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飞心理 心路——张鸿飞人物专访

2017-12-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鸿飞老师是是我国着名人物画家,在其绘画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成熟的艺术思想和独特的个人风貌,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展现出了超凡的艺术修养和时代特征.随着不懈努力,其艺术探索也渐渐趋于完美境地,今有幸采访到张鸿飞老师,在其质朴的言语中,我感受到张老师踏实与执着的艺术态度,这在当代画坛是很难得的.现将采访内容整理如下.记者:裴振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在读研究生)以下简称"裴"被采访人:张鸿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以下简称"张"裴:张老师,您是怎样走上绘

张鸿飞老师是是我国着名人物画家,在其绘画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成熟的艺术思想和独特的个人风貌,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展现出了超凡的艺术修养和时代特征。随着不懈努力,其艺术探索也渐渐趋于完美境地,今有幸采访到张鸿飞老师,在其质朴的言语中,我感受到张老师踏实与执着的艺术态度,这在当代画坛是很难得的。现将采访内容整理如下。

记者:裴振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在读研究生)以下简称"裴"

被采访人:张鸿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以下简称"张"

裴:张老师,您是怎样走上绘画这条路的?在早期的启蒙学习中,哪些方面的学习对您日后的影响最大?

张:早期学生时代没有老师,甚至连《芥子园画谱》都没有,只有看些在报纸上发表的作品,和几个小朋友在一起,就是喜欢画画,这可以说是天性的一种直观体现,家里条件有限,少年时代学画画条件非常艰苦,有时看完课本的文章,在文章边上就根据内容想象出来,在课本上画插图,这就是一个人的天性的体现,后来到文化馆帮忙,才有点笔墨的概念,找到点纸就画。

艰苦的条件不能泯灭一个人的爱好,相反能刺激一个人的追求,越是匮乏的东西对人的吸引越大,也督促自己不断努力。人的一生青少年阶段很重要,就像刚发芽的一颗种子,你就该不断吸收营养水分阳光,使自己更好的发育起来。

裴:您的作品以写实人物画为主,对于工笔人物画来说,您觉得关键点在哪?您是怎样把握的?

张:我画的作品以写实为主,我认为画工笔画最难处理的是格调和品位,这在艺术上有一个共性关系,不管是写意还是工笔或是油画水彩,最后作品格调的高低决定了绘画的档次,不管是具象写实还是抽象表现,里面都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作品能否具有感染力,能否跟读者的心灵产生对话。

在工笔画的表现语言上,我认为画工笔不能匠气,不能俗气,凡事一落俗便是下乘了,工笔应该往雅上追求,往高格调去追求,这样的作品在表现上有一种对自然的提升,让读者感觉到不俗,享受作品带来的愉悦。

裴:张老师,您的作品在素材的选择上有哪些标准吗?

张:我认为每个人的审美取向是不同的,有很多东西都是我生活中发现的,再进行提炼,我比较追求完美,美的元素我可以更好的表达。比如画女孩,我会抓住女孩真和纯的一面,还有她朴实的一面,对这种感受要强化,而这种审美取向是天生的。这和人的性格是一样的,有的人喜欢英雄史诗般的作品,有些人喜欢委婉优雅的作品,有些人天生性格活泼,有些人天生内向,都不是教出来的。

裴:格调的高低该怎样判断呢?这是否跟一个人的修养有关?

张:格调的高低当然和人的综合修养有关,文化底蕴丰厚的人一出手便不凡,不落俗套。比如很多画匠和大画家同样画牡丹,但出来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给读者的感受也是天差地别的。画画和人的精神层面的追求是相关的,一般画牡丹是表现她的富贵之姿,作为国花的形象,无论从造型还是设色,再到最后的气韵,给人的感受是富贵大气,但这并不等于俗气,于富贵中见高雅,有更高的层次,从这个角度来考虑,画的时候就不会大红大绿,很多人却把现实搬过来直接用,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不管是画什么,都要有自己的审美取向,这种取向跟自己的文化修养有直接关系,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潜移默化的就受到自己修养的影响,这样提取的元素是跟现实生活中不一样的。修养高者提取出更纯粹简练的绘画元素,而反之亦然。

绘画者应该有一个丰厚的文化底蕴,观察事物,体会其情态特点,最后反映事物的时候,就高于其自身的情态。对于观画者来讲,没有修养不等于画看不懂,好的画任何人都能感觉到,齐白石的虾谁都能感觉到栩栩如生,尽管很多人不能把画面中的表现手法,笔墨手段,构成方式看得通透,但观其画面,读者还是会感觉到一股生机,好的东西大众都会接受。

当然,品味建立在文化修养之上,而修养越高,品味也就会越高。这是相辅相成的。

裴:我对您的许多作品都有很深的印象,形象饱满,构图妙,有很强的形式感,耐人寻味,每幅画都匠心独运,这是很难得的。请您谈谈您是怎样创造这些形象的?

