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涛博士 怀揣理想的新东方“道士”——王江涛
东方找到对学术的追求和人生的激新东方学校有个"道士",名字叫王江涛。这位王"道士"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为人谦和但不乏幽默,他常开玩笑说自己大学的时候满足了儿时的梦想,做了一个"失(诗)人"——失望,对母校失望;失恋,恋爱受打击;失败,学习成绩不突出;失业,毕业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
后来,因为同学的一句玩笑话说他长得像俞敏洪,跟新东方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时就喜欢上了道教 王江涛是北京新东方英语学校考研英语优秀教师,同时也教授四六级,他本科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研究生在北大读宗教学。
王江涛不否认他是一个道教信徒,他19岁以前骨子里就喜欢道家的思想,喜欢文学,而最喜欢的文人都是有道教思想的人,比如,庄子、李白、曹雪芹。在大二暑假那年,王江涛看到宿舍有人练气功,便对气功、《周易》产生了兴趣,因为这个契机,最终有了现在的道教信仰。
有意思的是,王江涛喜欢上英语也是因为内心的这种道教情节。初二时,他接触了一部电影《罗马假日》,刚看一遍就喜欢上了这部电影,为了听懂电影中主人公的对白,开始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为了学好英语,他把中学英语课文和《新概念英语》全部背了下来,很早的时候便养成了良好的英语语感。
到后来在大学学起英语来便一点也不费劲。 更有意思的是,英语专业的他大学的本科论文写的是《道教对李白及其诗歌的影响》,"我的毕业论文比较生僻,当时论文题目贴在墙上,哪个导师对某个论文比较感兴趣就标下来,我那个论文很长时间没人选,因为很多老师都不太研究这个方面。
"王江涛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其实选择这个题目也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因为对题目没有限制,所以王江涛干脆就选择了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来写。
所幸后来有个叫丁往道的老师接手了他的论文,否则很可能半途夭折。 搜集资料是个困难,因为完全用英文来写,写的内容又是中国的古诗和传统道教思想,相关的英文资料非常少,所以在搜集资料上王江涛费了不少功夫。
当时他在北外图书馆和国图查了很多资料,也找了《大英百科全书》等一些很罕见的资料,"更难的是写的过程,后来就是找中文资料然后翻译成英文,这个过程比较麻烦,因为像唐诗的翻译是非常难的。
"王江涛回忆说,更痛苦的事情是,写出来后论文导师从语法到内容改了个面目全非,所幸后来的结果还不错,这5000字的论文最终获得了导师的好评。 第一次考研的惨败经历 1996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王江涛被分在天津市一家政府机关工作,待遇不错,可以分房,但由于无法适应机关生活,决意考研。
当时他仔细考虑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后,觉得不适合去公司工作,更喜欢做一名大学教师。出于自幼对古典文学的喜爱,遂决定报考北大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专攻魏晋隋唐文学方向,以争取毕业后留校任教。 为此王江涛专程前往北大,咨询考研信息。
但是中文系只提供专业课参考书,没有历年试卷,不提供导师联系方式,这让他很郁闷。当时,他有位高中同学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所以便冒然找到中文系研究生宿舍楼,寻找熟人。
碰巧同学的朋友正在中文系读研,从同学那里了解了一些情况,便准备报考仰慕已久的钱志熙先生的硕士。 第二天上午,在朋友的宿舍里王江涛偶然看到一份北大校报,上面有一则消息,引起他的极大兴趣:1996年9月,国内第一个宗教学系——北大宗教学系成立了!
王江涛登时精神为之一振,因为他当时对宗教的兴趣已经大于文学,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意转考北大宗教学学,计划硕士毕业后赴美读博,然后回北大任教。
由于是在职考研,工作很忙,王江涛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复习。就这样直到1996年12月,才真正开始全面复习,每天晚上回到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