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青和诺兰 夏青、葛兰:中国播音界的熠熠双星

2017-11-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夏青.葛兰",这两个名字总是习惯性地被人们连在一起,他们是新中国的第一代播音员,他们的声音已经成为了人们对于那个时代的记忆,让人无法割

  "夏青、葛兰",这两个名字总是习惯性地被人们连在一起,他们是新中国的第一代播音员,他们的声音已经成为了人们对于那个时代的记忆,让人无法割舍。毫不夸张地说,如今四五十岁的人大都是听着他们的播音长大的。

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二人携手而过,那相濡以沫的爱情也已定格为一段世人皆知的佳话。 2004年7月24日,77岁的夏青老师的病逝让人们的悲伤无法自持,斯人已去,人们只能在无尽的伤感和怀念中反复体味他那洪亮的"祖国之音"。

见到葛兰老i师的时候,她的脸上依然写满了道不尽的悲伤,夏老生前的照片在家中书柜的顶层满满当当地摆放着。"我有的时候会习惯地想,该去医院看他了吧,可一转念……不对,人已经去了。

"葛兰老师的话让听者也黯然神伤。50年的相伴相依已悄然而逝,而如今,却只能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人们说这是祖国的声音,母亲的声音 "播音员是干吗的?那不就是播广告的嘛。

"这是葛兰1951年报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的想法,在对播音员这个职的一知半解中,18岁的葛兰凭借着洪亮的噪音和清晰的吐字考上了。那时,正值抗美援朝,她担任了《记录新闻》的播音。"志愿军的抄收员躲在战壕里收听我们播报,战报战况、祖国的建设情况,一字一句地抄写,然后再连夜油印成小报,分发到前线的战士手里。

"可以想像,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这些带着祖国和亲人们信息的小报是如何的弥足珍贵。"所以,为了不给抄收员制造困难,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千万别播错’。

" 一个真实的画面出现在硝烟四起的战壕里:炸弹在战壕边缘轰然炸响,天空血样鲜红,一个年轻的战士第一反应却是扑向身边的小收音机,那里正绵绵不绝地播放着当日的新闻,轰炸过去了,小收音机的声音依旧,而那个志愿军战士再也不能扬起他年轻的脸。

"战士们都说那是祖国的声音,是母亲的声音,很多人不惜生命来保护它……也是志愿军那些动人的故事和不断而至的热情来信,让我们真正体会了播音工作的神圣。

"葛兰甚至收到了志愿军从前线寄来的两个雪白的瓷缸子,那是战士们自己都舍不得用的慰问品。 "为了祖国,为了最可爱的人,我要努力完成党交给我的播音任务,让真理和正义的声音,响遍全国和全世界!

"这是夏青在那时庄严的誓言。上夜班的时候,他总要去西单打一碗馄饨给我 夏青是1950年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主要担任新闻、评论、重要文稿和知识性节目的播音工作。

23岁的他却有着与年纪不相符的老成,满腹经纶的他天文地理无所不知。"当时我觉得自己还小,并没有想到谈朋友之类的事情,只是觉得他人特别真诚,对任何人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关爱。"葛兰说着,似乎又品尝到了往苦的甜蜜,"以前我上夜班播音的时候,他总要去西单打一碗馄饨给我,待人特别好,对朋友和同学也是这样,实在而单纯。

" 有同学去外地没有行李箱,夏青二话不说就把自己唯一的箱子送给儿家,自己的衣物却丢在一个破烂的纸盒子里;在狂风四起的天安门广场上,他硬把自己的帽子扣在别人头上,自己冻得跟什么似的却着急地对那人说:"快戴上,不然会感冒的!

"在内蒙古时扒下自己的棉衣塞给别人穿,他只穿个小薄绒衣外面套个单褂,隆冬的寒风一吹就是个透心凉,二双手冻得红肿得像胡萝卜……那些说不尽道不完的生活细节被葛兰看在眼里,感动在心上,心想他怎么那么"傻"呀?那心疼的感觉就别提了。

1953年,夏青和葛兰结为连理,同是广播员的他们一起半夜起身上早班,一起夜里播晚间节目,生活就这样开始了。没有读错过一个字的播音员在播音界,夏青有很多的名字,"字音政府"、"康熙字典"、"老佛爷"……这些都是因为他渊博的学问,权威的地位有目共睹,有一些疑难的问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去请教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