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珍电影 张瑞芳与电影《三八河边》主人公陈淑贞
张瑞芳与电影《三八河边》主人公陈淑贞
趙汗青
电影《三八河边》的开拍是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进行的。1958年,著名电影演员张瑞芳来到安徽宿县,拍摄以陈淑贞真人真事的纪录性艺术片《三八河边》。片中真实再现了陈淑贞的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人民公社社长的历程。
在此片拍摄中,张瑞芳和陈淑贞几乎如影随形,结下了姐妹般的深情。陈淑贞的母亲陈大娘也将张瑞芳当成了自己的女儿,时常向张讲述陈淑贞苦难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种种生活细节。张瑞芳第一场戏出场时穿的那件旧棉放,就是陈大娘将陈淑贞穿过的破棉衣洗净,补好后交给张瑞芳的,张瑞芳对这件服装至今仍感到意味非比寻常。在村里拍摄的一段时间里,当地群众看到张瑞芳跟陈淑贞走在一起时说咋看咋像姐妹俩。
张瑞芳有回忆录中说:《三八河边》这个戏真是以“跃进”的速度进行的,从拿到剧本到影片完成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许多工作都打破了过去按部就班的惯例,而是将下生活、准备剧本及实地拍摄结合在一起进行的。
导演黄祖模是边深入生活边写分镜头剧本。演员组是上午和自己的对象一同生活、劳动,下午研究剧本、准备角色和进入拍摄。等进入内景拍摄时,就更紧张了。比如:属于同布置、同方向、同角度的戏,就集中在一起的,省去了大量调整灯光的时间。
但奇怪的是全体演员的表演质量并没有因此降低,原因是大家齐心协力,一起讨论、一起“碰词”,有声有色,像集体说书一样,每个人对剧本从头到尾都滚瓜烂熟,所以在同一个场景下,无论故事情节怎么跳来跳去,我们都能马上接上茬。
后来,电影全部拍完,我们看样片,见我在银幕上高兴时就双手合拍一下,还有拉着指导员手臂说话的样子,大家都说:“这是陈淑贞的动作!”看来,我抓住了陈淑贞的神似之处:那些动作并不是刻意设计的,而是我把平时观察到的陈淑贞的一些下意识动作,自然而然带出来的。
再看其他演员所扮演的“一窝子女人”在真的社员当中也很协调,一般观众分不出哪些人是职业演员、哪些人是当地村民。这个结果让我心里特别高兴。
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三八河边》在同时代的同类型影片中拍得是成功的,一年来红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次年,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共同评选“1959年最佳影片”的活动中荣获第一名。
其实,如果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采取科学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跃进”本来应该是件好事。只是后来全国上下把“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丢了,“大干快上”,变成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结果轰轰烈烈呈现出一片虚假的“繁荣”。《三八河边》确实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但它总算还是给我留下了这些积极的回忆。
可惜,《三八河边》今天已经不能向观众复映了。不过戏里戏外都给我留下许多宝贵的回忆。有两个人,是我每次回想当年都自然而然要提到的。
一位是当年的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那时我们正在安徽宿县外景地。一天晚上大雪纷飞,公社派车将我们摄制组的主创人员接到公社会客室等候着。里间的会议已接近尾声,只听见一阵阵的笑声传到室外。
不久,少奇同志走出来和大家见面,他身后跟着的就是我至今也忘不掉的陈淑贞。夫人王光美同志把我拉到少奇同志身边。我指着少奇同志另一侧的陈淑贞说:“她是真社长,我是假的。”少奇同志幽默地说:“我们欢迎女同志当领导,至少强迫命令可以少些吧!
