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江竹筠的筠究竟读jūn还是读yún?
长篇小说《红岩》在1961年正式出版轰动持久,主要人物江姐形象非常深入人心。对于她的名字江竹筠“筠”的读音,不知受何影响,我一直读作jūn(均),直至读到博文《央视热播剧<江姐>闹出大笑话》后才知应该读作yún(云)。
字典也告诉我们,“筠”的读音有二:一为jūn(均),只有一个义项,即“筠连,县名,在四川省”;二为yún(云),有两个义项,即“(1)竹皮;(2)竹子”。多音字的读音,应当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确定。人们常常通过“名”来寄托自己的追求。显而易见,作为革命女性,以“竹筠”为名,实际是以竹子自喻,崇尚竹子气节,所以江竹筠的“筠”字应该读yún(云)。
然而过后一想,好像周围的人们也是读作jūn(均)的。读作jūn(均)的人很不少,不信的话,你用“搜狗拼音输入法”,输入jiangzhujun,“江竹筠”三字就出来供你选择,但如果你输入jiangzhuyun,则不会有江竹筠三字出现,可见“搜狗”是认同它读jūn(均)的。这是什么原因?我好奇地做了一番搜索调查,发现其中是有道理的。兹综述如下:
一、根据史料记载,江姐原名江竹君,后在川大读书时用名江志伟,被捕后用名江竹筠。丁少颖著纪实文学《红岩恋——江姐家传》中,特务们在提审江姐时有这样的描述:
张界一开始时煞有介事地询问:“请问你的姓名?”
“江志伟!”江竹筠鄙夷地眄一眼答。
“不对吧?我们可是早就弄清了。”张界狡黠地说,“你的真名叫江竹君吧?”
“既然早知道,干嘛还要多此一举地问?”江竹筠反诘着,调头看向窗外。正是早晨,初升的太阳俯照着这个阴森的地方,满山层林尽染,依稀有些青翠的竹枝竹叶点缀。这使她不由地想起了故乡自流井屋前屋后的竹林,也想起了另一个字眼“筠”。
竹是岁寒三友之一,是她最喜爱的了,而筠是竹子的青皮,最具有韧性。那一瞬间,她灵机一动,决定改换自己的名字,以示心志。便说:“不错,我叫江竹筠,筠是上面竹头下面平均田地财富的均,你别给我写错了! ”
这即兴而改的名字,谁曾料想从此成了一个叱咤后世的英名?
由此可见,电视剧中这一读法来自真实记载,并非读错。
二、据说四川人读筠就读作jūn(不过本人未作进一步核对)。《红岩》故事发生在四川,作者罗广斌、杨益言两位又都是四川人,在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中,将筠读作jūn也就不奇怪了。这正如《红岩》中另一人物叛徒甫志高的姓一样,普通话本应读作fǔ,可在四川方言中却读作pǔ(我们扬州方言也是)。
奇怪的是,所有知道甫志高的人,大都把“甫”念成了pǔ。这似乎是一种群体性行为,而非个别现象。要知道,《红岩》出版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重印多次,累计达四百万册;1965年,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在全国各地放映。
《红岩》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其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深入人心,甫志高“甫”pǔ的读音为更多人接受。如果按照“甫”的正确读音fǔ念,反而会让人不知道甫志高是谁了。
三、有记者采访了电视剧《江姐》制片人李功达。他透露,江姐名字的发音他们专门咨询过专家和江姐的儿子彭云。在四川大家都读jūn,彭云也表示读作jūn。
可见,如果一定要把江竹筠jiāng zhújūn改读成jiāng zhúyún的话,一是不符合当时的具体实际情况,二是不知能否被江姐的老战友们所接受?这叫假作真时真亦假。只怕如今你把江竹筠的“筠”读yún时,弄不好还要有人窃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