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本一字帖 [中国书法网艺术顾问系列展] 精神家园的追寻——徐本一(文字篇)
唐:徐老师去年和沈鹏、铸公一起到日本去过,请您谈谈对日本书法状况的感受。 徐:日本很重视文化普及教育,在学生阶段很注重书法的训练,汉字虽然是一种外来的文字,但是都能够做到非常重视,当然,他们也很追求本民族的表现力。
因为教育水平普遍比较高,日本人写字都比较规范,没有很怪张的东西,相比起来,我们普及教育里对于书写性的训练就很不够了,也反映了我们的某些“浮躁”,特别是看到有些医生开的处方,简直让人哭笑不得,谁都不认识。
日本人的书写和他们受的教育以及对“礼节”的重视比较一致,或者从另一方面说,通过写字来表现了“礼”,这是他们的优点,也是我对日本最大的感觉;我参加过他们的颁奖仪式,感觉日本对青少年荣誉感的培养极为重视,仪式很庄重,很“繁琐”,比如一次书法颁奖,每个人都要上台,一个一个来,然后对台上台下鞠躬两次再来领奖,人数比较多的时候,持续时间很长,主要是为了让青少年从小就重视荣誉,珍惜自己努力获得的荣誉,其实确实是这样,仪式不能过于简单化,很多微妙的品德都是从仪式中培养起来的,中国人也强调古礼,但是“五四”以后就当作虚伪的东西淡化了,走向粗俗化,比如说话嗓门很大,用粗声粗气来表达亲密的感情等。
据说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也不是象现在这样讲究礼节,后来可能是受到英国绅士风度等的影响吧!
再有,他们对技术性非常讲究,这在书法中表现的很明显,有一次看到一个女学生用淡墨用的很好,很透明,调子偏暖,感觉很好,因为淡墨一般情况下不大容易用透明,且很讲究调子的变化,于是我们就问她怎么用的,她解释说先用黄山松烟研磨成很浓的墨,再加大量清水,然后加几滴铁山翁(上海油烟101),态度可见一般。
当然,我们国家也不是不讲究,比如黄宾虹出门可以不带其他工具,但必须带上一锭明代古墨,其中微妙的区别一般人看不出来,而他自己很清楚,据说英国一个染匠能区分36种黑色,专业化程度很高,而一般人只能区分两到三种。
所以艺术上所谓专业化与非专业化,就是在细节和精度上的区别。
当然,在书法上说专业与非专业,实际上也是一个“伪”问题,王羲之、苏东坡到底是不是专业书家呢,不一定,只是后来出现的专业分工才出现了专业的书法家;日本的书法分类很细,有六种,各人从事各人的,也有少数跨门类的。
另外,日本人非常主动地去了解国外书法发展的状况,有一个老人曾经100次到中国,多次参加其他国家的书法研讨会,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希望探索日本本国书法的特点,增加本国文化的精神含量,尽可能使日本书法具有自己的特点,更大的区别于其它国家,在这一点上,我们国家重视的很不够,至少是很不深入,总觉得自己是书法大国,不去主动的了解人家国家在研究什么,有什么动态;日本书法的普及程度很高,刚才也说了,和他们的教育水平普遍较高有一定联系,而更重要的优势在于,他们的书法是有传承的,父亲从一个书法团体的位子上退下来后,儿子马上就来替补,自己做的教授或者其他工作等等,都可以不做了,书法能够做到职业化,费用主要来自学生的学费。
还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日本的新闻媒体和团体非常支持书法事业,对展览等的资助很大,这点主要源于对文化的支持,当然,也有其他比如政治方面的原因;二是他们的门派观念相当严格,一个派系和另一个派系的学生之间是不能交流的,听说有一个派系的学生有一次向另一个派系借了一本篆刻书,结果遭到严厉谴责,甚至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这种现象一方面保持了派系的生存发展,有量的保证,另一方面也对艺术创作自由带来了一定限制。再者,日本的书法职业化运作比较成熟,职业化的分工也很明确,做理论的和写书法的,分的很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