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角”地区的毒品危害
全世界的社会学家一致认为,毒品与核武器、环境污染、恐怖活动一样,已成为四大公害之一。它对人类尊严,对人类的生存权,生命权和幸福权的亵渎性危害远远超过核武器、环境污染和恐怖活动所造成的危害。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从联合国到各国政府都在一致呼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禁绝毒品,让社会回归安定”;“铲除毒源,让毒品从地球上消失”。
这些美好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千百年来,毒品像一个癌,始终伴随人类生活,无法根除。
十七世纪后,随着第一次全球贸易的峰起,追逐高额利润视为生命的英国商人在南亚地区有组织的大规模生产鸦片(英语Opium,音译,亦称“阿片”)输送中国和欧洲,上亿人吸食鸦片成瘾,成为病夫。这个伴随人类始终不离的癌极度膨胀,危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国人对此记忆忧新,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历史永世不能忘。
据史载:从我国唐代(公元六百一十八年至八百零六年)起,有少量的鸦片从南亚地区输入,以供药用,一六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等地开始组织大规模种植罂粟,生产鸦片,并开始输入中国销售,一七九六年(清嘉庆六年)“输入渐多”。
一八0一年,输入达2,000箱,一八三七年(道光十七年)增至39,000箱,一八三八年增至40,000箱。一八三九年六月三日至二十五日清庭派林则徐南下广州“禁烟”。林在广州虎门当众销毁英商等人“鸦片”(洋烟)230余万斤。
英国极度不满,于一八四0年入侵中国,引发中英“鸦片战争”,中国被打败,一八五八年(咸丰八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毒品“鸦片”以“洋药”为名继续输入中国,每百斤纳税银30两,鸦片贸易由非法转入“合法”。从十七世纪开始的这次鸦片毒品对中国的危害延续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直至一九五八年,在人民政府发动的“禁毒人民战争”中,危害三百多年的“鸦片毒品”被根除。
二十世纪八十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日愈丰富的同时,“四大公害”之一的毒品再次进入华夏大地,至二十一世纪初,已蔓延到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出现了人数上百万的“吸毒群”,所使用的毒品种类从单一的“鸦片”类上升到“古柯类”、“人造类”;吸食方式由“吸服”、“吞服”上升到“注射”。
成千上万的青少年被“毒品”夺去了生命;成千上万的家庭因“毒品”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成千上万的企业主、小业主因“毒品”而“散尽”终身积累、血汗钱瞬间成泡影,后悔跺脚,甚至骂娘;成千上万的城镇因“毒品”引发的案件搅得“人无宁日,家无温馨”。
目前,世界毒品生产仍然是两大类,一类是从植物中提取(如鸦片),另一类是人工化学合成的(如“冰毒”、“***”等)。古柯类和大麻类毒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分布在南美洲的“阿弟斯山脉”,标志性产品是“可卡因”,据西方报道,西方国家的司法机关目前仍在查获大宗的“可卡因”或“大麻”案,说明生产仍在继续。
鸦片类毒品生产基地有两个,一个是以阿富汗为中心的西亚地区的“金新月”,另一个是以缅泰老三国交界处为中心的“金三角”。
从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阿富汗的有些地区用大田栽种罂粟,红白相间的罂粟花在成片的大田里随风摇曳;从新闻报道中还可以看到,阿富汗的执法人员有时也去铲除罂粟,但往往与当地的“部族”利益发生冲突而不了了之。
二00五年五月份国际“新闻”报道中,还可以看到阿富汗的“罂粟大田”长势良好,说明“金新月”地区的鸦片生产仍在继续,规模正在扩大,生产已“半合法化”。二00五年五月二十六日,国家禁毒委员会在“新闻”节目中公布:二00四年,我国执法机关共查获各类贩毒案件9,800起,缴获***10.
