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烈文书法 清代著名藏书家天放楼主阳湖赵烈文之子赵宽书法横幅 保真
详细描述:赵烈文生有三子四女,长子赵实、次子赵宽、三子赵路(早卒)。长女嫁方恮,次女嫁方恮弟方恒,四女嫁邓邦述。赵烈文身后的藏书主要由赵宽继承。 赵宽(1863-1939),字君闳,号止扉、传侯。光绪三十二年(1893年)诸生,由江苏学政瞿鸿禨保荐经济特科,旋以知县分发浙江。
历任嵊县及富阳知县。后任江西巡抚李兴锐、两江总督端方幕僚。曾随冯煦纂辑《江苏通志稿》。 赵宽早年即博览其父藏书,并致力于金石文字研究。
晚年益潜心考订之学,家藏金石碑版几乎都有他的题识。其与叶昌炽、缪荃孙交往甚密。因追慕明代赵琦美脉望馆藏书,又同为赵姓,故藏书处取名“小脉望馆”,有《小脉望馆书目》存世。据《小脉望馆书目》载:全部图书总计22958本。
如此数量的藏书,当然不可能全部是赵宽自己入藏的,其主体部分应该是其父赵烈文天放楼的藏书。赵烈文为自己藏书所编书目虽无人看到,但通过赵烈文的日记及《小脉望馆书目》,我们对天放楼的藏书有了一些了解。
书之聚散无常。常熟“晨星楼”主人萧盅友在《清末民国时期常熟藏书》一文中讲道:“光宣之际,吾邑藏书有铁琴铜剑楼、旧山楼、天放楼,余如宗舜年、徐虹隐、庞翼霄、丁初我、沈养孙诸前辈,均喜收藏旧籍尤注意于地方文献,然不数十年间散佚殆尽。
旧山、天放之书,子孙不能守,早易他姓。丁丑之变,宗氏咫园、庞氏之书化为灰尽。丁氏善本均在苏城,兵燹之余,拾取无遗。徐、沈两家独幸无恙,但屈指十载,两姓主人先后物化。
虹隐楼地处乡僻,子姓以管理不便捐献政府。而沈氏后昆分拆为二,长者久售于书估,其仲以坐享,没入于公。即所谓希任斋者,无复有存,此昔年沈养孙所予编书目,如丛书、诗文评等,均付阙如,想稿已遗佚。
其所著藏书,引云、题跋,想当时,鸠聚之勤,与夫恒相夺之之态,跃然纸上,而今转瞬之矣。”这篇萧盅友作于抗战后的手搞从侧面为我们说明了天放楼藏书早易他姓。 晨星楼与天放楼、咫园、缃素楼相距百余米,萧盅友与赵宽、宗舜年、丁祖荫又志趣相同,楼主们来往密切,交换图书亦是常事。
在晨星楼的藏书中就有不少咫园宗舜年、缃素楼丁祖荫赠与萧盅友的校本,而卷首盖有“天方楼”朱文大印,或钤“ 阳湖赵烈文字惠父号能静侨于海虞筑天方楼收庋文翰之记”朱文长方条印的图书,亦有10余部,这些图书均未列入《小脉望馆书目》。
宣统三年(1911)赵烈文生前所藏曾国藩信函,在其常州老家的武进被陶湘购得。陶湘《昭代名人尺牍续集跋》曰:“江南某故家其先人久佐曾文正公幕府,集成函牍最夥,后大半散佚,剔其丛残犹存百数通。
乃辗转以厚值得之。”这里虽未具体说明何人,但显然指赵宽。说明了赵宽可能在民国初期因经济等原因开始向好友出售天方楼藏书、藏品了。
天放楼藏书自民国初渐渐散出,后又因赵宽为治咯血症,出售部分,至赵宽晚年,群籍丧失殆尽。曾在光绪末年与赵宽同在端方府中的叶景葵《卷盦书跋•赵君闳行略》载:“天放楼余籍,去年(1939年)经京贾囊括而去。
”由此,我们真实地了解赵宽小脉望馆书藏书主体就是天放楼藏书,而天放楼藏书最终亦是在赵宽病卒沪上前,经他之手全部变卖了。 邓邦述的妻舅、赵烈文次子赵宽(1863-1939,号止扉,也写作止非。其藏书处名小脉望馆。)对邓邦述的藏书帮助也很大,邓邦述说:“赵止非之强识洽闻,则吾藏书之导师也。”(《群碧楼书目初编序》) 未裱,尺寸:66*34.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