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墓地风水 朱元璋墓地风水谁看的

2017-05-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朱元璋祖父墓地风水 明万历年间担任过泗州知州的曾惟诚撰写的<帝乡纪略>及名崇祯时任礼部侍郎的蒋德璟撰写的<风泗记>,就都有这样的记载:朱元璋的祖父初一再孙家岗村住的时候,一次他躺卧在屋后的杨家墩下的一个土窝处歇息.恰好有师徒两位道士从这里经过.师傅指着朱初一躺卧处说:"若葬此,必出天子."其弟子不明其故,询问根由.师父说此地气暖,试以枯枝栽之,十日必生叶.二道士怕朱初一听见,叫他起来,他却故意装成熟睡的样子.于是道士将一枯枝插在朱初一身旁离去.十天过后,朱初一大

朱元璋祖父墓地风水 明万历年间担任过泗州知州的曾惟诚撰写的《帝乡纪略》及名崇祯时任礼部侍郎的蒋德璟撰写的《风泗记》,就都有这样的记载:朱元璋的祖父初一再孙家岗村住的时候,一次他躺卧在屋后的杨家墩下的一个土窝处歇息。恰好有师徒两位道士从这里经过。

师傅指着朱初一躺卧处说:“若葬此,必出天子。”其弟子不明其故,询问根由。师父说此地气暖,试以枯枝栽之,十日必生叶。二道士怕朱初一听见,叫他起来,他却故意装成熟睡的样子。于是道士将一枯枝插在朱初一身旁离去。十天过后,朱初一大早去看枯枝果然长出嫩叶,朱初一为迷惑道士,将树枝拔去,另换一枯枝插上。

一会儿,道士来到,见仍是枯枝,感到诧异。他见朱初一在旁,心里明白了怎么回事。遂自言自语说:“必此人易去”。有对朱初一说:“汝有福,殁当葬此,出天子。”说罢,道人便不见了。朱初一把这件事告诉给朱元璋的父亲,朱初一去世,便葬在了那里。

关于朱元璋藏父母的事,历来有“草葬”和“天葬”之说。这件事最能反映出封建文人“粉饰”的刀笔之功。至正四年(1344年)朱元璋十七岁,他的家乡一带发生了旱、蝗天灾,接踵而来的是大饥疫,树皮草根都吃不上,他的父母兄长在半月左右相继死亡,家贫无葬地,只好求告田主刘德(因为朱元璋一家租种刘德家的田地),刘德不仅没有答应他们的哀求。

反而一顿臭骂(“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仰”),朱元璋和他二哥守着父母兄长尸体放声痛哭。后来刘德的哥哥刘继祖赠给他们一块土地,兄弟两个才终于草草埋葬父母兄长。对这件不幸的往事再《明天祖文集》卷一《追封义惠侯刘继祖诰》中说:“联昔寒微,生者为衣食之苦,死者急无阴宅之难,吁,艰哉!尔刘继祖发仁惠之心,以己之沃壤慨然惠联,朕得斯地,乐葬黄考妣于是,至今难忘。”

三十五年后,朱元璋亲撰《皇陵碑》时,想到当年情景还觉得伤心,他写道:“殡无棺墩,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尊何断浆!”可是这样一件连本人都不讳的事,再封建文人手中却极尽粉饰之能事。徐祯卿《翦胜野闻》说:“帝父母兄相继死,贫不能具棺,与仲兄谋草葬山中,途次便断,仲返计,留帝视尸。忽风雨,天大晦,比明视之,则土裂尸陷,已成坟。”这里虽然记述了朱元璋“谋草葬山中”的事实,却又编造了一个“天葬”的神异之说。把“草葬”粉饰为“天葬”,这一说法影响甚广。

吴晗作《朱元璋传》也说朱元璋和二哥把父母兄长尸体抬到山坡下,“突然夜间风雨交加,雷轰电闪,整个天像塌下来似的,两兄弟躲在树下发抖。约够一顿饭时,雨过天晴,到山坡下一看,大吃一惊,尸首不见了,原来山坡土松,一阵山洪把坡上的土冲塌了,恰好埋了尸首,厚厚的一个"土馒头",俗话说叫”天葬“。

这不过是把封建文人们的纯系粉饰编造的神异故事敷衍成文,是不可信的。当然再传记文学中记述这样的故事是很吸引读者的。何况,也是所来有依据的。元至正四年(1344年)春天淮北大旱,相继瘟疫,四月初六朱元璋父亲(朱五四)死,初九朱元璋大哥(重司)死,二十二日朱元璋母亲(陈氏)死,半月的时间死去三口人,朱元璋和二哥得到刘继祖赠地才得以埋葬父母兄长。

农历四月(又值大旱之年)何来的“风雨交加,雷轰电闪”。即便果有这“一顿饭时”的“雷阵雨”,也不至于引山洪暴发,冲下如许“山土”。《明史·太祖本纪》说:“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御制皇陵碑更说的明明白白:“殡无棺墩,蔽体恶裳。”草葬自是事实。由此即可见御制皇陵碑的价值。

朱元璋在得到天下的第二年,洪武二年,他即下诏谕因旧陵之地,培土加封。洪武八年,罢建中都,又用中都余材,再次营建父母之陵。到洪武十二年,皇陵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外有城垣,内有护所、祭祀设施;又在凌前竖起高大的皇陵碑和成对的石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