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10套《讲述》18集大型历史纪录片《去大后方》】
揭秘抗战岁月鲜为人知、震惊世界的大迁徙
——18集大型历史纪录片《去大后方》
为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央视《讲述》栏目将从7月18日起推出18集系列节目《去大后方》,首次以国际视野审视二战中的大后方生活,记录那次为了民族复兴的悲壮的大迁徙。
《去大后方》以无比震撼的真实画卷,揭示了抗战洪流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梁思成、朱自清、闻一多、老舍、胡厥文、冯友兰、茅以升、竺可桢、胡宗温、赵寻、曹禺、南怀瑾、冼星海、光未然、刘白羽、杨宪益、李政道、于兰、秦怡等等中国人所熟悉的人物,在炮火与热血的交映下,与无数数不上名来的民众百姓一道,他们拖家携口,扛着工厂、扛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从北平、从沪上、从华东华北集体奔向西南重镇重庆。
他们的命运随着中华民族的命运告急而告急,他们凄苦而又昂奋的脚步声,至今还在历史的深谷中回荡。
一位正在中国采访的西方记者,被汹涌的移民潮所震撼,他写道:中国在移动,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集体移民。大批衣衫褴褛的人们,通过山路、水路向西移动,这景象是游牧时代以后,绝无仅有的。
《去大后方》占有着浩瀚而又厚重的战争史料,以历史大写真的方式,记录了中国和中国人所承受的战争灾难;记录了中华儿女在大迁徙中的拳拳报国之心和激昂的爱国热情。
那段沉重的经历,留给了历史,也留给了不断关注它的后人。虽然大江东去,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但山河大地记下了自己历尽艰辛的儿女,烙下了他们在西迁路上的不朽脚印,同时,也放飞了无数为和平而祈祷的美好心灵。
一、日寇入侵 7月7日深夜,北京西郊卢沟桥头,日本驻军以丢失一名士兵为借口,向宛平城东门开炮,中国军队奋起抵抗,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交通运输专家,今年91岁的宗之琥回忆:当年学业有成的他从天津到北平,去和与他同年毕业的同学加未婚妻喜结良缘。
7月26日,宗之琥举行婚礼的那天晚上,日本人打广安门的炮声响起,参加婚礼吃喜宴的人没到终席就都惶惶而去,他的新婚之夜也没人闹洞房。人生的一大喜事就这样被突然而至的战争给搅了,从此新郎倌的命运就与灾难结伴而行。
今年89岁的著名作家刘白羽,那年就在天安门亲眼看到一大群日本兵的坦克,自前门那边隆隆驶来,从自己面前经过,那沉重的履带碾压着在中国的土地上,也碾压在他的心上!
8月7日,宗之琥和妻子辞别了年迈的岳父母,从日本兵刺刀丛中的北平站上车去天津,自此与京城一别长达8年。到天津后,他们转道去上海。可刚上了船,船却不开了。原来“七七事变”一个月后,以“大山事件”为导火索,又一战事在上海降临。在8月13日被西方人称作“黑色星期五”的这天,历时三个月的“淞沪大会战”揭开了序幕。
今年83岁的著名演员秦怡,当年和学生们一起在街头及有关场所开展抗日歌曲演唱活动。上海市民捐款捐物,将数万件寒衣送到战壕里还穿着短衣草鞋的中国士兵手中。
“一二八事件”交战中,日本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巡洋舰,率领25艘战舰布阵黄浦江内,炸毁了大片工业区。
此时,虹口、杨浦一带工厂再次成为炮口锁定的目标,工厂主们不得不面临去与留的选择,他们内部分为主张迁移、反对迁移和举棋不定的三个派别。但“出云”舰的大炮不容他们多想。
上海天原化工创始人吴蕴初的女儿,今年72岁的吴志莲回忆:当时各行业的很多工厂迁移,吴蕴初是最早提迁厂者之一:如果迁不走,我宁愿把厂炸掉,也不给日本人。开战几天后,吴蕴初与另一位工商界领袖人物胡厥文,发起成立了“上海工厂联合迁移委员会”。
不久,一份包括几百家工厂内迁的计划书递交到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的各界对日作战谈话会上,吴蕴初等人起草的内迁方案获得通过。工商界人士纷纷表态:尽全力将沿海重要企业迁往后方,保留国家长期抗战之元气。
会议结束,吴蕴初立刻回上海组织实施。他一到上海就给钱昌照发电报说情况,随即到厂里布置。没想到他的车子开到离厂200米处停住了:工厂刚中了日本人的炸弹,大火冲天。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创建的工厂就此毁于一旦,他流下了痛苦的眼泪:痛定思痛,他决不屈服。在这场战火中几乎毁于一旦的,远不止吴蕴初一家工厂,这些满腔怒火的厂主们联合起来,把复仇的目标指向日本军国主义精神象征的“出云”舰。
时任上海中华机器联合公司理事长的胡厥文之子,今年75岁的胡士华回忆:当时准备把炸弹送到“出云”舰旁边爆炸。胡厥文秘密组织中华机器厂的工人,日夜加紧研制炸毁“出云”舰的鱼雷。忙得胡子长起来也没时间去剃。
有人还以为他专门留着要当“美髯公”。他说:我这胡子要一直留到抗战胜利。后来大家叫他抗战胡子。人们今天有幸能看见当年“八一三”战争的影像资料,大部分出自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叫王小亭的人之手,他是明星级摄影记者。
其子今年80岁的王健龙回忆:当年处在炮火中的上海,差不多每天遭到日本人的轰炸,有时一天轰炸多次。战火中的王小亭,除了每天带很多很重拍新闻片的器材外,身上还挂四五个照相机。其时沪上各家报纸所登载的战地照片,大都出自他的镜头。
有一次他拍新闻片时,在上海闸北火车站,看到被日本空军轰炸后,一个婴孩满身是血的坐在铁轨上,心底颤动的他即用最后的一点片子拍下这一瞬间。十几尺片子放出来只十几秒钟。后他把此段新闻片里的一个镜头变成一张照片,在《生活杂志》上登出,让世界目睹日军暴行。
图片上孤立无助的孩子让全世界为之震惊。美国各界向日本政府抗议这种非人道行为,中国与日本的战争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日军对王小亭痛恨无比,决定悬赏10万元缉拿王小亭,王小亭被迫四处隐身。
战争在疯狂地进行。
一幢幢楼房在火光中坍塌,空气里翻滚着灼人的热浪,远远近近的枪声平息下来,一切都化作了宁静。月光下,烟雾凝结成一首悲怆的歌,缓缓飘出废墟……
今年89岁的著名音乐家孟波回忆道:当年的那天晚上,他和麦新来到人迹很少的黄埔江边,起伏的心潮伴着滚滚的江水,满腔悲愤地谱写出一首抗日歌曲:“向前走,别退后,生死已到最后关头,同胞被屠杀,土地被强占,我们再也不能忍受,我们再也不能忍受……”
也就在这不眠之夜,胡厥文挥泪送别准备与“出云”舰同归于尽的壮士。他们把很多汽油桶绑在一块儿,把炸弹绑在汽油桶下面,人潜在水下,把汽油桶推向“出云”舰。今年77岁的美籍华人、著名实业家杨麟回忆:两次炸“出云”舰的行动皆没成功。但那些爱国志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