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娜的故事 讲好一带一路的中国故事和世界故事
近日,由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的《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7):大国关系与地区秩序》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既面临重大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
关于机遇,中国“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扩大以及联合国大会193个会员国对“一带一路”的一致赞同,表明国际社会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普遍支持。本次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取得的各项成果,都是对机遇的生动写照;关于挑战,中国周边国家尤其是传统西方大国对“一带一路”的担心与怀疑仍然突出,有些国家的立场还较为矛盾。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前后这一段时间,媒体对一带一路做出了比较充分的解读。宣传部门的努力,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基本的主题:一带一路的最终诉求,是不要将其变成一个中国自己的东西,而是全世界能够广泛认同、广泛响应的一个倡议。但是要实现“广泛认同、广泛响应”,不仅不可能一蹴而就,甚至还要付出相当大的热情与创造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两年来有关一带一路的报道,就会发现它的理念其实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早期的理念,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说,我们喜欢讲的相对宽泛一些,里边有一些包容的概念,理解的空间相对大一点。
但是作为国际友人,有的就喜欢一些明确的实例——这个一带一路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希望一目了然。这样一来,就涉及到了我们如何讲好一带一路相关故事的问题。具体来说,在一带一路的外宣内容中,就要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
但是现在就我们所能看到的报道来说,人们会发现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身一带一路建设的事例讲的比较多。也就是说,受众更多看到的,是一带一路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商机。但是请不要忘了,一带一路是个国际性话题。如今整个世界的舆论场,也无非是在同一个互联网的环境下。我们自己说自己的这些内容,也被一些海外媒体去解读或不停地转发。
这样一来,就更需要作为一带一路首倡国的我们,讲好一带一路的相关故事。让这些有很强代表性的故事,使世界受众更加直白地认识到,一带一路不仅是对中国相关企业受益,还要使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样受益。也就是说,对于中国外宣部门来说,不仅要致力于讲好一带一路的中国故事,也要通过中国之口,讲好一带一路的沿线故事。
而且在讲述之前,首先明确“讲给谁听”,只有用对象国的思维逻辑、话语体系来讲述,才能让对方听得懂,愿意听,从而接受一带一路的倡议,积极加入相关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