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活着怎么样 余华的《活着》和《兄弟》哪个更好?理由是什么?
《许三观》《细雨中呼喊》《活着》是余华创作的巅峰,非常余华式的风格,早期先锋派的疯狂模仿致敬的《细雨中呼喊》,后来的《许三观》和《活着》回归本土思想的创作。而《兄弟》是余华美国归来后剑走偏锋的作品,明显的带有一点后现代主义思想,该书的序言如此写道: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
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这赤裸裸的告诉我们他憋着一股子坏水,想针对中国人在改革开放后表现出的那种狂热,激进,进行有力的批判与讽刺。
抛开前期先锋味较浓的作品,《兄弟》其实和其他的其它作品区别也不大,顶多就是多了一点荒诞,《兄弟》的口碑遭遇滑铁卢的原因可能是余华在文本上的语言变化。
余华的行文是很野的,非常直接,缺乏莫言那种精细,他善于利用人物的的语言叙述去还原真实。因为一开始憋着的那股子坏,招致余华在《兄弟》的一开头就失去了理智,那种讽刺感完全是自己竖起稻草打靶,让其语言也失去了冷静。
到了后面,文字才回归本身的习气,越来越余华,但两种文字的处理方式极大的伤害了他原有的文本纹理结构,总之这本书伴随着文字上的不断自控和纵欲,互相拉扯。最后奇奇怪怪的写了两部,还烂尾了,有种牵强、无可奈何的粉饰感。
《活着》短小精悍,带有西方的影子,阅读的流畅感非常强,当然,余华的写作风格都有这种感觉。大面积的铺陈悲伤,垫气氛,间有小幅度的喜剧化处理,打组合拳,构造反差去螺旋递进一个简单的故事。
福贵的一生,越来越麻木,最后成为一个信念符号——活着。 这两部作品带给我的实际性差异并没有大到要去分出高下的地步,原地踏步而已,只是在篇幅上《活着》会更精炼一点。反观《兄弟》,一个屁股花了多少文字?下部涉及的素材也未免太多了,给人一种米切尔《飘》的感觉,通俗的复原一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