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微南朝 南朝文学史上的王谢二族
刘禹锡这首至今传诵的名诗,感叹的是东晋南朝时代的两大高门望族——琅邪王氏和陈郡谢氏到唐代已经衰落。不过,当年王导、谢安在巩固东晋偏安政权的功绩却还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王谢二族不但出现过不少显宦,其文采风流亦颇为后人称道。因此当人们谈起东晋南朝的士族时,总要把王谢二族并提。
不过,王、谢两姓虽历来并称,其盛衰情况却不完全一样。琅邪王氏之兴始于汉魏间的王祥、王览,至魏末西晋,已有不少达官和名士。王氏在西晋乱亡之时,已较早地定下了南渡的决策。晋怀帝永嘉元年(307),朝廷任命琅邪王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镇守建业。
这时王导正任安东司马,受到司马睿的信任。司马睿初到江南,并无很大威望,正是由于王导的计谋,使南方士人都来归附司马睿,王导在乘机劝司马睿结交吴地高门顾荣、贺循等人以拉拢江南人士,以便进一步在南方站稳脚跟。
这时以京城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诸藩王正互相争权残杀,匈奴族刘渊的势力已经兴起,形势岌岌可危。王导已经觉察到这种情况,所以他为司马睿定下偏安江左的计划时,也早已为自己家族的南迁作好准备。
这时距离刘聪、石勒之攻陷洛阳还有四年时间,王导的家乡临沂在今山东南部,距建业也不是太远,所以王导的族人大部分在洛阳陷落前已经南迁。从《晋书》和《南史》等史籍看,琅邪王氏随同东晋南迁的人数甚多,在东晋初年朝廷中势力很大,甚至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谚。
据说王导在南渡之初,曾经让郭璞占卜其家族的命运,郭璞说“淮流竭,王氏灭”(见《南史》卷24《王裕之传》)。河流自然不易枯竭,王氏的根深蒂固亦于此可见。这种传说虽有迷信色彩,却反映了琅邪王氏在东晋南朝的巩固地位。所以在后来一系列的政治斗争中,王氏虽也有不少人死于争权斗争,但总的来说,却能与江左政权相终始。
陈郡谢氏之兴,较王氏为晚。谢氏知名于晋代者,始于谢鲲。谢鲲的父、祖官位不高,他本人出仕已是西晋惠帝的后期,而他到南方时间亦较晚,初过江时是避地于豫章,在王敦幕下任职。在东晋政权建立之后,才初次因事奉使到建业,但仍居豫章,直到去世。
他的儿子谢尚被王导辟为掾属是在晋明帝太宁二年(324)平定王敦之乱以后。谢尚的从弟谢奕、谢安等过江的时间很难确知,但他们的父亲谢裒官至太常卿,当在东晋政权建立以后。谢裒在政治上似无建树。
当晋元帝在建立东晋前夕,用王导的建议,招致了不少中原南来的高门名士如勃海刁协、太原王承、济阴卞壶、琅邪诸葛恢、陈国陈頵、鄢陵庾亮等人,其中并无谢氏人物。这些人后来都成了东晋初年朝廷的要员。在这些人物中太原王氏本为西晋高门,与琅邪王氏地位不相上下,所以王羲之和王述曾因争时誉的高下而互相争竞。琅邪诸葛氏社会地位也很高。《世说新语·排调》记载:
诸葛令(恢)、王丞相(导)共争姓族先后。王曰:“何不言葛、王,而云王、葛?”令曰:“譬言驴马,不言马驴,驴宁胜马邪?”
这虽说是开玩笑的话,也说明诸葛氏的地位足与王氏相侔。值得玩味的是:琅邪诸葛氏很看不起陈郡谢氏。同书《方正》:
诸葛恢大女适太尉庾亮儿,次女适徐州刺史羊忱儿。亮子被苏峻害,改适江虨。恢儿娶邓攸女。于时谢尚书(裒)求其小婚,恢乃云:“羊邓是世婚,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不能复与谢裒儿婚。”
这说明在诸葛恢看来,谢氏的门第还够不上与诸葛氏结为亲戚。但谢氏后来已经兴起,所以《世说新语》又云:“及恢亡,遂婚。”但即使在谢氏兴起之后,仍有些士人对他们不服气。同书同篇又载:
韩康伯病,拄杖前庭消摇,见诸谢皆富贵,轰隐交路,叹曰:“此复何异王莽时!”
