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科学家韩天芑先生少年的故事《韩氏寄读》

2018-02-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韩氏寄读>说的是著名科学家韩天芑先生,少年寄宿大和房在东溪小学读书.这件往事为东溪及东溪小学历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寄读史实以及我所了解的一些韩先生事迹,在这里作些介绍.韩天芑先生,1923年2月生于新桥海台村.父亲韩麓邻先生,是邑庠生,曾由清朝县府保送入宁波师范学堂就读.不到二年,即由清政府选派到日本留学,学法律,日本警监学校暨明治大学毕业.民国二年初回国,担任过青田县承审员,广东澄海地方审判厅推事,当时因实绩突出,得上司赏"绩着潮循"匾额一方,现挂海台韩氏宗祠内.后来也

《韩氏寄读》说的是著名科学家韩天芑先生,少年寄宿大和房在东溪小学读书。这件往事为东溪及东溪小学历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寄读史实以及我所了解的一些韩先生事迹,在这里作些介绍。

韩天芑先生,1923年2月生于新桥海台村。父亲韩麓邻先生,是邑庠生,曾由清朝县府保送入宁波师范学堂就读。不到二年,即由清政府选派到日本留学,学法律,日本警监学校暨明治大学毕业。民国二年初回国,担任过青田县承审员,广东澄海地方审判厅推事,当时因实绩突出,得上司赏“绩着潮循”匾额一方,现挂海台韩氏宗祠内。

后来也当过象山县议会副会长,是社会名士,学识渊博、文章闻名。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请其编《励氏宗谱》,倾注心费,妙笔生花,在老辈族人中记忆犹新。

2011年春天,韩天芑先生应邀来东溪,已年届九十,行动灵便,才思敏捷,谈笑风生。

最近韩先生回忆:我父亲接受乃骥叔之邀,为东溪励氏修宗谱,我也随父亲到了东溪,从海台私塾式的教育到东溪接受正规式的教育。现在回忆起来,这其实是我人生关键的一步,要不怎么能上正规的中学大学呢?我是1932年初到东溪,插班小学三年级,1935年夏东溪小学毕业,近三年半的时间,使我对东溪有了深厚感情和留恋。

今年我虽然到了九十有余,但许多情况仍历历在目。近期到东溪一游,古人感叹常用“物是人非”,即说情景还是老样子,可人都衰老了!而今新农村建设,已是“物非人非”了。我对东溪的感情还不仅于此,我是海台韩氏十八世孙,我的嫡系十二世祖母是东溪励氏,所以我身上还有东溪励氏那奋发勤劳的基因呢!

先从大和房说起,我和父亲都寄居大和房。当时大和房的少年儿童与我年龄差不多,即使比我大也顶多大三、四岁,小的只比我小三、四岁。与惟豪、陈兰、惟杰、陈梅、惟英、惟雄、赵兰、赵梅、润堂一起玩。板岭婶是当时家务当家,家里每顿饭总是两大桌,我们十位小孩单开一桌,孩子们在一起,吃起饭来特香。

大和房给人整个感觉是整齐、清洁、有序,是有修养的大户人家。可惜整幢房子已付丙丁(火灾),到东溪我特想探旧,但只见黄土、瓦砾一堆,野草丛生,想起亲朋好友,多数到了另一世界,惊乎衷肠,不胜感慨。

东溪小学没有去看一看有些遗憾。记忆中,小学校门实原东溪小庙庙门,进校门往左拐是厨房。再进去是操场。厨房旁边是一座三层雕楼,当时算是东溪最高建筑,不过层高可能只有两米五,听说如果层高达三米,那就会有九米多高,泥水匠砌墙有些怕。

这雕楼也叫瞭台,底层是食堂,二、三层是老师和同学的宿舍。学校只有两栋房子,一栋紧挨操场南北向,两头的两间是教室,学校教室采取复式制,则两个年级合一个教室,东侧那一间是三、四年级,学生人数较多,西侧是五、六年级,学生人数稍少一些。

在小庙背后还有一平房,有两间,靠东侧的大一些是小学一二年级教室,西侧还有一小间,那是我们学校的图书室,有很多适合小学生看的历史故事和传奇的书,科普的书,去图书馆借阅学生很多,图书室管理员,除老师指导外,具体管理工作是由五、六年级同学来担任。

在三四年级和五六年级教室中间有三小间,中间一间是小会议室,靠西侧一间是老师办公室,靠东侧一间是教师寝室。当时教师除本村的乃勤、仲和、昭光诸老师外,还有来自外村,甚至也有丹城、石浦等地来的。学校注重书本教育外也很注意体育活动。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正规的完小很少,从目前的新桥镇来说,当时只有东溪和关头两个完小。小学门前原有一小溪,当时值日生搞卫生洗刷痰盂都在那小溪上,不知现在小溪还在否,由小学至大和房总要途经励氏祠堂,祠堂大门前两小水池依然存在,不过当年是浊水,现在是清水并养了金鱼,似乎也表示着新中国时代励氏后人的新风尚。

1935年去宁波考中学的有陈兰姐,惟杰兄和我,是仲和先生陪我们去宁波***的,我和惟杰兄考取宁波中学,陈兰姐考取慈溪锦堂师范学校。此后不久,日寇入侵家乡,进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岁月,我较长时间未去东溪,连自己的家乡海台村都很少回去了!