张:关于形式感,"律"这件作品里面有明显的体现,灵感来源于道家的阴阳鱼,两匹马,不管是什么动作,人们都司空见惯,但是如果上升到一种新的高度,会让人有新的感觉,我不断探索新的形式,,寻找不同的表现方法,"律"这幅作品算是我那时的一种心路体现。

在"竞技图"这幅作品中,首先我想到,是在竞技的过程中最抓住人心的点,起点我认为是最紧张最关键的,在刚起跑,枪响的一瞬间,这时候是最紧张的。作为艺术家应该在这个点上去挖掘一些东西,人物的表情、动作,包括马的动作、神态,都非常有意思。

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我把画面处理成竖的,十几个人,十几匹马,表现裁判即将落旗瞬间的场景。画面的形式需要艺术家不断地思考与尝试,最后形成作品,这其中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

裴:"笔墨"和"造型"是水墨人物画的两大难点,您是怎样解决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的?

张:我们讲墨分五色,笔墨是中国画本质的东西,中国画把颜色转化为黑与白,有其哲学意义。还拿齐白石画的虾来说,西方绘画无法通过几笔水墨画出那么生动,那么有意味的境界。这其中就有造型的问题,齐白石把虾浓缩成了几笔水墨的关系,几个构成的变化,我认为现在画人物有一个难题,就是笔墨的不确定性和瞬间性,不像素描那样可以调整,错了就不能再重来了,这就要求绘画者对笔、墨、纸有一个熟练过程,达到技近乎道的状态,这样才有可能画出好画。

还有就是造型,要转换成水墨表现的时候,这就要恰到好处,不是一天半天就能达到的,这需要不断的探索,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在造型与笔墨的转换上,我认为一要多看经典画作,这是很重要的方法,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还要多多实践,没有大量的实践过程,很难把水墨画好,笔墨是一个瞬间完成的动作,需要经验,还有就是需要修为,不同位置的经营都跟一个人的修养有关系,画实容易画虚难,你看徐渭画的葡萄,虚实关系非常精彩,这种笔墨关系全凭感觉。另外我再谈一点,工笔和写意是两个语言体系,绝不是说能画工笔就能画写意,从工笔转到写意很难,这两种语言也是我经过多年实践理解所掌握的,二者也有相互借鉴的东西。

裴:您是怎样看中国画创新问题的?

张:推动中国画发展,我认为这是每一位有理想的艺术家的责任,也是一生都在实践的内容。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在探索,在画传统历史题材的时候,我还是用传统的线描,渲染,用的是传统形式,但是我在画白山黑水,春雪,等作品的时候,这其中就包含了我的创新,我总感到画这类题材的时候,就不能总用传统那几根线几块色去表现,太简单了,要把画画的厚重,在工笔的表现形式上,又要把写意的韵味展现出来。

作为一名艺术家,不能墨守成规,应该不断去寻求一种艺术上的超越,在自己艺术取向确定之后,一定要一步一步的往前走,我根据不同题材,有不同的表现语言。

不能用一种办法对待所有题材,这样会局限一个人的思维,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探寻,随着时代发展,各种绘画语言也相应产生,这就要求画家旁收博取,与时代同步,甚至走在时代之前。

裴:张老师,当今艺术思潮繁复,众说纷纭,中国画也受到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您觉得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些文化现象?

张:作为一个画家,需要有对生活深层次的体会。善于观察生活,还需要感悟,深入的感悟。绝不是说去到自然中便是体验生活,关键在于是能否发现美。一个艺术家还是一个思想家,要深入思考,精研创造。画要有深度,不能泛泛模仿。

无论哪个民族,能够传下来的,历史上的文物遗迹,都是璀璨发展史中的明星,能给人带去深深的感动。像柬埔寨的吴哥窟,我在那待了三天,那种文化遗迹给你的感动和冲击确实不一样,包括埃及的金字塔,巨大的石块衔接的甚至连纸张都插不进去。我到欧洲,去美术馆看到一些艺术作品后,确实让人感到震撼。

好的东西一定要借鉴,但不能全盘接受,要有选择的吸收,再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不失自我的前提下,继续往前走,说到现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我感触颇多,我们现在艺术院校的教学体系,基本上还是接受西方的教育模式,写实造型,培养绘画基础。

然而现在西方多是观念性的艺术,很少人再画具象写实的,但我觉得这只是一个阶段,什么样的艺术形式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从长远来说,比较严谨的,经过推敲的有生命性的艺术作品,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流传下去。