8吨,冰毒2.7吨,***300多万粒。从历史上看,进入我国的毒品***主要来自“金三角”地区。以上查获数量说明,“金三角”地区的鸦片及***生产仍在继续,规模在扩大,数量在上升。人工合成毒品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上升中。目前正在全国开展的新的“禁毒人民战争”面临新的挑战,任务更加艰巨。
我州与“金三角”地区陆地相连,毒品对我国的渗透危害,我们首当其冲。如何减缓直至禁绝毒品渗透危害,社会学家、科学家和政法学者们正在努力寻找答案,并将付诸实施。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的“替代种植”理论已开始在缅甸第四特区和老挝西北部开始实施,替代种植经济作物二十多万亩,还总结出了“勐海模式”。
虽然目前的规模还小,距“在边境30公里浅近纵深内建立禁毒走廊”的目标还远,但开始实施是十分可贵的。我因工作需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曾在公安部门分管缉毒侦查和禁毒工作,有幸参与了以上提到的“禁毒理论”探讨,对“金三角”地区毒品渗透危害、根源及对策做过一些系统的研究,略有心得。
现发表以后,以供咨询和讨论(文中所用数据均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数据,此次发表未予修改,以保持文章原貌)。
“金三角”是世界三大毒品产地之一,一九八二年以来,“金三角”生产的毒品在世界消费市场占有分量越来越大,对我国的威胁和潜在威胁与日俱增。
“金三角”从狭义上讲,是指泰、缅、老三国交界处,即泰国的夜赛河流入湄公河的交汇处。因土地肥沃,盛产稻米,每年收获季节,稻谷一片金黄,故有“金三角”之初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由于盛产毒品鸦片这种“黑金”,初称的“金三角”演变为带有贬义的淘取“黑金”(鸦片)的“金三角”。
从广义上讲,“金三角”没有固定的疆域,时有变化,现在世界公认的疆域大体上是指缅甸东部、老挝西北部和泰北端,面积约15.5—19万平方公里。在这广阔的区域内,居住着“一千多个村庄,近百万人口”的山地少数民族,这些民族与我国的傣族、哈尼族、拉祜族等有族属关系,其中哈尼族是公元十世纪后从我国境内迁入上述地区的。
“金三角”地区的毒品(鸦片)产量,1987年为650吨,占当时世界产量的60—70%;1988年为1,535吨(缅甸1,200吨、老挝300吨、泰国35吨);1989年产量上升到2,000吨,其中加工成精制毒品(***)约40吨;1990年上升到2,500吨。
这些毒品的消费市场可大体分为三个部份,即美国和欧洲市场;产地烟民消费市场和过境消费市场。对我国的危害属于后一种情况。一九八六年前,我国毒品过境受危害的省份只有云、贵、川和两广五省区的部份地区。
到一九八九年,毒品危害已逐步的涉及到全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总的特点是已出现较为松散的贩毒集团,吸毒队伍在增多和扩大,毒品消费市场在形成、在膨胀,从中国南部到北部、西北部出现非法种植罂粟。
全国查获贩毒案件,1989年比1988年上升55.9%;缴获鸦片上升12.6%;缴获***上升177%;抓获人犯上升33%;查获种植罂粟、吸食毒品案上升2.5倍。而1988年查获精制毒品案比1987年上升1.6倍;缴获上升2.3倍。
西双版纳州直接与广义上的“金三角”接壤,距中心地区直线距离仅100多公里,受其危害程度更烈、历史更悠久。据调查和有关资料的报道,罂粟这种毒品原植物是十九世纪初,随着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入缅甸,从印度传入缅甸的。
大约一九一0年前后,又从缅甸传入西双版纳境内,开始在缺医少药的山区作为神奇的药用植物栽培,随着药用面和量的扩大,出现了依赖性吸食群,也就出现了消费市场。鸦片由药物转换为毒品,其在市场上价值随着急剧上升,成为当地的用植物栽培的“金子”。
这一质的变化极大的刺激了生产,鸦片烟毒开始在西双版纳全境乃至云南省内泛滥成灾,到一九五0年,全州约15%的人吸毒,约30%的耕地种植罂粟。一九五七年根据《政务院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实施全民禁毒,效果显著,禁绝了毒品。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由于主观上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律不健全,措施不得力;客观上境外毒源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1981年底到1982年初,泰国警方和地方部队出动一千多人围剿,并摧毁了坤沙制贩毒集团设在泰国昌莱府西北面泰缅边境欣德村的总部,迫使坤沙集团将制贩毒基地迁入缅境东部,并向北移动,使传统的制贩毒的“金三角”地理内含向北延伸到中缅边境一线,同时,制贩毒地区的北移,迎合了控制着中缅边境一线的缅甸反政府武装的需要,成为一系列反政府武装的重要财源之一。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制贩毒集团和贩毒分子将国境线作为依托,利用缅、老警方不敢靠近扫毒,我国不能出境扫毒的客观条件,将毒品加工厂和仓库设在骑线上,不冒任何风险,肆无忌惮地在边境地区进行毒品犯罪活动。