韩康伯家世虽然不算太显贵,但颇为当时名士庾龢所推服,把他与太原王氏的王坦之并提,他的言论多少代表了一些高门士族的看法。
谢氏的兴起始于谢尚。因为晋康帝的皇后褚氏是谢尚的外甥女,康帝死后,褚氏以太后临朝,任用她的舅父,所以韩康伯比之王莽。但谢氏确实出现过谢安、谢玄这样的杰出人物,为东晋皇朝立下功勋。谢安、谢玄之所以能在淝水之战中击败苻坚的大军,主要是依靠“北府兵”的力量。
在那次战役中不但谢玄,而且像谢安之弟谢石、谢安子谢琰都曾到前方领兵作战。但谢氏的衰落实亦与此有关。谢安二子:长子谢瑶早卒;次子琰,在淝水之战中有功,后在镇压孙恩时战死,谢琰的长子肇、次子峻亦被杀,三子混虽未遇害,却因党附刘毅而被宋武帝刘裕所杀。
谢玄之子早卒,孙灵运是宋代著名诗人,因恃才桀骜不驯,于宋文帝元嘉时被横加谋反罪名杀害。灵运子凤又早卒,孙超宗遇赦还都,亦有文才,但因家境衰落,和齐高帝的功臣张敬儿做了儿女亲家。
张被齐武帝所杀,谢超宗口出怨言,亦因此被杀害。谢安兄子谢朗的孙子谢晦,颇为刘裕所任用,刘裕死后和徐羡之、傅亮把持朝政,废杀少帝刘义符,害其弟义真而立宋文帝刘义隆,后被文帝所杀。
谢朗弟允之子谢述在宋文帝时颇有名声,他有三子:长子谢综、次子谢约参与范晔反对宋文帝的密谋被杀,第三子谢纬娶宋文帝女,虽未参与此事,亦被株连而流放广州,至孝武帝初年才得还都。
其子谢朓是南齐杰出诗人,但家境已衰,娶了齐高帝功臣王敬则女为妻,王敬则起兵反对齐明帝萧鸾,事先告知过他,他却向朝廷告密。但他最后也没能自保,在齐朝宗室萧遥光密谋篡夺权力时企图拉拢他,他不敢答应,却被遥光所杀。
谢朓在日,本与梁武帝萧衍有约,以谢朓子谟为萧衍女婿,但谢朓被杀,门庭益衰,萧衍竟背了约。谢安的另一个侄孙谢方明家在会稽,遭孙恩之乱,“合门遇祸”。他本人得免于难,宋初为丹阳尹等职,颇有才能,二子:惠连、惠宣。
惠连诗才甚高,但早死,无子;惠宣在政治和文学上均无建树,史传仅因父兄之故,留其名字。这样,陈郡谢氏经宋齐二代仍能维持其高门地位的只有谢安之弟谢万的曾孙谢弘微一支。谢弘微为人宽厚谦退,故能保持其地位。
他的儿子谢庄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虽历任高官,但仍有父风,对吏部尚书这样掌握实权的要职并不乐意,曾写信给执政的刘义恭推辞。大约正由于此,才使他长保富贵。谢庄五子,其中谢朏、谢最有名。
谢在齐代已贵显,官至吏部尚书,并为当时士大夫首领人物,谢朏当时为吴兴太守,送给谢 数斛酒,在信中说:“可力饮此,勿豫人事。”(《南史·谢弘微附谢朏传》)谢确也“专以长酣为事”(《南齐书》本传)。
谢朏活到梁代,官职甚高,却“内图止足,且实避事”(《南史》本传)。谢子谢举在梁代亦任高官,史称“虽屡居端揆,未尝肯预时政,保身固宠,不能有所发明”(同上)。谢朏号为能诗,《南齐书·谢传》载王俭曾称其“得父(谢庄)膏腴”;谢举据《南史》说有文集二十卷,但《梁书》本传称遭侯景之乱亡佚。
不过谢朏最迟卒于天监八年(509)①如果确有佳作,似应在《文选》及《玉台新咏》中有所反映;谢举卒于侯景乱中,其诗虽不能被《文选》所录,却亦不妨被《玉台新咏》所收,这多少说明二人的作品在当时并非上乘之作。
和陈郡谢氏相比,琅邪王氏的高门地位维持较久。从名义上说,两族在宋齐二代均有高官,在梁代则谢朏似比王亮更受梁武帝重视。但事实上并不如此。如刘宋一代的王弘、王昙首、王华,均深受宋文帝委任,王昙首死时,有人说是“王家欲衰”,而宋文帝竟说:“直是我家衰耳。
”(《宋书·王昙首传》)王昙首之子王僧绰,亦为宋文帝所任,曾参预宋文帝废太子刘助的计划,被刘劭所杀。其子王俭则为齐高帝代宋的“佐命之臣”,到永明年间官至尚书令,对人说“江左风流宰相,惟有谢安”,实系自况。
此外像宋孝武帝、明帝,齐文惠太子萧长懋和和帝,梁简文帝的皇后均出王氏;而谢氏为皇后者仅宋顺帝皇后谢氏一人,而顺帝本系藩王,只是萧道成的傀儡,和齐文惠太子及梁简文帝的情况不同。
