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飞虎井冈山 井冈山山下的永新县
井冈山下的永新县,一块红色的土地。解放后,被誉为全国五大"将军县"之一。在井冈山斗争和苏区时期,永新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红色岁月,毛泽东、朱德、任弼时、肖克、王震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领袖亲征三度来,前驱人物费栽培。长征逾万参加者,烈士八千磊落才。已换九州新日月,还教四海激风雷。永新无数佳儿女,更大光荣争取哉"。郭沫若一诗《宿永新》,抒发了他发自肺腑的对永新这块土地的景仰之情。
踏上永新这块的土地上,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拾起点滴红色的记忆。
县志记载:永新,位于江西省西部边境,罗霄山脉中段,禾水河中游,东邻吉安、秦和,南接井冈山、宁冈,西毗莲花、湖南茶陵,北连安福。县域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56公里,总面积2194.57平方公里。境内南北地势高耸,山峰多在800米以上,西北部的秋山为全县最高山峰,海拔1391.3米。东西地势次于南北,中部地势低缓,禾水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县,全境自东北两侧和西北两侧向中部倾斜,形成不对称的盆地地势。
永新,一个风光旖旎、民风纯朴,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赣西古县,自古人杰地灵,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尤其是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历史更是赋予了它红色的色彩和传奇的故事。
永新县城的三湾广场,一个设计很有特色的广场。广场浓缩了永新的人文景观,刻录了永新的辉煌历史,诠释了永新人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一座红旗飘扬的石碑,铭刻着毛泽东当时对湖南省委派去永新工作的杨克敏说过的一段话:我们看永新一县,要比一国还重要,所以现在集中人力在这一县内经营,想在最短的期间内,建设一个党与民众的坚实基础,以应付敌人下次的 "会剿" ……
从中,我读出了永新在土地革命时期的份量。
红旗石碑的四周,矗立41位开国将军的雕塑,将军雕塑的旁边是典雅的贺子珍和将军纪念馆。纪念馆里,成例着贺子珍和永新籍英豪照片与简历。瞻仰纪念馆,了解到每一个将军的身上都有着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感悟到每一位革命先辈的心灵深处,都有着一种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
纪念馆出来,行走在永新的古街小巷,感染着历史的厚重。这里的古建筑物上随处可见红军留下的石灰标语,这里的古稀老人都能说出一些朱毛红军的故事,这里的男女老少至今都喜欢唱那苏区的红歌。
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走出了"贺氏三兄妹",走出了王恩茂、张国华、旷伏兆、龙道权、龙飞虎等41名闻名遐迩的开国将军,演绎出许多流传久远的生与死、血与火、爱与恨的红军传奇故事。
穿越时空隧道,不经意地走入了尘封已久的红色岁月……
三湾,是我要行走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这是一个距离县城39公里的偏僻山村,四处是山,有一条弯弯的小河流过。村口有一块几千平方的坪地,坪地上一棵高大的红枫与一颗古老的绿樟依偎一起,红绿交映,遮天蔽日。村庄总共五十来户人家,新建一个"三湾改编纪念馆",还有按照原来面貌重修的红军遗址。在这个绿树怀抱,溪水缠绕的小山村,发生过一件载入史册大的历史事件——"三湾改编" 。
时间定格在1927年9月29日清晨,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离开文家市,经过长途跋涉,艰苦转战,穿过萍乡的芦溪,攻克莲花,到达森林茂密的永新三湾村。
在三湾村口的大枫树下,高个阔脸、头发修长的秋收起义领导人毛泽东似铁塔般伫立,面对溃不成军的队伍,一手撑腰,一手挥舞,慷慨激昂地说道:"同志们,敌人只是在我们后面放冷枪,这有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敌人有两只脚,我们也有两只脚,贺龙同志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我们有两营人,还怕干不起来吗?我们都是暴动出来的,一个人可以当敌人10个,10个人可以当100个,我们现在有这样几百人的部队,还怕什么?没有挫折失败,就不会有成功……"毛泽东的一番铿锵有力又通俗易懂的话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使部队恐慌失望情绪得到了控制,坚定了必胜的信心。