当代这些绘画经过沉淀后能有多大价值呢?我不是否定有些人对当代艺术的探求,这些探求是好事,但不能盲目,更不能胡来。中国画历经千年,沉淀下来的经典作品无论国内外,都被广泛接受。

现在快餐文化日盛,可"快餐"解决的只是暂时的,不可能像"正餐"那样,快餐文化对当今的年轻人影响很大,一旦跟着走了,就很难静心深入了,只是在快餐的节奏中迷失自己,该慢的时候应该慢,切忌要急功近利,要宏观看问题,这样把握起来会更好。

人很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果能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是很幸福的,也是最容易做出成绩的。有能力的艺术家还应该做"大餐",应该好好研究传统这一块,好好研究历史。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志向,有能力的人更应该制定长远目标,不断奋斗。放慢速度,在我看来,慢就是快,要厚积薄发。评论一个艺术家,我认为应该横向竖向比较,纵向的应该和历代大家比较,横向的应该和国内外大师的作品比较,这样来定位自己的位置。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样许多问题就理清楚了,就像经纬度一样,很明确的能确定自己的位置。回到现实还是要一步步走,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看,这样才能给自己动力。

裴:张老师,在您看来"传统"与"当代"是什么样的关系?

张:传统与当代还是一个传承关系,就算是当代也不能把历史隔开,历史无论如何发展,都是建立在前人发展的基础上的,任何一个阶段的发展,不可能是断裂的,突然生成的,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有一个观念的更新,在审美和精神的追求上,肯定带有时代的特征,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说,尤其是当代艺术家,你的作品,一定要符合当今时代,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抛弃,人们的审美需求,还是在产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作为一个艺术家一定要捕捉到,如果当今的艺术家不改变,用的还是前人的画法,还不如我们直接去看前人的东西。

如今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从前肯定是要有变化的,尤其是人物画,在写实程度上,我们现在肯定要比以前深入,这就是变化。当今时代节奏很快,电视,手机,信息传播很发达,但作为艺术作品,我认为应该要慢下来,无论什么时候,作品的内容和本质是不变的,就像音乐一样,不管哪个时代的音乐,好的旋律,都会被人记住,绘画作品也一样,能够经得住推敲的,符合审美需求的,都该是立得住的作品,不管时代社会怎么变,人们对美的需求我想是不变的。

达利,毕加索,他们的作品已经超越了他们所处的时代,我们现在感觉到,他们的作品内容量是非常丰富的,艺术作品一定要有含金量,不管是哪个时代,有含金量的作品,都是一件好的作品。

传统与当代是一个传承关系,只不过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和当下生活怎样结合,和当下人们的思想审美取向怎么结合更好,更具有当今时代意义,这就是仁者见仁的问题了。完全抛开传统的东西,另起炉灶,我认为并不是可取的。一名优秀的艺术家必须是要有传承的,也是要有吸收借鉴的。

裴:除了画画您还有哪些爱好?这些爱好对您的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张:除了绘画,我对音乐,戏剧,舞蹈,不管是视觉的还是听觉的,只要是经典的,我都喜欢。这是提升文化修养的途径。评弹,小时候听不懂,但听到其中的韵味就感觉很美,就像写意画水墨的晕染,美妙的旋律有时候说不清,但说不清的东西不代表不存在,这是我天生的感悟,是与生俱来的。

我喜欢这些多是凭借感觉,无论是中国的古曲,还是大型的交响乐,我都百听不厌,好的旋律更能激发我的创作欲望。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裴:您人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

张:我这一生要画出几张自己满意的作品,这就是我的追求,就感到我这一生没有白活。人这一生其实就是个过程,第一是生存,第二是质量,第三是价值。人生的价值得到实现,我认为这就不白活。我的每一张画都是个新起点,要超越以往,真是不容易,还需要不断前进。

裴: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艺术作品,风格却相去甚远,您认为艺术的演变有潜在的规律吗?

张: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而言的,一个画家一生中能画几幅自己满意的作品,能够代表时代流传下去,这就是画家最伟大的成就了。在时代中,能引领时代的艺术发展,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最高造诣了,比如徐悲鸿,即是艺术家又是教育家,他的教学体系对中国近几十年的艺术发展有很大影响,这就是他的功劳。

我们前代的绘画大师,给我们树立了不同的标杆,作为当代的艺术家,除了继承和吸收前人的优点外,立足当代,创作出符合这个时代审美,并且据有含金量的作品,这是每个画家的追求。像文艺复兴三杰,他们也是在文艺复兴前的大师的引领之下,逐渐创造出这些不朽之作的,也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代表,我们现在再看,那些作品确实高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品。

经过一下午的漫谈,现将其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整理记录,望各位读者能通过文字,更好地进入到张鸿飞老师的作品中,领略其艺术风采,体会其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