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九年,西双版纳州共破获过境贩毒案943起,抓获人犯1,601人,缴获鸦片10,679两,***57,952克,黄皮17,565克,收缴毒资275,922元,共发现和铲除种植罂粟508.4亩,全州先后投入经费近60万元,举办各类戒烟班三十九期,戒断中毒人员5661人次。
由于以上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西双版纳地区的毒品问题死灰复燃,再度泛滥。出现了三个突出问题,一是过境走私贩运,打不胜打;二是烟民数量逐年上升,累戒累吸。到一九八九年已上升到4,337名(其中35名城镇待业青年和工人,中毒较深的18名吸毒者均患有性病(淋病),这些人因吸毒免疫能力下降,产生抗药性,一次注射80万单位的青霉素无效,有的甚至注射640万单位,超过正常标准的六倍),吸毒问题给西双版纳州本来就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已出现了家破人亡、卖儿卖女的严重情况。
勐腊县冬瓜林村,因吸毒有六户人家先后卖掉了八个孩子,瑶族王进夫妻吸毒先后卖掉了三个孩子,现家中一贫如洗靠帮工度日。毒品的蔓延严重的迟滞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使之雪上加霜;三是已出现和形成一个毒品消费市场,这一地下消费市场,年消耗毒品约7吨,按边境黑市交易中等价每公斤700元计,年消耗财富490万元;这一消费网络的存在,引发了全州境内各类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甚至涉外案件,还刺激境内种植罂粟的进一步扩大,也刺激了境外毒品种植、加工和贩运,形成恶性循环。
“金三角”地区的罂粟、鸦片危害经久不衰,其原因:一是罂粟、鸦片危害人类的历史悠久植根深远。据有关资料报道,“人们在小亚西亚找到的纸莎草纸里即发现了它的踪迹,而且还把它刻在银币或新石器时期的洞穴中”,1803—1805年,德国科学家首次从鸦片中分裂出吗啡(“吗啡”一词取自希腊“睡梦之神”的名字),1832年又分裂出了可待因等生物碱,鸦片开始在欧洲出现滥用,继而在全球泛滥。
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将鸦片输入中国,掠夺中国财富和毒害人民身心健康,中国烟民高潮时期曾达1.
2亿人;二是鸦片烟毒中富含生物碱,据美国科学家测定,鸦片中的生物碱达三十九种以上,其主要成份吗啡类生物碱(10%)、罂粟类生物碱(0.
5—1%)和盐酸那可汀类生物碱(3—8%)中的后两类对人体具有扩张血管、疏通血脉、消除疲劳及镇咳、止滞等特效,为该毒品的药用成瘾提供了药理条件,吗啡类生物碱对人体起到镇痛作用的同时,刺激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产生幻觉,使人腾云驾雾,在安静的瞑思中寻求欣快,这一非正常的生理影响摧毁了人体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的部份功能,使人百病缠身,面黄肌瘦,四肢不勤,精神秃废,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三是种植加工罂粟投资少,见效快,生产工具简单。
“金三角”地区的罂粟亩产鸦片可达约1.5公斤,每公斤产地价400元左右,边境的黑市价每公斤700元左右,每亩投劳约20个工,不需要任何资金投入,每个工值30—52.5元,可见产值之高;四是有一个世界范围的延续不断的消费市场和不断膨胀的吸毒队伍,以及由此引出的世界范围的毒品贸易,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世界毒品贸易额仅次于军火贸易,总额达近5,000亿美元,相当于世界贸易总额的9%。
剧烈膨胀的消费市场和无孔不入的非法贸易活动,给“金三角”地区的非法生产提供了永续不断的动力。
“金三角”地区的毒品生产和贩运长期存在危害世界,究其根源主要是根源于贫穷的经济,动荡的政局;根源于由此引起的军事割据;根源于毒品贸易的高额利润。