从三湾博物馆的陈列中,了解到这次载入史册的改编:毛泽东允许起义官兵自由选择去留,把起义部队剩下的精英分子缩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成立了"士兵委员会",提倡官兵平等,推行军队民主;提出了把"党支部建立在连上"的伟大举措,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从而将一支带有旧军队习气的队伍锻造成了一支有理想、有信念的新型人民军队。
今日,当地政府按照三湾原貌重建了被国民党烧毁的"毛泽东旧居"(协盛和杂货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居"(钟家祠)、"士兵委员会旧址"(秦和祥杂货铺)、"枫树坪"(石官坪)等四处旧址,成了井冈山的一个旅游亮点。"党指挥枪"的原则一直保持至今,成为新中国军队的一大铁的原则。
在三湾的一个农家餐馆吃饭,一位当地的老人为我们唱起了红歌,歌名是《三湾来了个毛委员》:
"山川哎,红旗迎风展哎呀哎,战歌声声军号响哎,三湾村里亮了天哪.一九那个二七年,来了救星毛委员,带来工农革命军,三湾改编换新颜……"。
老人一口气把歌唱完,流露出当地老乡对毛委员的真切怀念。遗憾的是老人的地方口音很浓,不易听懂,但歌声依然感染了我,把我的思绪带到了井冈山初创时期的岁月里,眼前浮现出消失将近一个世纪的场景:一群衣衫褴缕,疲惫不堪,斗志消沉的起义队伍进入三湾,老百姓四处躲藏。
几日后,见队伍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老百姓回村杀猪宰羊,簇拥着欢迎。起义队伍在红土地上疗伤、休整数月后,红旗猎猎,歌声嘹亮,斗志昂扬的新军队从这里走上井冈山,硬是在黑暗的世界开辟出一块明亮的天地……
伟人已逝,红枫犹在。不管历史如何变幻,这里的百姓永远铭记着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永远铭记着一位新型的人民军队的创始人。
龙源口,永新的一个乡。我瞻仰的第二个地方。过去叫着七溪岭。在这里记载着开国元帅指挥红军以少胜多的一场关键性战斗的故事。龙源口桥,永新通往宁冈的桥,是一座令许多老将军梦绕魂牵的普通石桥,早已铭刻在1953年的三元人民币上。在这里高耸着一座的丰碑——龙源口大捷纪念碑,留下了一曲传唱万世的红色战歌:
朱毛会师在井冈,红军力量坚又强。
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杨)。
伫立龙源口纪念碑前,俯瞰七溪岭的山水,我的思绪穿越历史时空,飞入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
1928年6月23日,由毛泽东、朱德、陈毅部署和领导,以朱德、陈毅为前线总指挥,打了一场艰苦激烈的战斗,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使井冈山根据地进入了全盛时期,这就是龙源口大捷。
当时,进攻新七溪岭的号称"江西最狠的部队"——杨池生的第九师二十六团,凭着优良的装备由龙源口村疯狂地向主峰望月亭红军阵地扑来,以巨大伤亡抢占了望月亭前的有利地形——风车口,架起了机枪,红军阵地危在旦夕,形势非常紧急。总指挥朱德手提花机关枪冲到了阵地前,带领战士发起了冲锋,朱德的机关枪不停扫射,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夺回了风车口,巩固了阵地。
老七溪岭的战斗更加残酷,但朱德的战术出奇制胜:命令红三十二团及永新赤卫大队在袁文才、刘作述等率领下,奇袭敌人前线指挥部——白口村。打得敌杨如轩的第二十七师顿时成了没头的苍蝇,杨如轩带花逃跑。老七溪岭敌军全线崩溃。新七溪岭上,朱德听到了老七溪岭传来的红军一片冲锋喊杀声,也带领红军冲出风车口,冲过龙源口桥,一鼓作气,攻下了永新县城。
龙源口大捷取得的胜利是我军历史上第一场大胜利,也成了朱德不可磨灭的记忆。全国解放后,朱德仍念念不忘龙源口,他亲笔题写了龙源口大捷纪念碑的碑文,并多次流露出重回龙源口的愿望。
1962年3月7日,75岁高龄的朱德委员长,从宁冈砻市来到永新。车到龙源口镇墩上村时,朱德叫司机将车停了下来,他下车,四处看了一看。那时,细雨蒙蒙,他说,这一带山上当年好多树,好隐蔽,好打仗。他的眼光一时像回到了34年前的望月亭,耳畔一片红军战士的呼喊声,手中花机关枪的怒吼声,敌人溃散逃窜。从墩上到龙源口有5千米路,当年又没有公路,75岁的老元帅只好把一腔思念化作深情的远望。
"惟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而今,龙源口路通往四处的都是平整的水泥路,龙源口建造了一座中型水电站,源源不断的龙江水流化作了农村的一片光明,龙源口桥和龙源口大捷纪念碑也已构成了永新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行在源源流长的龙江岸,聆听龙源口水电站的发电声,似乎听见龙江在尾尾叙述着元帅的功勋,讲解着"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元帅早已离我们远去,而元帅冲锋的英姿化作龙源口七溪岭的山峰矗立永新这块红土地上。
黄竹岭,全国有很多同样名称的地方。永新县烟阁乡的黄竹岭是一个自然村,位于永新至井冈山市新市区厦坪之间,距永新县城22公里,离厦坪16公里。因其走出了一位与毛泽东命运相关的女豪杰而变得特殊,它就是毛泽东患难之妻、亲密战友贺子珍同志的故乡。
参观黄竹林贺子珍故居,心情有些沉重,思怀有些悲切。
