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汪劲松被架空 西工大航空科学城无人机产业基地项目落户西咸新区沣西新城

2017-09-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3月30日上午,"西工大航空科学城--无人机产业化基地项目"启动暨签约仪式在西北工业大学举行,标志着该项目正式落户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双方将共同加速民用无人机产业化基地项目建设,这也标志着陕西未来将全力打造中国最大的民用无人机产业基地.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小筑.校长汪劲松,陕西省工信厅厅长蒋跃,西咸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岳华峰出席签约仪式.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沣西新城管委会主任刘宇斌与西北工业大学第365研究所所长.西安爱生技术集团公司总经理王俊彪代表双方签约.西工大副校长宋保

3月30日上午,“西工大航空科学城——无人机产业化基地项目”启动暨签约仪式在西北工业大学举行,标志着该项目正式落户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双方将共同加速民用无人机产业化基地项目建设,这也标志着陕西未来将全力打造中国最大的民用无人机产业基地。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小筑、校长汪劲松,陕西省工信厅厅长蒋跃,西咸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岳华峰出席签约仪式。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沣西新城管委会主任刘宇斌与西北工业大学第365研究所所长、西安爱生技术集团公司总经理王俊彪代表双方签约。西工大副校长宋保维主持签约仪式。

陈小筑强调,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创新驱动成为重要因素,要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以企业为中心,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完成对无人机产业化发展的期望和要求。在无人机领域,西北工业大学拥有国内唯一的无人机特种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无人机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工大将进一步加强和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合作共建,攻坚克难,为陕西省打造航空强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贡献薄力。

蒋跃表示,无人机项目一直是中央和省委关注的焦点。无人机项目产业化有着巨大的、长期的发展潜力,但仍需关注和解决技术的可持续性、企业组织及体制的完善性、项目发展的产业化等问题。此次建设无人机产业基地项目,既是西工大在教育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的一个重大发展机遇,更是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的重要突破。省工信厅将全力支持项目建设,大力保障项目发展,为陕西省践行国家创新驱动贡献应有力量。

岳华峰在致辞中表示,西咸新区经过近五年的开发建设,基础配套设施基本完善,产业发展优势已经显现。随着步入“十三五”新的发展期,西咸新区的战略中心也要由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逐渐转移到以构筑产业体系为主。此次项目签约标志着将进一步推动无人机项目的产业化、规模化,也预示着西咸新区下一步的发展定位、战略中心的转变及西工大产学研用道路的探索和国家提出的动力转换、创新驱动完成了高度契合。

西咸新区及沣西新城将全力以赴为项目打造优越环境,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西工大航空科学城——无人机产业化基地项目是国家工信部与陕西省共同支持建设的国家级项目,将由西北工业大学与陕西省西咸新区联合投资建设。项目位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占地605亩,拟分两期建设,将立足打造我国最大的高端中小型无人机产业基地,全面加速无人机产业陕西总部基地的建设步伐,并拓展无人机产业的海外布局。

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制造、系统集成与飞行试验、售后服务、人才培养”协调发展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并带动电子通讯、计算机、仪器仪表、机械装备、材料冶金、物流、金融保险等产业快速发展,以集群带动实现产业引领和示范效应,从而使航空科学城成为军民融合、两化融合的国家级示范区,成为带动陕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以及陕西省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沣西新城亢振峰、马万锋同志以及经济发展招商局、规划局、建设环保局、国土分局负责人参加签约仪式。

其他补充资料

一、建设内容

项目总占地605亩。项目分两期主要建设无人机设计开发及行政办公区、无人机使用维护培训及相关配套产业孵化区、产品试制及集成测试区、地面试验设施、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发区、民用无人机子公司区以及产品售后维修服务区等等功能分区。

二、社会经济效应显著

1、成为首个落户沣西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

项目将吸引无人机产业链中高端子承包商及二级配套商总部企业入驻园区。预计每年吸引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1-2户,过5亿元企业2-3户,过1亿元企业3-5家。

