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王琨 王琨:我是自学成才的职业画家
王琨和他的兰若画廊,背后是他创作的三幅人物肖像油画作品。由于行动不便,王琨更多地呆在远在北京顺义的画室。
(文 摄影/记者 胡新亮)
北京大山子798艺术工厂,王琨的"兰若画廊"就在其中。2008年底,正赶上经济危机带来的萧条,王琨以相对较低的价格租到了这间二十平米的画廊。回想他艰难的奋斗史,这足令他满意,拥有自己的一家画廊,这也是他来北京之后一直梦想的。
如今,这间画廊里展出了王琨最重要的一些油画作品,不乏严整的人物肖像和静物画,其间透露出一种沉郁的精神气质,作为一名残疾人画家,他总会把自己对生活独特的体验通过画笔表达出来,虽然有时也竟然用了曲笔。
为了学画"不择手段"
今年三十九岁的王琨出生在东北吉林,他与美术结缘可以说是一种命运的安排。由于患有小儿麻痹症,王琨从小行动不便,被迫学会与自己独处。面对孤独与苦闷,美术就成为他塑造心灵最重要的手段。父母从书店中买来的小人书《红楼梦》《三国演义》《白毛女》成了王琨的美术发蒙教材,王琨把祖父薄薄的烟纸罩在小人书上,依葫芦画瓢,照着样子仔细地描下来,也便成了最初自我欣赏的艺术品。
几年下来,没有一点儿基础的王琨渐渐地有了最基本的美术经验,而且还积攒下满满一大箱小人书。
但是,这样的美术经验基本上只是为了消磨时间,王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训练,残疾却成为他走上职业画家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后来,王琨进入家乡的一家地方文化馆,拜了一位美术老师,可是慢慢地就发现这位老师的水平有限。
拜师无门,他不得不开始艰苦自学,为了掌握绘画的技术,王琨几乎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为了解决创作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我必须善于从书本、聊天中抓取信息和营养"。他很明白,锻炼技术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为了自学,他投入到书本上的金钱不计其数。
酷爱绘画的王琨1898年和1990年先后两次报考东北一所美术学院的装潢设计专业,经过了初试复试,却因身体的残疾而未能如愿。王琨说,本来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不敢报考油画系,而选择了将来能够在固定地点工作的装潢专业,没想到,这一扇门还是关上了。
从那之后,王琨每当看到"身体健康"的规定便忧心忡忡。看着和自己一块儿学画儿的朋友纷纷考取了美术学院,王琨一时陷入迷茫——无缘接受高等教育,是否意味着自己梦想的终结?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北京圆明园附近兴起了一座画家村,王琨的已经大学毕业的朋友们在其中做起了职业画家。每当听到这些朋友们谈论在画家村里举办画展和艺术沙龙的时候,王琨非常兴奋,他的心中再次燃起了做一名职业画家的梦想。
为了实现这个梦,父母倾其所有,为王琨订阅了全国主要的美术杂志。有一天,王琨在一本美术杂志上看到一则韩国卡玛艺术有限公司招聘韩画画师的广告。机会来了,王琨却很清醒,但是他不想放弃机会,于是洗了一张自己作品的大照片,配上一封自荐信寄到了北京。
两周之后,王琨接到了卡玛公司的回信,要求他在规定期限内到北京的公司报到。卡玛公司的负责人在看了王琨的作品之后,不仅做出了免试和取消试用期的决定,还在北京为王琨找到了住所。此时的王琨真是太高兴了,他看到了转机,而且还有了去北京发展的机会。
做艺术这行太难了
1994年,下定决心闯荡一番的王琨来到北京,进入韩国卡玛艺术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韩画画师。那时,他每个月能够拿到六百元的底薪和工作量的提成,最高的时候能拿到几千块钱,这在九十年代的北京已经是不菲的收入。王琨的工作场所在一间大工厂,每天都是一些技术性的重复劳动,用他自己的话说,虽然收入不错,但是这根本不是创作,而自己也不过是一名画匠而已。
公司实行严格的八小时工作制和打卡制,要求员工每天准时上班。工场在五楼,楼层高,有没有电梯,可这让腿脚不便的王琨犯了难。每次爬楼,王琨都是大汗淋漓。更难受的是北京闷热的夏天,厂房中没有空调,只有吊扇在头顶上呼呼地转,一天下来难受异常,拄双拐的腋窝也被磨得流脓出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八小时之外,王琨仍旧没有放弃自己的美术创作。一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睡觉只剩了几个小时。
