇总

这是一个临时组建起来的队伍,大家平时并不相熟,还需要磨合更重要的是,考察队伍里除了彭加木到过罗布泊西北岸外,没有一个人对罗布泊有什么概念。

这11个人名单如下:

彭加木,队长,生化学家。

汪文先,副队长,水文学家。

沈冠冕,植物学家。

马仁文,化学家。

闫红建,化学家。

谷景和,动物学家。

包继才,司机。

陈大化,司机。

王万轩,司机。

陈百录,行政总管,当兵的。

萧万能,联络员,背着发电报的设备,当兵的。

3辆车:

1、212五座吉普车,王万轩驾驶,主要拉彭加木等科考人员。

2、8座212,拉人和电台设备等,陈大化驾驶。8座212拉着电台的几个大箱子,也超重了。

3、前苏联嘎斯63,拉水和汽油等辎重,包继才驾驶。嘎斯63的载重量是1.5吨,但车上装了8个大汽油桶,每桶装200公升,分别装4桶水、4桶油,加上帐篷等生活用品早超过了载重量。

食物:

“考察队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在马兰基地准备。军队专用的午餐肉罐头、酸辣茭白罐头、榨菜、大米、挂面、面粉等等全部从部队上买。”担任行政总管的陈百录说。

在继续罗布泊第三次探险之前,先给大家强调一个思想。

写过论文的可能都知道,写学术论文时,我们不能只是一味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表示自己的权威性,我们常常需要引用别人的学术资料来支持自己。并且,我们要保证这些资料的权威性。这些学术资料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原始资料,而另一种则是二手资料。

比如我们在研究彭加木疑案时,彭加木留下来的亲笔纸条是原始资料,而这些与他同行的参与者的描述则是二手资料。单纯比较权威性,原始资料基本上是要比二手资料高一些的。因为它客观、真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句老话,叫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凡是经他人手记录下来的东西,除去数据等需要精确性的信息外,往往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歪曲和修饰。

史书不可全然相信,但也不是全然不可信。同理,也包括这些与彭加木通行的人们的话。当他们从口中说出来时,不论他们如何想竭力保持客观,已然有所偏颇。而当这些话由记者记录到纸上时,同样如此。这还只是无意为之的主观化,如果是刻意为之,大家大概可以想象它与事实的距离到底是如何了。

科考队伍于5月8日下午5点到达‘720’,到此时,行程已有290多公里。

对于此次考察的中心任务,夏训诚给出的答案是穿越罗布泊中心湖盆。此时罗布泊早已干涸,正是穿越湖心的好时机,夏训诚将这个计划称之为“探路”。

当晚,几人住在‘720’。

5月9日,也就是第二日上午9时,彭加木率队离开‘720’,进入雅丹。

根据陈百录的回忆,在下湖盆之前,‘720’的军人给考察队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炊事班的班长出去打柴,再也没有回来。部队想尽了办法,没有找到活着的他,也没有找到尸体。罗布泊地形太复杂,一定要小心。

“彭加木这天晚上也给大家开了一个会,定下了一条铁的纪律:不准单人、单车行动,谁违反了处分谁。同时他给大家作了动员。”陈百录说。

请注意,这里陈百录提及,身为队长的彭加木曾专门说过这一点,不准单人、单车行动,谁违反了处分谁。这条纪律是彭加木亲口下达的,而且很显然,这与彭加木后来独自出行去找水井的行为完全矛盾。

请记住这个疑点,以后会提及。

道路崎岖,汽车颠簸。因为罗布泊干涸,湖水蒸发露出湖底,只剩下表面上不均匀地铺着厚厚一层盐。根据化学家闫鸿建的科考笔记记录,他们一路上压过了大量盐的结晶体,都是正六边形的硬盐壳,网状面。汽车非常难走。这些结晶体最高的达80厘米,大卡车(指包继才驾驶的那辆前苏联嘎斯63)一度歪了!

而对于此,陈百录是这样描述的:车子向湖盆里开,突然‘咕咚’一下,车子掉了下去,黄色的尘土像雾一样无声地腾起,然后像水一样漫过了车身。

于是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