一、贫穷的经济导致把罂粟作为经济作物栽培
位于该地区的一千多个村庄,近百万人大多数是贫穷的山地民族。据调查,该地区的人口密度仅6.66人/K,地广人稀,经济尚处于刀耕火种、广种薄收,勉强自给自足的状态,粮食人均占有量约300斤,年人均经济收入低于50元人民币,绝大多数家庭和村寨相当贫穷。
种植罂粟、贩卖鸦片成了这些贫穷村寨和家庭的唯一经济来源。种植罂粟、贩卖鸦片投资少,周期短(约四个月就可收获),见效快,销路好,价格基本稳定,特别是该地区种植罂粟受到各制贩集团和各反政府武装的有效庇护,不必担心违法犯罪,不需冒风险,鸦片农们甚至可以不出家就完成交易,获得利益。
中缅、中老边境境外,每户种植5—10亩不等,每亩投劳工约二十个,每亩就可获得纯利约500元,年成好时就可获利约700元,且这些毒品大部份不必拿到市场销售,到时自有贩毒人员前来收购。
二、高额利润刺激生产,生产刺激消费
一九八七年以来,制贩毒品向精制化方向发展,即用鸦片加工成3号、4号***,加工工艺及所用化学药品非常简单,以致可以随时搬迁加工厂而不受损失,投资极少,而走私贩卖***可获得巨额利润,通常情况下,每10公斤鸦片可加工成一公斤***,原料投资约4,000元人民币,而一公斤***在边境交易约8,000—12,000元,在广东为3—5万元人民币,在香港则为3万至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4万—40万)。
贩运到香港可获10—20倍的利润。
据新华社记者杨木《神秘的金三角》一书第86页介绍:“在泰国每公斤***售价8,000美元,在西欧则为5万美元,在美国竟高达15万美元,如逢大批***被破获或鸦片大欠收,美国的***马上涨价,有时每公斤竟卖100万美元。
”“据1985年《宇宙》杂志报道,按西德马克计算有一年金三角每一公斤***在美国及欧洲一些大城市的售价竟达70万马克”。***价格大大高于黄金价格的直接原因是全世界自八十年代后,出现了广泛而众多的繁大的吸毒队伍,据杨木介绍,1986年吸毒者情况是:美国300万人(其中50万人吸食、注射***),泰国6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马来西亚40万人,香港8万人,荷兰8万人(每年进口***600—700公斤),伊朗25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
25%)。1987年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目前全世界吸毒者总计约有720万人以上,其中480万人吸可卡因,170万人吸食鸦片,75万人注射***”(《神秘的金三角》第87页)。
繁大的吸毒者队伍带来了广泛的毒品市场,引出了高昂的价格,高昂的价格给制贩集团和贩毒分子提供了巨额利润,同时,刺激了毒品产生的飞速发展,在生产过剩,供过于求时,毒品价格就会下跌,为更多的人(包括生产者本身)吸食毒品提供了条件,结果又刺激了吸毒者队伍的迅速扩大,形成恶性循环。
三、动荡的政局和军事割据状态庇护了制贩毒品
“金三角”地区自十九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以来,一直处于动荡之中。特别是二次大战后,广阔的“金三角”地区经常处于无政府状态,导致各种各样的武装力量的“军事割据”,居住其中的广大山地民族不懂得何为法律,何为违法犯罪,形成法制的真空地带。为制贩毒品提供了社会基础和社会条件。
一九五0年四月,国民党第8军237师709团1,000多人和第26军93师278团600多人,加上边境地区溃逃出境的地方武装1,400余人,在“金三角”心脏地带的小孟板建立“复兴部队”,开始有组织的制贩毒品;六十年代兴起的“毒品王国”罗星汉集团到七十年代接替罗星汉集团兴起的著名的坤沙(张奇夫)制贩毒集团以及八十年代脱离缅共成为“民族民主同盟军”的各类集团,这些大大小小的武装集团一直割据着“金三角”地区的大大小小的地盘,他们的政治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反共乃至反攻大陆,有的是为了反政府;有的是为了民族分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生产和经营毒品,把制贩毒品作为重要财源之一,表面上反毒,实质上纵容,鼓励和保护山地民族大量种植罂粟,生产鸦片。
著名的坤沙制贩集团的部队号称有20,000人,其实力约在15,000人左右,为了掩护毒品生产,办有学校、医院、寺庙、动物园等福利设施,还开办有一些日用百货加工厂,为了维持“惮邦联合军”这支“保毒军”部队的经费,坤沙每年征收的保护税高达40%,据美国记者梅林达·刘一九八九年现地采访报道:“1988年,坤沙收取了二亿美元的保护税”,1989年的“保护税”为四亿美元,据坤沙自己估算:1989年“金三角”地区的鸦片可卖“1.
