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舟南京 知名学者王逸舟《创造性介入》三部曲座谈会在京举行
1月14日,北京大学出版社和《世界知识》杂志社联合主办了第40期博雅讲坛,主题为“大国之道:中国外交转型与调整暨王逸舟教授《创造性介入》三部曲座谈会”。王逸舟教授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也是国际关系理论和中国外交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
自2011年出版第一部《创造性介入》至2015年11月,关于中国外交思考的《创造性介入》三部曲正式完成。参加座谈会的十余位嘉宾来自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防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和学校,均为国际关系学界的专家学者。
会北京大学出版社社科编辑室主任耿协峰和《世界知识》杂志社社长罗洁代表主办单位致辞。整场会议围绕中国外交转型的主题,各位嘉宾畅谈了对《创造性介入》三部曲的感受,以及对当前中国外交发展的看法。
座谈分为四个主题,第一个主题发言中,外交部的王亚军司长认为《创造性介入》三部曲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也反映出王逸舟教授本人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理论高度、重视实践和创新精神。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外交也处于大发展的阶段,需要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理论。
《创造性介入》三部曲无疑为中国外交的发展提供了主线清晰并日益成熟的理论,为中国外交转型提供了新视野,书中提到的外交为民、外交投入、外交规划等思考,都让人印象深刻。
来自国防大学的唐永胜认为,当前世界的变革与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原有的应对国际体系变化的逻辑几乎达到极限,原有逻辑与新的形势之间存在巨大鸿沟,需要创造性的理论,而《创造性介入》中提出的理论无疑是非常清晰的。一项研究是否有生命力,表现在是否认清、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将国家大发展与之密切结合起来。
国际问题研究院的郭宪纲副院长,重点讲了新形势下中国如何更好地参与国际事务。他认为公共外交大有可为,但一定要用他国可以理解的方式和语言,从小事入手,改善中国民众的海外行为,从细节树立中国的国家形象。
在第二个主题发言中,清华大学外交系的赵可金副主任认为,王逸舟教授在书中突出了外交为民的本质,外交服务于国家,国家服务于个人。他关注的是中国的变化,而不仅仅是外交的变化。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除了强调国家利益,还要强调国际责任。
这一点在《创造性介入》三部曲中也体现得很明显。中国人民大学的田野副教授指出,如何在中国概念上提出外交理论,王逸舟教授作出了开拓性的努力。三部曲是从双边到全球再回到国内这样一个递进发展的关系。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李英桃教授则从性别平等的角度来阐释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以及今后外交转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第三个主题发言中,外交学院副院长王帆教授认为,中国要树立大国心态,一定要提升自己的大国守约能力。来自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杨明杰副院长则从学术教育的角度指出,当前外交学培养制度存在很多不足,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没有实地调研机会,过于依赖英文资料。来自中国社科院的袁正清研究员指出,中国自身的改变需要与国际秩序接轨,努力学习并熟悉国际规则,只有参与进去后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最后的主题发言中,王逸舟教授首先提到他多年的研究困惑,包括外交转型的本质是什么?中国如何在国际关系中做到利己与利他相统一?其次,他指出,中国新外交需要坚实的社会基础,中国外交的未来不取决于外交人员,更在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互动,取决于对“人”的权利的制度性保障。
最后,他谈到,外交学的价值在于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精准评估,能够在宏观范畴、制度机制分析之外,提出更加精细及可操作的外交建议。外交决策并不仅仅是外交官的事情,学术界需要讨论起来,这样中国未来外交才会变得更加开放、透明和细化。(文/张盈盈)
《创造性介入》三部曲
《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新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创造性介入:中国之全球角色的生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的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