皇帝选择儿媳,最重门第,由此亦可见谢氏的地位逊于王氏。事实上王氏亦有不少人卷入政治斗争漩涡而被杀,但子孙并不一定衰落,如王弘子僧达被宋孝武帝所杀,其孙王融仍于齐世被重用。王僧绰被杀,而其弟僧虔及子俭均显于齐世,俭曾孙王褒仍显于北周。
王彧为宋明帝所杀,其子王缋仍贵于齐梁,其女适齐武帝宠子安陆王子敬,入梁后梁武帝对他也不薄。王氏子孙不光历齐梁未衰,人陈后仍然有不少人官位较高,而谢氏在当时巳无这样的人物。《南史·王准之传论》说:“观夫晋氏以来,诸王冠冕不替”,其社会地位实与东晋南朝相终始,这和谢氏显然不同。最发人深思的则为《梁书·王筠传》所载他给儿子们的一封信:
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沈少傅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从王筠上推至东晋开国宰相王导,正好七世。从这七代人物看,虽未必都是作家,却都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人物。从《隋书·经籍志》的著录来看,这七代人中有六人的集子存于梁隋间,只有王僧虔集不见记载。但王僧虔有集是肯定的,他是著名书法家,又精通汉魏古曲,他的文章至今还在《南齐书》、《南史》中可以读到。
在王筠所说的七代人中,其高祖王询虽非以文学著名,但据《世说新语·文学》注引《续晋阳秋》说:“珣学涉通敏,文高当世”;袁宏作《北征赋》亦曾采他的意见。可见琅琊王氏不但历世贵显,文化教养亦极高,在东晋南朝高门士族中不多见。
陈郡谢氏的文化传统亦不亚于王氏。谢安、谢万都参加王羲之在兰亭的集会并作诗。谢安本人对庾阐《扬都赋》的批评,十分中肯。他在家中曾与谢朗、谢道韫“讲论文义”,作咏雪之句(见于《世说新语·言语》);又与谢玄论“《毛诗》何句最佳”(见同书《文学》)。
据同书《贤媛》载,谢道韫为王凝之妻,他把王凝之和谢氏人物相比,觉得还相差甚远。但从《隋书·经籍志》著录的文集数目看,谢氏人物的集子远比王氏为少。其中东晋一代,王氏人物的文集比谢氏至少要多十人,约为三与一之比。
但正如前面所说,王氏之兴,早于谢氏,尚不能作这种比较。至于南朝的情况,却多少可以见出两姓兴衰的早晚颇有不同。以刘宋时代而论,王氏人物的文集凡十一人十一种,其中至隋犹存者四种,梁存隋亡者七种;谢氏凡五人五种,其中至隋犹存者四种,梁存隋亡者一种。
齐代王氏文集凡五人五种,其中至隋犹存者二种,梁存隋亡者三种;谢氏凡三人四种,至隋犹存者为《谢朓集》及《逸集》,梁存隋亡者二种为谢颢、谢(皆宋谢庄子)。
梁代王氏文集凡四人八种(其中王筠一人有五种),皆至隋犹存;谢氏凡四人四种,其中至隋犹存者二种,梁存隋亡者二种。但这四人是否出于陈郡谢氏都有疑问。②至于陈代,则两姓人物均无文集被著录。
但与此同时王褒在北周是仅次于庾信的大作家;入隋后还有梁代诗人王筠之孙王胄亦以文学知名,可见文学传统尚未断绝。谢氏在陈代亦有以“风定花犹落”闻名的谢贞。据《陈书·孝行·谢贞传》说,谢贞原有文集,遭乱亡佚。那么梁代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著称的王籍,据《南史》,本有萧绎所编集十卷,当亦亡于战乱。
从《隋书·经籍志》著录文集的情况看来,除了因战乱而文集散佚外,一般来说,官位较高、家境较富裕的人,其文集较易编成。例如:在宋齐二代,王氏任高官者多于谢氏,所以有文集的人亦多于谢氏。如齐代谢氏作家三人中,谢朓应该说是最杰出的诗人,即使被杀害而家境败落,其文集总会有人来编。
其馀二人均为谢庄之子,是人齐以来谢氏仍能保持富贵的唯一支族。但谢颢、谢二人的文集入隋已亡佚。可见文集的能否保存,多少决定于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