2、成为沣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财税来源。

到2018年,无人机产业园将实现年产500-800架目标,年总产值达到30-50亿元;到2020年,实现年产1000-1500架目标,预计年产值达到50-100亿元。到2030年,预计年产值达到300-500亿元。

三、 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的背景

航空工业被称为“现代工业之花”,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性产业,其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带动性强。航空产业的发展涉及到众多产业,包括材料工程、仪表仪器、机械制造、电子技术、信息软件和自动控制等多个产业和领域。

航空产业的发展将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地区经济迅速增长。法国航空谷、美国西雅图航空城、加拿大蒙特利尔航空城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这些城市在特定的地域内集中,形成结构完整、有上下游产业和外围产业支持的产业体系。

该体系包括从研发设计到售后服务以及相关配套产品的完整产业,对促进产业扩张、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实现航空产业规模效益、并最终形成国际著名的航空工业城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建设“航空慧谷”以增强陕西省乃至中国航空业国际竞争力,对国防安全、经济带动和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契机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及外交事业的一大重要构想,是21世纪中国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契机。“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亿,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国家已明确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复兴丝绸之路。

陕西省已开始着手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规划。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西安将着力打造“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开放高地和金融商贸物流中心、机械制造业中心、科技研发中心、高端人才培育中心。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依托西北工业大学,整合陕西航空科技资源,建设“航空慧谷”,带动西安扩大开放,加强与欧洲等航空工业强国的科研交流与合作,有助于陕西省进一步改善航空工业发展环境,引进航空产业优势资源,聚集航空领域领军人才,形成内陆城市重要的对外开放前沿与经济增长极,为航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新的条件。

2、陕西省发展航空产业优势显著

陕西是我国航空工业第一大省,航空工业固定资产、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航空工业1/4以上,年产值占1/3,综合实力占1/3,是全国集飞机总体设计、生产制造、试验、试飞、试航审定、产品支援和教学为一体的最大的航空工业基地。

西北工业大学、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为陕西航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各类航空型号的研制和生产实践活动为陕西省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学科专业与技术工种齐全的航空科研生产和管理队伍。

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基地,陕西省已经形成了西安阎良大中型飞机研发生产基地、陕西汉中中型运输机生产基地,是全国唯一的同时具有两个整机生产企业和全国最大无人机生产基地的省份。国际先进经验告诉我们,航空制造正走向“航空智造”,依托西北工业大学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建设“航空慧谷”是航空工业发展大势所趋。

3、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历史机遇

2009年经国务院批复通过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西咸一体化进程,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发布实施,使得西安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在国家层面布局的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

作为内陆中心城市,西安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计划通过创新机制、营造环境、改善管理、打造特色,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着力打造高端化的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个性化的城市特色等特质,其中第一要务就是构筑具有高度市场化、高度品牌化、高度科技化以及高度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端化产业结构和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壮大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技术、装备制造技术等产业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深化军民融合,做大做强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是西安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内涵,也是西工大不懈的追求,“航空慧谷”将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指导思想,加快西安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步伐。

4、西工大航空教育及科研实力雄厚

西北工业大学在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以发展我国航空科技为己任,致力于我国航空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事业,形成了门类齐全、航空特色鲜明的学术体系、学科群和学术团队。“十一五”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科技奖20项;参与了大飞机、载人航天等10个国家重大专项的科研攻关;主持和深度参与了我国航空领域多个重大型号研制任务;建成了国内最大的无人机研发基地,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庆60周年大阅兵首次亮相的无人机方队全部型号飞机均由我校研制;材料学科张立同院士团队经过十年攻关,研发的超高温复合材料技术获空缺7年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学校为我国航空领域培养了大量高层次领军人才,航空主机院所领导及总工中近60%毕业于我校。

2011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隆重表彰了航空工业60年10位“航空报国金奖”获得者,西工大校友占了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某大型飞机总设计师唐长红、新一代战机总设计师杨伟、ARJ21-700总设计师陈勇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形成了“干得好、留得住、信得过”的“西工大现象”。