工作一年之后,王琨手中攒了一些钱,也逐渐地不能满足现状。那时的北京艺术圈可谓是群体性浮躁,各种沙龙、画展层出不穷,新的艺术风范、时髦理论和技术各领风骚三五日。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王琨不能满足于一个画匠的地位,他再次燃起了做一名真正的画家、进行真正艺术创作的愿望。
王琨油画作品《悠悠的琴声——二胡曲》
不久,王琨几乎是"不顾一切代价地"辞掉了这份画师的工作,走上了一名职业画家的道路,其中的艰难是年轻气盛的王琨始料不及的。 拿着几幅工作期间业余创作的油画作品,王琨辗转于北京的几家画廊寻求代理,但是,由于没有任何学历背景,王琨屡次被拒之门外。
他说,有些画廊的第一句话就问你是哪儿毕业的,没有学历背景的作品人家连看都不看。为了生存,大画廊不行,就找小画廊,最终,1995年王琨的作品挂进了位于北京团结湖附近的"九月画廊"。
1995年,中国和澳大利亚在墨尔本联合举办艺术博览会,中国共选送了两千多幅绘画作品。幸运的是,王琨的油画作品《悠悠的琴声之一——二胡曲》得到九月画廊的推荐参展。
随后,这幅作品被澳大利亚一位收藏家收购,这是本届艺术博览会被收购的两幅作品之一。这次收获肯定了王琨作品的价值,本来他的画被挂在不起眼的角落,之后便被请到了画廊的正厅。1996年,王琨作品的价格大幅提升,买的也不错。没想到,1997年亚洲经济风暴来临,艺术品市场陷入不景气,九月画廊也关门了。
王琨只好再次联系其他画廊,不久,他的作品在北京琉璃厂荣宝斋的一家画廊里安了家,他的油画作品《春梦红绡》还被一位巴西艺术品收藏家收购。这幅主题性创作的油画,并没有人物原型,王琨戏称这种作品是"编排"出来的。王琨也曾想向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但是自恨太不会自我宣传,加上拍卖市场的制约因素多,收效并不大。王琨觉得拍卖会并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便不再参加了。
王琨人物肖像画作品《来自中国的女孩》
2008年,王琨从网上得知美国即将举办国际艺术沙龙大赛的消息,便提交了自己的油画作品《来自中国的女孩儿》,最后,作品进入了前一百名。这幅油画作品的中心是一位身着华服的中国女性,神态淡雅。作品表现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人物的头发,处理得相当有质感。这也是王琨颇为骄傲的一幅作品。
现代古典写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王琨说自己崇拜胡杨,那是一种抵抗恶劣环境、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反抗命运的精神代表。2006年,王琨自费前往阿拉善左旗额济纳县的沙漠中采风。远离城市,深入沙漠,王琨被西北壮观的自然景观折服。沙漠中的气候多变,胡杨树的叶子从变黄到掉落只有十几天的时间,为了抓住最好的素材,王琨拿着相机不停地拍照。
这次采风带来了新的创作灵感,目前,王琨正在创作胡杨系列油画作品,他希望能够通过胡杨精神来表现一个残疾人艺术家坚忍不拔的生命力和意志力。
王琨深入地学习研究、总结如安格尔、伦勃郎等众多古典大师精湛的绘画技巧,同时又吸收"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绘画大师的表现技巧及创作精神,融古典与现代、具象与表现、写实与抽象、细腻与粗犷、梦境与现实相交融于一体的特殊表达方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
他使用粗糙腐朽的木板肌理与细腻光滑的少女皮肤、丝绸等相对比,在表达其深刻的内涵的同时更加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立体感和节奏感等多方面效果,使画面脱离古典主义的单调与枯燥,更加生动,更加有震撼力。
在人物刻画上,王琨舍弃了古典主义完美的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具有生活性,拉近了观者与画中人物的距离,在细部充分表现人物皮肤的每一条纹理,具有更加真实的触摸感、实物感及生命力。
由于常年艰苦的创作,不到四十岁的王琨两鬓早早地生出了白发。作为一位残疾人,在艺术圈中求生存的辛劳可想而知。奋斗固然艰辛,王琨依然在努力着,追求着属于自己的艺术之梦。他给自己的画廊取名为"兰若画廊",其义取兰草和杜若两种香草,在讲究先锋夺目的798中,可谓是一缕清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