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奖学金 王争:无臂博士喜获“竺可桢”奖学金
“这是小时候太调皮的结果。”意外失去双手的不幸,对于王争来说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那时他9岁,读小学三年级,放学后到妈妈厂里玩。趁着大人不注意,他偷偷溜进了忘记上锁的变压房,结果不小心碰上了高压电。
失去双臂后,父亲买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告诉王争必须学会坚强。那时每天起床后他第一件事就是像舞蹈演员一样压腿,因为必须有一双足够柔韧的腿,才能帮助他穿衣、洗脸、刷牙、吃饭。父亲还要求他学习脚趾的控制力,要让10个脚趾和别人的10个手指一样灵活。
就这样,他开始自觉地练习平衡,每天像舞蹈演员那样压腿,一站就是2个多小时。几年后,他终于可以自由地奔跑而不摔倒,且学会了自理生活。
最难的还是写字,父亲教他用嘴和脚趾写字,规定每天要用嘴写200多个毛笔字,一开始很不习惯,往往字没有写两个,口水就打湿了作业本。5年多时间,他终于能用嘴写一手漂亮的书法,家里的笔杆上都留下了他深深的牙印。也由于每天咬笔练字,眼睛离纸面很近,他的视力从2.0变成了200度近视。
2001年,王争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浙江大学。王争激动地说:“作为一名没有双臂的残疾人,能进入这样一所名牌大学,这在过去,我连做梦也难以想象。”
在浙大的6年里,王争不仅获得了“竺可桢奖学金”,成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唯一获此殊荣的博士研究生,而且还获得了“浙江大学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浙江大学光华奖学金”、“浙江大学优秀毕业论文”和“浙江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在读博一年时间,他已有两篇论文在国内权威的《经济研究》期刊上发表,特别是今年初,他应邀参加英国诺丁汉大学“留英中国经济学学会年会”并宣读了自己的论文,这份学术成就也成了浙大在读博士生的骄傲。
王争告诉我们,他的成绩很令人欣慰,但背后,也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就拿他曾经研究过的“最优专利制度”说吧,这个选题是他和一个同学在讨论中发现的。严谨的科学研究,需要建立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从发现问题,到搜集文献、阅读文献,他一共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阅读了60多篇外文文献,做了大量的摘要和札记。之后,他开始设计模型、修改模型,并作了数值分析,在这一个月时间里,他不是在教室里仔细推导,就是在寝室电脑上做数值分析和论文写作。
王争深有体会地说:“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可能与不可能之说,就看你怎么去做。只要你努力了,不可能也能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