(二)战略定位

以科学发展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实现中国航空产业智能创新和提升航空工业国际竞争力为使命,以建设“空中丝绸之路”的强力引擎和桥头堡为愿景,以打造世界一流的航空特色科学新城为目标,以西工大航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利用为途径,围绕航空产业链布局科技创新链,依托科技创新链优化航空产业链,形成科技创新与航空产业融合促进的新业态,快速占领世界航空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力争在2020年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之时,将航空慧谷打造成为“导领西部航空的引擎,连通欧亚航空的桥头堡,融入世界航空的母舰”。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动力需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向西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丝路经济带建设体现了国家意志。呼应中央构想,陕西省将西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目标定位确定为“加快建设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化大都市,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桥头堡的重要承载区”。

为了全面提升陕西省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能力,作为我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倾力打造“空中丝绸之路”新起点。

通过两个新起点建设,陕西将全方位加强与全国各地和中亚各国的合作,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增添陕西活力、注入陕西能量,成为承接东部乃至全球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沟通内陆与亚欧大陆桥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努力将西安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具发展活力、最具创新能力、最具辐射带动作用的战略支点城市。

建设“航空慧谷”,使之成为承接欧亚和世界航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强劲动力刻不容缓。

2、中国航空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创新需要

纵览世界航空业发展,在航空制造业研发设计和整机制造领域,形成了分领域的寡头或多头垄断格局。大型飞机领域基本形成了以美国波音公司和欧洲空客公司为主体的双寡头垄断竞争格局;支线飞机领域,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和加拿大庞巴迪公司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几乎垄断支线客机市场;而中国航空工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从整体能力看,设计、试验、制造及管理能力不断快速提升,中国航空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缩小,如今已基本达到与西方航空制造业“同台竞技”的能力和水平,全球航空工业形成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四强争霸的格局。

中国商飞旗下C919、ARJ21为代表的多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民机型号开始研制生产,标志着我国飞机制造的技术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中国航空工业正在形成以自己为主导力量的全球航空价值链,未来十年内,我国航空工业的实力将可能超越俄罗斯,从而成为世界航空工业的“第三极”。建设“航空慧谷”,推动中国自己为主导力量的航空价值链不断壮大,快速实现赶超第三极战略成为当务之急。

3、陕西省航空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需要

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第一大省,陕西省具有航空资源集中的比较优势,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航空产业体系和比较健全的航空产业支撑体系。但是,在飞机的设计能力,特别是关键技术、设计规范、设计实践经验等方面的能力尚需提升;飞机制造技术还停留在航空制造产业链的低端。低端装备制造能力给陕西省航空产业未来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陕西省航空工业的转型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引领,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设“航空慧谷”,发挥西北工业大学航空科技创新资源,提升区域航空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从而实现产业集群带动关联产业以及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使其发展成为我国和世界上重要的航空科研创新、先进技术开发、规模化生产的基地,实现资源由一向多的转化迫在眉睫。

4、西工大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

作为我国唯一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以工理为主,管、文、经、法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一直致力于我国的航空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事业,形成了门类齐全的航空特色的学科群和学术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及工程实践经验,产生了一大批航空领域的科研成果,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航空人才,建设了众多高质量的科研试验基地,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西工大能取得这些成绩,离不开省、市各级领导多年来的深切关怀和鼎力支持。学校也始终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充分发挥自身综合优势,为建设西部强省尽自己一份力量。中国航空事业发展不可一日无陕西,陕西航空工业发展壮大西工大责无旁贷!由西工大建设“航空慧谷”,是担当,更是责任。

航空工业知识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的衔接、创新资源的整合、创新人才的集聚是建设“航空慧谷”的内生动力。

“空中丝绸之路”的建设、陕西航空工业的升级转型、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需求、西工大服务区域经济的迫切愿望是建设“航空慧谷”的外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