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青杯少儿朗诵稿件 莆田少年参加第四届“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决赛获奖
11岁的张李沿从9万多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进京参加第四届“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决赛,获得青少B组一等奖——
“属啥啊?属牛……”一个虎头虎脑的“乡村娃”,站在光芒四射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舞台上,把一篇《牛》的诗歌朗诵得活灵活现。
这名“乡村娃”是我市11岁的少年张李沿。11月2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决赛上,作为我省唯一一名进京参加决赛的青少年,张李沿在抽到1号签的不利条件下,仍凭实力获得青少B组一等奖的好成绩,他的导师袁辛平也获颁“伯乐奖”。
据介绍,“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每两年举行一次,是朗诵界最权威的赛事。此次大赛全国共有77个分赛区近16万名选手参与,其中青少年选手有9万多名。大赛自今年年初启动以来,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有176件作品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其中,成人组作品99件,青少组作品64件,配音组作品13件。张李沿能从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昨日,记者前往采访,了解比赛背后的故事。
■常思考 自成朗诵风格
就读于荔城区麟峰小学六年级的张李沿刚完成期中考试,显得很轻松。都说福建是普通话的“重灾区”,对于儿子能获全国大奖,张李沿的妈妈张春丽坦言,这是个意外的惊喜。
提及儿子的朗诵学习,张春丽说,她在幼儿园工作,儿子小时候跟着她上班上学。园里经常有文艺活动,她就鼓励儿子上台讲故事。没想到,这不经意的举动,锻炼了儿子的胆量,也培养了他的朗诵兴趣。上小学后,识字多了,她才把儿子送到莆田金话筒语言艺术培训中心学习,张李沿开始接受正规的语言艺术教育。一次次训练,一次次上台,张李沿的朗诵水平得到提高,在台上也更有“范”了。
在老师和同学印象中,张李沿是个爱思考的孩子。他看着视频里朗诵名家的表演,常会思考,推敲细节的处理。对朗诵文稿,他常琢磨,揣摩表达形式。慢慢地,他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朗诵风格。他认为,学习朗诵,除了要多读,还要学会分析文本,有时候想比读更重要。
就在赛前不久,张李沿还入选参加第十七届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活动内容之一的“大爱妈祖”诗歌朗诵会。那次朗诵,他出色的表演受到观众的好评,也因此幸运地被市教育局“相中”,获得了主持全省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开幕式的机会。而在主持开幕式后的次日,他就马不停蹄地赴京参加“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决赛。
■放宽心 把比赛当表演
“去年,我第一次来到北京,参加‘中国梦’朗诵全国大赛,第一次知道了‘夏青杯’,领略到获奖者的朗诵风采。我梦想着有一天,也要站在‘夏青杯’朗诵大赛的舞台上。”对于此次比赛,张李沿期待已久。
然而,当活动启动时,福建还没有赛区,为了不错过机会,张李沿报名参加浙江温州赛区比赛。他知道,机会来之不易,必须认真对待。尽管已经读过无数遍的《牛》,这篇作品早已烂熟于心,但他觉得,有必要跳出以往的惯性,重新去认识、琢磨作品。
“经过作品录音初赛、现场复赛、决赛,能在陌生的温州赛区胜出,进入全国总决赛,我是幸运的。”张李沿说,“夏青杯”是每个朗诵者心中的梦想,他一定要珍惜这个舞台,展现最好的风貌。
10月底的莆田还是温暖的,但北京已经天寒地冻。张李沿记得,10月29日那天,他是穿着短袖衣服上动车的。10个小时后到达北京,快下车时,妈妈又是毛衣又是外套,把他裹得紧紧地,生怕他感冒影响比赛。来北京第二天就是抽签的日子,妈妈担忧人生地不熟,找不着地方,清晨6点钟就把他叫醒。
母子俩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中央广播电视台抽签场地。当时,他第一个抽签,当妈妈在旁惊喊1号时,他只觉得脑袋一片空白,扭头就走。想到盼望了这么久,准备了这么久,二次前往温州比赛,千里迢迢赴京参赛,泪水就止不住地往下流。
“妈妈急忙跟在身后安慰我,还故做轻松地说,这可能还是好兆头,1号可能得第一呢。”张李沿说,他没想到妈妈安慰的话竟然会成真,但他要感谢妈妈一路的陪伴、鼓励和支持。
比赛前,张李沿想,这次只能拼了,就当一次表演,分数多少不重要了。凭着这种心态,他完成了比赛,并站在最高领奖台上。
如今,比赛已经过去,站在新的起点上,他将继续努力,踏踏实实再学习,继续坚持朗诵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