6万亿美元”,可见规模之大、危害之广。
由于以上集团军事割据的态势有效的庇护了该地区的毒品生产,缅泰警方和部队自五十年代起到一九九0年已组织多次围剿,但成效甚微,最成功的一次是一九八二年一月二十四日,泰国警方和地方部队出动1,000多人,同时出动飞机进行“扫荡”,但仅仅是把坤沙集团的指挥中心从泰国北边境赶入缅境而已。
这一问题是根除“金三角”地区毒品危害的最大障碍,也是“金三角”地区毒品生产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这一趋势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将长期存在,政治解决的可能性小。
坤沙于一九八九年初接受美国记者梅林达·刘采访时宣称:只要西方吸毒人员存在一天,毒品消费市场就不会消失,而他的毒品生产就不会停止。这是典型的毒品生产国观点。这一观点也表明“金三角”地区的毒品危害将是长期的,由于利益原则的作用,坤沙死了还会出现新的坤沙。
四、毒品向精制化发展的趋势,加剧了毒品生产
十九世纪初以来,“金三角”地区生产的传统毒品为鸦片,这一趋势保持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随着欧洲、美国等毒品消费市场对***需求量的增加,世界制贩毒集团把生产***的目光转向“金三角”,开始在产地用简易方法大批量生产***。
由坤沙集团生产的较为精制的“双狮踏地球”牌,佤邦生产的“单狮”牌***等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研制生产出来的。***是鸦片的精制品(通常的提取比例为10:1)它对制贩毒集团来说,具有价值高、重量轻、便于夹带、无异味、加工工艺简单、成本低等特点;对于吸毒者来说,它具有服用方便(吞服、鼻吸、注射均可),服用工具简单便于隐藏,服后在体内的反应迅速(即快如“闪电”),给生理上和心理上带来的“欣快感”强烈等特点;对于罂粟烟民来说,由于***加工厂的存在,所生产出来的鸦片不愁销路,可在产地一次性卖给加工厂的收购人员,即省时又省事,且能稳定价格,保持高价值。
***及***的生产所带来的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加剧了该地区的毒品生产活动,使之日趋广泛和普遍。1986年后,该区生产的***因南面销售路线受阻,开始流入中国,过境到港澳,数量日趋上升。特别是1989年缅共分裂为若干个武装集团,军事割据中缅边境一线并公开参与制贩***以来,过境和在我境内消费的数量之巨,史为罕见,如“89·11”专案,一次缴获***221公斤,成为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宗贩毒案。
这个案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该区毒品生产随着***的大规模加工,比传统的鸦片生产更加活跃,范围更加广泛,参与人员更加普遍。以上情况说明,***这种精制毒品的制贩已成为该区毒品危害的重要根源之一。
要根治毒品危害,就必须根除毒品危害根源,要根除这些根源,除了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加强情报信息的互换,采取一些联合扫毒行动这些治表方法外,必须在政治上对该地区保持始终如一的强大的国际压力,以促进该地区各国政局稳定,使各“武装集团”失去存在的前提和基础,逐步走向“消亡”,填补法律的“真空地带”;此外,必须由世界各国帮助该地区的经济开发,促进该区的经济在现有基础上升高若干个档次,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实现以上经济目标的唯一长效的途径是有计划地用热带经济作物改植“罂粟”。
以泰缅老三国交界为核心的15.5万平方公里区内人口约百万的“金三角”地区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三大毒品生产基地之一。这一毒品生产基地的存在,与核武装、环境污染一样,对全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毒品基地的存在,助长了恐怖组织、反政府武装的生成和发展,形成毒品集团、恐怖组织、反政府武装的“铁三角”,破坏了各国的社会稳定和安全,严重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发展。
