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保春的媳妇 【瞧这些角儿】“麒麟童”雷保春的艺术人生

2017-09-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瞧这些角儿]"麒麟童"雷保春的艺术人生本网原创雷保春出演<清风亭>.雷保春献唱<小刀会>.河北新闻网9月28日讯(记者张向琳)提起雷保春,戏迷们能说上一连串他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小刀会>中的刘丽川.<赵氏孤儿>中的程婴.<清风亭>中的张元秀.<魏征还乡>中的魏征--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中,雷保春不仅亮相开幕式晚会,并将参加河北梆子现代戏<百合岭>的演出.9月2

【瞧这些角儿】“麒麟童”雷保春的艺术人生

本网原创

雷保春出演《清风亭》。

雷保春献唱《小刀会》。

河北新闻网9月28日讯(记者张向琳)提起雷保春,戏迷们能说上一连串他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小刀会》中的刘丽川、《赵氏孤儿》中的程婴、《清风亭》中的张元秀、《魏征还乡》中的魏征……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中,雷保春不仅亮相开幕式晚会,并将参加河北梆子现代戏《百合岭》的演出。

9月28日上午,与雷保春相约在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见面,今年72岁的雷保春早早在门口等候,这是一个精神矍铄,态度谦和的“老头儿”。从1988年的中国戏剧梅花奖到2005年的法国巴黎最佳男演员奖, 60年戏曲生涯,雷保春名誉加身,却始终不忘初心。

天赋秉异——勤学苦练不叫苦

1944年雷保春出生在保定市高阳县雷庄村一户贫苦人家,为求老天保佑,让他度过春季这段青黄不接的日子,母亲为他取名——雷保春。

尽管家境贫寒,雷保春有自己的乐趣,那就是河北梆子。雷保春的家乡盛行河北梆子,远远近近的村庄经常唱大戏。十里八乡只要一唱戏,雷保春必定和父亲一起去,场场不落。高台戏不用买票,而馆子戏需凭票入场,只有未超过一米的儿童可以免费观看,当时小保春已经超过一米了,没钱给他买票的父亲常常把他裹在棉袍里,抱着他混进去。

雷保春看完戏回到家中,自己拿一块破毛巾,裹在手腕上当水袖耍上几下,拿着高粱杆玩几下,或是嘴里哼唱几句梆子腔,从小他就有一副好嗓子,他立志长大后要去学戏。

一开始只是模仿,在他13岁时终于有机会进行专业学习了。那是在1957年10月,雷保春被石家庄地区戏曲学校录取。看他音域宽广、脸型长方,评委老师当时就认定这是个老生苗子。

雷保春勤学苦练不负众望,在学习六个月后的第一场实习演出就得到观众的好评。1958年他到深泽演出《四郎探母》,扮演杨四郎,那真是“小人小马小刀枪,小盔小甲小服装”。演出一结束,观众就围住这个唱老生的“毛头小孩”,走到哪跟到哪儿。

第一次唱戏就得到观众的喜爱,没有人知道他台下的艰苦练习。在这出戏中,有不少高难动作,如“吊毛”“甩发”。当时戏校条件简陋,练习这些动作没有地毯,他就把院子里的树叶扫在一起、放上被褥在上边练习。

正当雷保春踌躇满志时,他的嗓子倒仓了,不能唱老生了,无奈之下他改学不太费嗓子的花脸。这样一学就是五年,在这段时间里他一边演小花脸,一边起早贪黑的喊嗓、练功。倒仓期间声音不好听,雷保春怕被别人听见,经常去一个机井房里练声,机器的轰鸣声和水流声遮住了他的声音,就这样他一直坚持着,在嗓音恢复之后又回到了老生行当中。

滴水成冰的时节,坐在牛车上行军;三伏天在席棚里放歌、土台沙滩里翻打,水泥地上过夜……雷保春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苦和累。回忆这些艰苦的岁月,雷保春语气淡然,“我是个从农村出来的苦孩子,当时也不觉得苦,就是一门心思想学好河北梆子。在听到观众的掌声后我觉得一切都值了。”

愧对家庭——一切为了戏曲和观众

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常人无法理解他为了观众和演出所做出的牺牲。

1984年,雷保春回乡演出,母亲在台下看到儿子演出很高兴,不知是不是太过激动的原因,得了半身不遂。雷保春当时并不富裕,他卖掉了家里的老房子给母亲看病。那时剧团里的其他演员都在等待他演出,他只有狠下心让姐姐照顾母亲,第二天又赶到剧团为观众演出。1986年,雷保春的母亲去世了。他在接到电报后赶回家匆匆把母亲下葬,就又重新奔走在演出的路上。

“老母不幸病染疾,思儿心切泪汪汪,不是小儿心不孝,只因庙会演出忙。”念起为母亲做的诗,72岁的雷保春眼带泪光。不能为母亲尽孝成为此生他最大的遗憾。

雷保春的爱人寇玉霜和他一起进的戏曲学校,一起进的剧团。两人日久生情,在1969年结婚。比起爱人,雷保春在河北梆子上更具天赋,于是寇玉霜主动承担起照顾家庭的任务,逐渐退到幕后当导演。“我对家里做的太少了,都是我爱人在付出,而且她还鼓励督促我,她就是我身后的那个伟大的女人。”

对母亲无法尽孝,对家庭缺乏关怀,在追逐艺术的道路上雷保春牺牲了很多,但他无怨无悔,因为他深深热爱河北梆子和支持他的观众。

名誉加身——不忘传承发扬河北梆子

“我真正出名是在1977年”雷保春说。当时他主演《小刀会》,以悠扬醇厚的唱腔和神情兼备的表演征服了观众,在石家庄地区连演150场。收到了很多观众来信,这是对他艺术人生的极大的鼓舞。

1988年,44岁的雷保春进京演出,凭借在《范进中举》《夜审姚达》《斩唐丹》等剧目中精湛的演技和动人的唱念,声振京华,夺得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雷保春被专家赞誉为“河北梆子的麒麟童”,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接踵而来是一连串的荣誉。他常常用自己的一句话鞭策自己:“成名难,做人难,越高越难;艺术高、品德高、德艺双高。”

如今他已经72岁,退休多年仍然活跃在舞台上。“我从小就非常热爱河北梆子,从13岁开始,一直到今天,从没离开过舞台。就是因为我爱这门艺术,重要的是,群众需要这门艺术。”雷保春很珍惜观众和戏迷的热爱,无论是国家级世界级的大舞台,还是田间地头的黄土地,雷保春每一次上台都全力以赴,力求完美。

雷保春不仅演出还收徒弟,现在他有十个徒弟,有七名专业的,一名票友,还有两名是业余的。雷保春说,“既然他们肯拜我为师,我就好好带,把自己的拿手戏一代一代传下去。愿河北梆子满园桃李艳,后继有来人。”

在雷保春心中,传承和发扬河北梆子艺术,让更多的人喜欢河北梆子是一直以来的夙愿。“我虽已退休,但人退艺不退,人退心不退,人退情不退,我将在我的有生之年,继续为传承和发展河北梆子事业发挥我的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