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志福倪斌 他的一生爱发明——追记“倪钻”原创倪志福
2004年6月20日,倪志福(右)出席科技日报主办的2003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颁奖典礼。图为他和上海宝钢发明家孔利明合影。本报记者董志翔 周维海摄
4月24日15时,倪志福,这位工人出身的政治家走完了他传奇的人生,享年79岁。
倪志福为普通人所熟知是因为他在中国政坛30年风云变幻中始终居于重要岗位,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但对于制造业的从业者们,倪志福这个名字,就是他们的一部励志书。
倪志福创造的“倪志福钻头”改变了他们的工作方式,成倍提高了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他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革新能手的先进事迹,激励了几代人爱科研、爱发明,在本职岗位上痴迷创新创造,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倪志福逝世后,许多金属加工业的工人们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哀思,其中一位网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是一位年轻的机械工人,因为在平时工作中用到“倪志福钻头”才知道了这位“大领导”。他说:“钻孔看起来容易,随便钻个孔谁都会,要磨好钻头,难!”
倪志福的名字从60年前就与“钻头”紧密联系在一起。“倪钻”就像一个标识,标记了工人发明家倪志福最了不起的成就。这是中国人在机械加工领域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在同样钻削条件下,可提高钻头的一次刃磨寿命3—5倍。
1933年,倪志福出生在上海川沙县一个贫苦的家庭。他11岁时就到上海美孚石油公司做童工,16岁时进入一家模型工场当学徒工。新中国成立后,倪志福到北京永定机械厂当钳工。1953年,车间接到一批在特种钢材上加工打眼的任务。
倪志福起初用普通麻花钻头打眼,这种钢硬度大,“标准钻头”要钻半天才能打通一个眼,而且还磨损许多钻头,一天竟烧坏12支,效率很低。倪志福反复观察和研究磨损了的许多“标准钻头”,发现那些磨损崩坏的钻刃全在钻头的尖部和两侧。
于是,他开始琢磨,为什么每个钻头都是同一个地方被磨损呢?是不是这些地方的压力特别大,一个尖的面积小,承受不了?倒不如干脆把它们磨掉一点试试看。他尝试把钻头上刚才被磨损的尖部和两角都磨去,变成三尖七刃麻花钻头,装在钻床上开动马达一试,眼看着钻头钻进了坚硬的钢板,手握的扶把也比以前轻快多了,一会儿工夫就打出一个又光又圆的眼……这种钻头随之被命名为“倪志福钻头”。
之后,又经过改进,“倪钻”成为能满足对钢、铸铁、黄铜、薄板、胶木、铝合金及毛胚孔、深孔等不同材质、不同加工要求的系列钻头。
这一创造发明改变了金属加工行业。经过科学鉴定和生产实践证明,“倪钻”和国际上使用的普通麻花钻头相比,具有定心好、钻速快、功效高、寿命长等优点,专家们称之为“机械工业金属切削行业中的一项重大革新”。
1964年8月,世界科学讨论会在北京召开,时年31岁的倪志福代表中国工人第一次登上世界科学讲坛,宣读了他的论文《倪志福钻头》,赢得了到会44个国家和地区科学家们的赞誉。1986年10月21日,联合国世界产权组织向他颁发了金质奖章和证书。1986年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授予他“杰出的发明家”称号。这是一名中国工人在科学技术领域迄今取得的最高荣誉。
“倪志福钻头”给倪志福带来了极大的荣誉,26岁时他成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并最终成为国家领导人,历任北京市总工会主席、北京市委第二书记、上海市委第二书记、天津市委书记、全国总工会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在多年的政治生涯中,倪志福从未停止自己在发明创造路上的追求。有知情人透露,在倪志福心中,始终存在着“倪钻”情结。
1999年,退休后的倪志福回到发明家队伍中,担任中国发明家协会理事长,把主要精力放在支持发明创新、维护发明者合法权益,促进发明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工作上。倪志福说:“本来我以为退下来了,任务已经完成了,现在看来还不行,要充分利用我们的发明成果去占领市场。
”原来,由于上世纪50年代人的知识产权观念相当淡薄,“倪钻”的实验数据毫无保留地向世界公开,在世界范围内被无偿使用。国际市场上出现了模仿标准“倪钻”钻型的钻头产品,打的却是外国的品牌商标,还被外国人申请了专利。
“倪钻”成果保护的缺失成为了他的一块心病。退休后的倪志福又一头扎进了“倪钻”的研究中,率领当年的徒弟们对“倪钻”进行改进创新,2001年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终于确认其拥有“多尖多刃群钻”的实用新型专利。
因为钻头一举成名,倪志福却认为,“这款钻头虽然是我在工厂干活时磨的第一支钻头”,但是在得到了各方专家和能手的支持帮助不断改进后定型,是“群众智慧的结晶”,应该把“倪志福钻头”改名为“群钻”。现在,公开出版的教学书籍中都将“倪钻”称为“群钻”。
媒体报道倪志福晚年最大的爱好是游泳和钓鱼,而且会自制鱼竿,鱼竿上的小零件,都是他自己选购,自己安装。据说,他还在鱼钩上装了一小截皮筋,鱼一旦上钩,就难于逃脱。他风趣地称自己做的鱼竿为‘倪氏鱼竿’。
中国日报摄影记者陆中秋曾经拍摄了不少倪志福晚年的生活照片,根据他的记录,晚年的倪志福始终保持着工人本色,自己洗衣服、买菜、做家务,还时常到公园和退休职工唠家常。他穿着普通,没有架子,很多人并不知道他是倪志福,只把他当成一个老兄弟,向他诉说喜怒哀乐。(北京4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