贺子珍,这位有着"永新一枝花"的女子,于1909年中秋出生于黄竹岭乡绅贺焕文的家,原名桂圆,又名自珍。大革命前后加入共产党并投身游击战争,是井冈山第一位女党员。1927年加入共产党,1928年与毛泽东井冈山相恋,成为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和毛泽东第二次婚姻的妻子,两人共同度过共产党人最困难的十年岁月,与毛泽东共生三子三女六个子女。
贺子珍在长征中为抢救伤员身上留下了十七块弹片,被誉为中央红军长征中"三十女杰"之一。
也许是永新女子的倔强和好胜争强的个性,也许更是天意安排,历史给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井冈山第一位红军女战士带来一个人生悲剧。最后在延安时期与毛泽东分手,出走苏联,历尽坎坷。十年"文革"的缘故,很多后人都不知道"贺子珍"这个名字,不知道黄竹岭这个女子为对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巨大功勋。
然而,永新,这块红土地的人们都知道黄竹林走出了一位女英雄,他们说:毛泽东不认识贺子珍,就没有井冈山根据地,中国革命的历史也许就要改写。
黄竹岭,一个红色的堡垒。朱德曾在这里开设了湘赣边界军事培训班,培养一批红军将领和开国将军。红军离开黄竹岭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黄竹岭村进行了七次大劫洗,所有的房子被烧毁,其中贺子珍家故居被烧毁七次,全村80%的人被杀害。至今还保留着许多革命遗址、遗迹,有贺子珍故居、东南临时特别区委旧址、练兵场旧址、红军营地旧址、红军井、烈士遇难处、红军洞、红军哨所遗址、古树群等景点。
烽烟岁月早已成为人们脑海深处的记忆,黄竹岭的青山金田展现迷人的色彩,满岭碧竹在萧萧的风中摇曳,仿若贺家女豪杰在吟唱昔日战歌,在述说对一代伟人难以忘却情思……
高士山,坐落在永新的坳南乡牛田村一个风景胜地,海拔大约一千米左右。原名鸣谷山,乃山鸣谷应之意,是我国古代360座道教名山之一。那里立了一块牌子:"长征始发地之一",引起了我的好奇。
人们都知道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主力长征出发地在于都,孰不知,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是在永新的坳南乡牛田村跨出长征第一步。
1934年8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六军团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的率领下几牵人马奉中革军委命令突围西征,成为红军长征的先遣队、先锋队,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牵制了大量的敌人。红六军团跨越了湘、鄂、川、黔4省60余县,和贺龙的红二军团汇合,组成红二方面军继续长征,成为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
从永新出发的红军队伍中,永新去了一万多人,到达延安后只剩下一千余人,建国后开国将军只有42位,成为名列全国第五位的"将军大县"。有人说万里长征的路上,每一公里倒下一个永新籍红军。能够回来的,无论当上将军与否,已经是够幸运的了,很多的参加红军人一走杳无音信,留下了孤儿寡母无数思念的泪行。
高士山,有一座草木掩映的红军坟,里面安葬的是当年为掩护乡亲转移而壮烈牺牲的一名没留下姓名的红军战士。其实,象这样牺牲的红军战士不知道有多少,在井冈山的烈士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块汉白玉的无名烈士纪念碑,收拢了成千名没有姓名、没有籍贯的英魂。
"青山处处埋忠骨"。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只要你怀有一颗敬仰的心,便可随处触摸到铮铮铁骨,随时倾听到"英特纳尔一定要实现"的呐喊。登上高士山颠,沐浴着迷茫缭绕的仙气,更感受到了一股不屈灵魄的浩然正气。俯首眺望远方金色田野,想起伟人两句诗词"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雄鸡一唱天下白"。1949年8月,永新人民迎来了一个历史的春天。永新籍的将军张国华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十八军解放了自己的家乡。解放后的永新走上的发展之路,群众生活得到大力改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永新,红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经济繁荣,安居乐业的崭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禾水长流,秋山不老。永新,一方养育了红军队伍的红色山水,一部记载着井冈山斗争和湘赣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厚重史册,一块刻录了毛泽东、朱德、陈毅、任弼时、王首道、萧克、王震、谭余保等老一辈革命家奋斗足迹的伟大丰碑。
依依不舍离开永新,思绪依然停留在那段艰难斗争的岁月里,停留红土地山水草木中。是啊,这块红色的土地有太多的记忆值得共产党的后来人去温习、去思考、去领悟,将之化作新时代开拓进取、发展创新的原动力……。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