”这话引起在场人一阵欢笑。一旁的记者不停地拍照,我和陈淑贞一边一个拉着国家主席的手臂,拍下许多喜气洋洋的照片,其中一张曾被当时的《大众电影》当作封面。
文革后陈淑贞恢复了职务,也和张瑞芳恢复了通信,不是姐妹的姐妹,结下了浓厚的友谊和感情。可又有谁能料到陈淑贞于1980年元月27日遭遇车祸而不幸逝世,年仅五十四岁。
电影《三八河边》后来在全国公映后引起极大的反响,陈淑贞成了亿万农民心目中的榜样,该片同时又在全国纪录性艺术片评选中获第一名。陈淑贞因公逝世后,全国妇联、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宿县地委、行署、宿县县委、县政府、省妇联、地区妇联,县妇联以及钱正瑛部长、安徽省委老领导张凯帆、张作荫、王光宇等同志派专人送来了花圈、唁电。
附近十里八村数千名群众纷纷前来参加悼唁。大家用中国最传统的方式,来祭奠这位受人尊敬的,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他们的好社长陈淑贞。
1958年那部《三八河边》电影,让人们认识了陈淑贞。
陈淑贞——这个曾让全国人民家喻户晓、让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三八办事处三八村人引以为豪的全国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她的故事、她的经历多多少少让我们感到了些许神秘和好奇,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进了三八村。
三八桥畔的一块石碑这样写着:三八村位于宿州城西2公里处,座落在著名的三八河北岸。据传英布曾屯兵于此,是全国劳模、三八红旗手陈淑贞的故乡。
陈淑贞,1925年生于安徽省宿县城西陈营庄(今宿州市埇桥区三八办事处三八村)一个贫苦的家庭。她共有兄妹三人,在其年龄尚小的时候,就因兄长在战乱中离家出走参加抗战、其妹年幼多病,而担负起全家生活的重任。
在那个战乱匪患,剥削压迫的年代里,陈淑贞同她的亲人们度日如年,在饥饿贫困的死亡线上苦苦挣扎,尝到了旧社会带给他们全家的苦难艰辛。但是,苦难并没有让倔强的陈淑贞屈服,反而使他从小养成勤劳能干、与命运抗争的习惯和勇气。那时,城西的大白菜、青萝卜在宿城是很有名的,而最好的还要数老陈家的,这一切无不是靠陈淑贞的聪慧与勤劳换来的。
一九四八年,宿城解放,宿城城乡欢欣鼓舞,陈淑贞挺起腰杆从此站了起来。土改分到土地的那一天,陈淑手捧泥土,泪洒衣襟,祖祖辈辈靠土了生活的农民,终于有了自己的土地,怎么不叫她感慨万分,“是共产党给俺分的土地,还是共产党好!
俺要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从那时起,她就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积极向党的组织靠拢。白天,田间、地头,在老弱病残家里有她忙碌的身影;夜晚,微弱的煤油灯下,她苦读党的书籍,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
在她的心中早已描绘出了新中国的一个新农村的美好明天。一九五一年春,是陈淑贞人生中最大的一个转折点,她在全县率先带领几名妇女,靠一头毛驴办起了互助组,她们和男劳力比着干,硬是靠手拉梨子、肩拉耙,精耕细作,辛勤管理,第一年就夺得了农业的大丰收。望着沉甸甸的粮食,尝到甜头的陈淑贞由衷地笑了。
一九五二年,陈淑贞被评为宿县特级劳动模范,出席宿县首届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一个农村的苦孩子,胸佩大红花,走上主席台,受到政府的表彰,从此陈淑贞的人生出现了一个新的起点。同年七月,在陈淑贞的强烈要求下,经组织考察培养,她被吸收为中共党员。
从此,激情满怀的陈淑贞干劲更大了,她和互助组的姐妹们更是鼓足了劲,多产粮食充盈国库,报答党的恩情。坚定的信念总是带着丰硕的回报,在互助组连年大丰收后,一九五三年陈淑贞又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得到了省主要领导人的接见,当时安徽省主席曾希圣同志欣然为陈淑贞的互助组提命名为“三八互助组”。
从此后,由此而来的“三八初级社”、“三八高级社”、“三八人民公社”、“三八乡人民政府”和“三八塘”、“三八河”,“三八井”以及后来的纪实电影《三八河边》誉满全国,名扬天下。
载誉归来的陈淑贞并没有从此安于现状,回乡后,她的心目中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那就是永远听党的话,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地位、得失,一心为公,党叫干啥她干啥。她带领乡亲苦干、实干,力争为国家多打粮、多贡献。但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人淮北大地的洪涝灾害连连发生。
