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光 你咋不知道脸红呢
年轻真好,年轻人血脉丰润、肌肤光鲜,大姑娘是二八佳人,小伙子是玉树临风,走到哪儿都散发着一股子迷人的青春气息。然而,最令人眼红的是:“年轻可以犯错。”
实际上,中国人对于“错误”的态度一直很严肃,从防止错误发生的方面,有“吾日三省乎已”的训诫;对错误发生以后的纠改问题,也有“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格言。从某种程度上说,“严于律己”反映了中国人在“错误”问题上有包容度多少相对有点儿低的传统。
近年来对于年轻人犯错的问题上,公众的态度却日益显得宽容,“不必对年轻人的糊涂太计较”似乎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那句“很傻,很天真”因此才有了一度让人口口相传的“魅力”。
有人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喜新厌旧”乃人的天性,而年轻人天生就招人喜欢,年轻时的轻率、鲁莽、行事不计后果正是青春活力的不可少的副产品,“爱屋及乌”,人们没有理由不宽容年轻人的错误。从另一方面说,现代社会注重创新、推崇“不走寻常路”,与创新常常如影相随的错误,也理应得到宽大处理,这是现实的、理性的选择。
一些年轻人也乐得享受这种气氛,从或许包含有无奈成份的“啃老族”,到动不动就引起社会舆论轰动的“富二代”,他们身体力行发明出了层出不穷的“XX族”生活方式。有时候让人觉得,他们似乎认为,社会包容自己的不检点和“年轻时的错误”已经成了义务,甚至还因此生出了些许自得,以此为“个性”,竞相标榜。
但生活和历史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错误都可以像过年打碎碗碟说一声“岁岁(碎碎)平安”,讨个口彩就过可皆大欢喜;年轻人也一样,如果不是拥有足够幸运的历史机缘和内省自悟的定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曾国藩那样,可以在年轻时胡天胡地,以后还能成圣成贤,供人瞻仰。
大多数的情况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还是个定律,说到底,所有的错误最终都会需要人来买单结账,这个人只能是自己。张伯伦推行“绥靖政策”没能为欧洲人换来梦想中的和平和繁荣,希特勒用铁甲洪流把他(也把自己)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美国人无原则的“金融创新”,最终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中国人喜欢的结局,多少都有乐观的成份,在《大宅门》里,白家老三年轻时贪婪、犯浑,最后醒悟时指着当了汉奸的王喜光骂道:“你咋不知道脸红呢?”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即使糊涂至王喜光那样的角儿,要想指望有那么白老三当面棒喝自己,也是需要缘分的;而像白家老三的最后醒悟,那样的成本和勇气估计也不是人人都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