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杰沙坪坝 沙坪坝:《沙坪坝区文化志》出版发行

2017-06-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编史修志,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日前,由沙坪坝区文广新局.区地方志办公室合作编撰的<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志>由重庆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志的编撰工作自2009年正式启动,历时3年打磨而成,记录了沙区文化发展百年历程.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局长杨恩芳,市文广局副巡视员张铁,市修志办副主任黄家琦,沙坪坝区委书记李剑铭,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平,区政协副主席崔杰出席了当天的出版发行新闻发布会.沙坪坝区委书记李剑铭表示,历史上沙磁文化区的创建,对于沙坪坝今天的发展定位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编撰<沙坪坝区文

编史修志,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日前,由沙坪坝区文广新局、区地方志办公室合作编撰的《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志》由重庆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志的编撰工作自2009年正式启动,历时3年打磨而成,记录了沙区文化发展百年历程。

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局长杨恩芳,市文广局副巡视员张铁,市修志办副主任黄家琦,沙坪坝区委书记李剑铭,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平,区政协副主席崔杰出席了当天的出版发行新闻发布会。

沙坪坝区委书记李剑铭表示,历史上沙磁文化区的创建,对于沙坪坝今天的发展定位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编撰《沙坪坝区文化志》,厘清了沙区百年文化历程,挖掘出了文化区宝贵的文化资源,对各方面工作都有推动作用。李剑铭代表区委、区政府向为《沙坪坝区文化志》编撰出版付出心血的工作者表示敬意和感谢。

李剑铭强调,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依赖的是文化传承,最终留给后人的是文化财富,地区之间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竞争,沙坪坝区作为重庆科教文化中心区,文化建设任务依然繁重,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区上下要有更加积极的文化自觉,建设文化高地,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努力把沙坪坝区建设成长江上游科教文化名区。

市新闻出版局局长杨恩芳在发布会上说,沙坪坝区在重庆文化主动脉上有着“一点通脉,了然古今”的重要地位。沙区编撰文化志,体现了区委、区政府传承弘扬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区的信心与决心,做了一件有利后世之事。希望沙区今后更多地挖掘沙磁文化、红岩文化等具有沙区特色的文化,让厚重的文化立体展现在世人面前。

据介绍,《沙坪坝区文化志》以逾千万字的历史文献档案为基础,首次对沙坪坝区自1911年以来的文化历程进行系统研究和记述,尤重抗战时期文化区创建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发展。全志篇幅85万字,图片400余幅,采取专题设章的形式,分设章、节、目进行记述,与其他志书相比,该书更突出时代精神和地域文化特色。书中大量图片属首次公布,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部翔实的沙坪坝百年文化志书。

记者 王粲

《沙坪坝区文化志》拾粹:

“沙磁文化区”名震全国

抗战时期,沙坪坝区即以“沙磁文化区”的特殊形式名扬全国。关于“沙磁文化区”是怎么来的,书中做了完整的披露。

1936年12月,重庆大学第二任校长胡庶华撰写并发表了《理想中的重庆市文化区》一文。在这篇长达5000多字的文章中,胡庶华在理论上阐明了建立重庆文化区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认为沙坪坝“实为建设新文化社区的理想所在”。

书中记载,抗战时沙坪坝集中了20所高校和全国约1/8的大学生,除胡庶华外,张伯苓、罗家伦、高显鉴等人也为沙磁文化区的创建做了贡献。1938年2月,重庆沙坪文化区自治委员会在重庆大学成立,同年年底,发表《沙磁文化区各界宣言》。至此,重庆沙磁文化区得以形成。

《沁园春·雪》从这里流传开来

在今天的沙正街南开中学校内的津南村,有抗战时期所建的北方四合院建筑群。毛泽东主席那首耳熟能详的《沁园春·雪》,即从这里流传开来。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9月6日,他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津南村看望柳亚子。应柳亚子之请,毛泽东在柳亚子的册子上题写了《沁园春·雪》,随后被广为传播,轰动中国。

根据《文化志》记载,抗战时期中国历史书上出现过的人物,百分之六七十来过或在沙坪坝居住生活过。比如地质学家李四光、桥梁专家茅以升等,他们的理论也多是在沙坪坝生活时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