鉴于上述事实,联合国禁毒基金组织提出《关于彻底消灭鸦片、罂粟种植与东西亚贩毒活动之新战略》的构想,根据这个构想,一九九0年,我们对各方面做了初步调查,认为由联合国提供资金,由中方执行的方式,用热带经济作物替换该地区的罂粟种植习惯,根治毒品的危害是可行的。
在这一构想中,联合国禁毒基金会组织提出的“用农作物替代罂粟”。在西双版纳境外的“金三角”北部地区,目前最有条件,并可立即实施的就是帮助这一地区开发橡胶种植和加工业,以及逐步开发其它热带作物。
实施这一项目的基本条件已具备,其特点:一是从这一地区地理位置自然情况看,“金三角”北部地区,与西双版纳同属北纬22°以南,东径101°左右,初步调查表明,无论从植被、雨量、气候、风力、日照强度、海拔高差、以及小区立体气候均与西双版纳十分近似,应是种植橡胶和其它热带经济作物较为理想的环境。
二是从技术力量、开发经验看,西双版纳州在国家民族政策的扶持下,经济发展较快,橡胶及其它热带经济作物的开发,综合利用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已种植橡胶130万亩(其中民营55万亩),拥有以研究热带、亚热带植物为主的五个科研院所,拥有各种科学技术人员5,000多人。
全州人口79万,产粮6亿多斤,国民生产总值6亿多元;版纳橡胶垦区,自一九五五年开始创建,发展十分迅速,现有十大农场,总人口13万,职工7万。
为主经营橡胶75万亩及其它热带经济作物,对橡胶的发展有一整套比较系统、完整、成熟的经验。一九八九年生产干胶4.5万吨,平均亩产86.7公斤,八九年24.5万亩大面积干胶亩产超过100公斤,跨入国际高产行列。
在科研成果上,打破了国际有关橡胶植区不能超过北纬16°线以北的论断,建立了新的橡胶种植、加工理论,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只要落实资金,由西双版纳为主,承担该项目是完全可行的。在经营方式上,可采用在西双版纳建立“热作经贸总公司”,下设跨国分公司的形式,经贸合壁,技贸合壁,中外合资,利益均占,也可采用中方为主,合股分红的经营方式。
三是从境外情况看,无论是老挝政府,还是缅甸林明贤部,都迫切的希望中国帮助开发资源,开发热带作物,特别是看到版纳垦区郁郁葱葱,蓬勃发展的橡胶、甘蔗业,一再要求帮助开发利用空闲的土地资源。境外的人民群众更是拍手欢迎,希望区内经济繁荣,向中国人一样,欢乐而温饱的生活。
四是从开发的前景看,这一项目实施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非常明显的。“金三角”北部地区,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仅6.6人,区内的民族主要为傣、哈尼、苗、瑶、拉祜等,与境内民族习俗相同,文化传统相同,开发阻力少,有利于增进两国的友好睦邻关系;区内资源丰富,边境沿线浅近纵深内土地资源仅橡胶宜林地开发可达七万公顷(约一百万亩),海拔800米以下及400米以上地区可开发粮食及其它热带经济作物,对橡胶的开发提供了比较理想的基础;如加速区内交通、能源建设,则可充分深加工综合利用,可大量的吸收区内有罂粟种植传统的劳动力就业,也可为我国的劳务输出提供就业机会,解决待业青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目前天然橡胶市场需求情况是供不应求,这一状况在十几年内不会有大的变化。
区内生产的橡胶可补充东南亚地区的需要和我国内市场的不足;概算说明,每公顷投资36,530元,第八年开始投产,六年半左右可收回投资,如七万公顷宜林地均开发橡胶园,十几年后,可创造十分丰富的物质财富。以投资后的第十三年为例,每公顷净利润(匡算)5,485元,7万公顷的净利润就可达383,950,000元,用此笔资金中的50%投入该区建设,该区的经济发展将有一个质的飞跃,人均收入将升高若干个档次,人民生活水平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可补偿因禁种罂粟给农户带来的损失;该区开发建设成功后,在西双版纳州境外浅近纵深内,等于建设了一条防毒禁毒的“安全走廊”和“防护带”,将缓解“金三角”纵深地带的毒品对国境沿线的冲击,将进一步缩小“金三角”面积,为进一步开发该区的纵深地带创造条件。
以上四点大致可以说明,无论从地理位置,民族特点,技术力量,社会、经济效益等角度看,实施改植计划是有条件和能力的,前景是广阔的。是我国坚决贯彻中央精神“禁绝毒品”危害所必需的。也是加强国际合作,根除“金三角”毒品生产,根治毒品危害的根本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