韩天芑先生是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是天文学家,测绘学家。中国天文大地测量学科开拓者之一,在天文大地测量理论和实践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时服务,地球自转变化和恒星光干涉技术的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曾任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测绘学会理事,湖北天文学会理事长,兼任中科院上海、陕西等天文台研究员。国内天文界博士毕业论文答辩,他多次主持并任主任委员。个人事迹被编入《湖北科技精英》。现仍任湖北省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

他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是中国民主同盟湖北省委委员,八十年代中期加入中国***,是湖北省六届人大代表。1990年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天文学家》等许多学刊多次介绍韩先生的事迹。

中国科学院选在韩天芑先生八十寿辰之际,举行中国大地测量与天文地球动力学进展学术研讨会,主题庆贺韩先生八十华诞,高度评价他六十多年奋斗在科技战线为天文学作出的杰出贡献。同时出版论文集。

中科院院士、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上海市人大原副主任、中国科协原副***、中国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首批“十大女杰”获得者叶叔华女士2002年为该书作前言,可见韩先生的成就和贡献。现予摘录:

“韩天芑先生是我国卓越的大地测量和天文地球动力学家。

建国初期,百业待兴,韩天芑先生为建设西藏治淮和治黄奔走于全国各地,在西北中原黄河海河和淮河流域直到西藏边境,测定了大量的天文点,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先行准备工作贡献了力量。韩天芑先生提出了利用全能经纬仪接触测微器技术,按东西星等高法测时,改进了太尔各特测纬方法,观测更准确简捷。

他提出了尽可能消除各种系统误差的天文基本点测定法,认为天文方位角为天文大地网提供横向控制的主要依据,直接关系到天文大地网的精度和参考椭球的定向,为此他编制了包含二千六百二十八颗恒星的星表以及太尔各特星对表。

韩天芑先生始终关注星表工作,1990年他联合我国各天文单位和测绘部门共同编制了以FK5为基础的《中国大地测量表》,使我国天文大地网的天文定位纳入了统一的高精度系统内。此项成果获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测地所迁到武汉后,韩天芑先生主持了测地所武昌时辰站的建设。1963年首先展开了用唐戎等高仪测时和测纬并建立了守时系统,与国内各天文台一起为研究经纬度变化和建立我国的标准时间系统做出了重要贡献。该项目共同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尽管武汉晴夜较少,在韩天芑先生的领导下,武昌时辰站的观测品质尤其是仪器的长期稳定性始终是很好的。

在地球自转参数的测定和研究工作中,韩天芑先生率先利用我国天文观察资料,研究表征地球弹性的勒夫数得到了很好的结果。韩天芑先生非常注意高新技术的发展,勇于承担恒星光干涉技术在天文学应用研究的课题负责人。恒星光干涉技术是当代天文测量中分辨率最高难度很大的技术,课题组得到了实验室的星光干涉条纹,取得了初步结果。

韩天芑先生联合了有关部门和院校的天文爱好者创立了湖北省天文学会。为了我国高精度大地测量和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发展,韩天芑先生直到现在仍在不断努力。

这次‘大地测量学和天文地球动力学’学术讨论会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召开,既回顾我们过去的研究工作,又凝炼今后的发展方向。谨以此届盛会来庆祝韩天芑先生的八十华诞。

韩天芑先生为人正直,无私待人,诚恳谦和,对待观察和研究工作非常严格。他为我国大地测量和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发展孜孜不倦,日益求新,是我们同行中的楷模。”

他退休后,主持中科院的二个课题,第一个课题是联合国内五大天文台和二个测绘局(国家测绘局和总参谋部测绘局),共四十余人参加,历时三年,完成了《中国大地测量星表》。第二个课题是中科院数理学部的重要课题,聘他为课题组长,是恒星光干涉技术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他自己总结,中年时,精力充沛被空前的动乱夺去了不少时间,所幸退休后主持中科院的这二个课题,稍慰平生。

2012年12月,韩先生九十大寿时,中科院举行“中国天体测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祝贺韩天芑先生九十寿辰”,全国天文界和各天文台的领导都来了。一会与一人相连,足见韩先生成绩斐然,望重天文界。

近年来,韩天芑先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仍在发光发热。热心关心天文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为同行排忧难、理思路、教方法、传经验。今年夏天还将去云南出席用天文方法研究地震的一个研讨会。他热心关心家乡东溪、海台的文化事业,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热心关心天文科普知识在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在青少年中的学习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