一九五四年春,正当绿油油的麦苗正长势喜人的时候,一股强寒流却悄悄袭来,如果此时冻坏了麦苗,农民和集体的损失之大可想而知!危急关头,陈淑贞站了出来,她动员群众要和自然灾害进行抗争,人定胜天,誓与天公试比高。
她发动村民在田间、地头点起了火堆,驱赶寒流,连续在田间奋战了三天天夜,寒流终于退却了,陈淑贞却累倒在地陇旁。而接着在午季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又是摆在陈淑贞的面前的一个大难题,丰收在望的小麦全部淹在水中。
为了减少损失,陈淑贞带领乡亲们在齐腰深的水中进行水捞麦,主动进行生产自救,把损失减小了到最低限度。田地里种的胡萝卜和荞麦被淹了,眼见颗粒无收,可陈淑贞偏不信这个邪,她说淹了再种,那年就这样淹了种、种了淹,反复六次,最后还是取得了好收成。
面对不断发生的天灾,陈淑贞苦思冥想,怎么办?她萌发了一个兴修水利的念头:挖塘、打井、开挖水渠。可当时由于生产工具低下,全凭人力去挖河、打井,一般这些活都是男性壮年人干的,女性咋能干。可再难的事,到了陈淑贞这里,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她和三人互助组的姐妹们一合计,男的能干,咱女的也能干!她们硬是靠几名妇女,白天黑夜、风餐露宿,用了一年时间就打成了一口水塘(取名三八塘)。一九五六年大旱时,井水、塘水如甘泉般地浇灌着田地,使农业取得了大丰收。
但是涝了该怎么办?水如何排出去?那时陈淑贞的互助组提升为“三八高级社”,男性壮力多了、资金积累厚了,开挖三八河的宏图展现在陈淑贞的心中,经过筹备,一九五七年冬季陈淑贞他们打响了开挖三八河的战役。
人抬、肩挑,通过几月的艰辛整治,她们用双手完成了三八河的整治,三八河终于可以变成了涝可排、旱能灌的人工宝河,陈淑贞他们的“三八高级社”也取得了粮食大丰收,对国家的贡献跃居全省第一。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成立,陈淑贞被组织上任命为“宿县三八人民公社”社长。
作为一社之长,她与机关的同事们同吃同住,下去检查工作或蹲点,靠的是步行、吃的是派饭,与村民心连心,打成一片。她执政为民,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一九五九年,这一年对陈淑贞来说,是陈淑贞终生难忘的一年。刘少奇、邓小平、彭真等中央领导人来宿县视察时,专门接见了陈淑贞,并合影留念,邓小平同志还握住她的手,鼓励她再接再厉。为国家多打粮食多做贡献。
国庆十周年,陈淑贞应邀参加北京国庆观礼活动,又受到中央 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被评为全国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参加全国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表彰大会。在怀仁堂她与全国妇女代表一起得到毛主席的接见,周恩来总理还专门在家举行家宴招待陈淑贞及申纪兰、张秋香等全国著名女劳动模范。
当年陈淑贞还参加由钱正瑛带队的我国第一次“中国妇女代表团”赴前苏联访问,受到了当时苏联党政领导人接见。由鲁彦周创作的电影剧本《三八河边》、电影艺术家张瑞芳扮演的陈淑贞,也在全国公映,获得了极大的影响。
陈淑贞逝世三十多年了,三八村的村民并没有忘记他们这位三八乡过去的带头人。今年已是九十四岁的陈泰春老人感慨地说:“淑贞要是还活着的话,看到三八乡这些年的变化,她一定会很满足的,可惜呀!她走得太早了”。
陈淑贞长子吴昌龄更是对母亲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母亲逝世后,他跑到省博物馆,费尽了周折找到母亲和国家领导人合影及出席全国劳动模范的奖章,翻拍放大后精心保管。每年母亲的祭日时,他都会跑到母亲的坟前,哭诉着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作为老模范的后代,他也常常教育孩子,要踏实敬业、勤勤恳恳,为社会做贡献,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陈淑贞虽然已走了三十多年了,她的好姐妹、著名电影演员张瑞芳还挂念着她。在过去的一次记者采访中专门谈起陈淑贞:张瑞芳感慨万千,她双目凝视着窗外,喃喃地说:“陈淑贞是我的好姐妹,我很怀念她……”
我们理解张瑞芳的心情,在安徽宿州的三八村,有一个人的身影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