这一点,把刘宋一代两族文人的集子作一比较,就更清楚。如王氏文集十一种中入隋犹存的仅四种,不到一半,而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王微、王僧达二人的集子;谢氏文集五种入隋仅亡失一种,而谢瞻、谢惠连、谢灵运、谢庄的文集均保存完整,而这些人也正好是文学史有地位的作家。
这说明文集的多少还不能完全反映这些家族的文学成就。但从现存最早的两部总集——《文选》和《玉台新咏》中,却多少可给人一些启发。因为萧统编《文选》,比较注意收录历来传诵之作;而徐陵编《玉台新咏》,虽有特定的范围,但徐陵及叫他编此书的萧纲都是有成就的作家,其去取也很值得重视。
从《文选》所录的作品来看,所收刘宋时二族之作有:王微诗一首,王僧达诗二首,文一篇,合计王氏诗三首,文一篇。
谢瞻诗五首,谢灵运诗四十首,谢惠连诗五首,文二篇,谢庄文二篇,合计谢氏诗五十首,文四篇,人收作品远多于王氏。这也许是因为王氏在此时仕宦颇显达,不少人致力于政事,而王微、王僧达倒是未居高位的。
谢氏在朝廷中地位已远不如东晋时代,除谢庄外,官职都不算高,但正因为这样,才更能专心于创作。如谢灵运,史称他“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婉”(《宋书》本传),因此像白居易说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读谢灵运诗》)。
谢惠连则不但未登高位,且颇受压抑。这大约是当时谢氏文学人才特盛的一个原因。到了齐代情况略有不同。《文选》所收作品有王俭、王巾文各一篇,王融文三篇,合计王氏文五篇;谢氏仅谢朓一人,却有诗二十一首,文二篇。
值得注意的是王氏文五篇中,最为后人称赏的不是“风流宰相”王俭的《褚渊碑文》,而是沉沦下僚的王巾所作《头陀寺碑文》;同样地,谢氏在南齐,如谢朏、谢均历显职,却无作品入选;而门第已衰落的谢朓却一人独占人选的南齐作品之大半,这也许和他的诗颇有“忧生之嗟”有关。
总的来说,在宋齐二代,王氏在仕途上较谢氏顺利得多,而在文学上的成就则不如谢氏。这说明某一家族出现作家之多寡,并不能说与门第兴衰有直接关系。
然而家族的盛衰又决非对作家的出现全无影响。我们试看《玉台新咏》所选录的作品,就多少能说明这一问题③。《玉台新咏》所录刘宋时代王姓作家的作品凡三人四首(王微二首,王僧达和王素各一首);谢姓作家的作品凡二人五首(谢灵运二首和谢惠连三首)。
南齐时代则收录王融诗九首;谢朓诗十六首。梁代只有王筠诗七首而无谢姓人物的作品,另一方面则为原为“北府兵”出身的彭城刘氏、兰陵萧氏人物的诗被大量选录。《玉台新咏》的选录作品其标准和《文选》迥异,它只收“艳歌”一体,因此像谢灵运这样的大诗人,其作品很少人选;谢朓最传诵之作亦皆未人选。
尽管如此,《玉台新咏》所选刘宋时代王谢二氏之作,数量基本相当是由于其特定目的,而对南齐时代两氏之作的选录,却和《文选》一样,重谢轻王,这决定于谢朓个人的成就超出时辈。
至于梁代,王氏还有一位王筠,而谢氏已无作品人选,这不能不说和谢氏衰落较早有关。试看晋宋间谢氏鼎盛之际,谢安、谢玄与谢道韫的咏雪;谢混和谢瞻、谢灵运、谢弘微的游宴谈文,显然是造就作家的极好环境。
而当谢氏宗人大多被杀,只剩谢庄一支之际,这种环境已不复存在。所以南齐一代,谢氏作家只有谢朓一人,而其成为杰出诗人的原因除了个人的才华外,也由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中诸文人的互相切磋。
入梁以后,不但谢氏衰落,王氏也屡遭打击。所以人数和作品均不如以前,而“北府兵”出身的刘萧二族,其势正如日中天,因此人数和作品均占最大多数。但这两族也好景不长,一场“侯景之乱”,也受到了很大打击,人陈以后,也不再有二姓人物的文集著录于《隋书·经籍志》。
不过,王、刘、萧三姓都有人仕于江陵的梁元帝政权或襄阳的萧詧(后梁宣帝)处,其后在不同情况下先后人北方。
尤其萧氏还有人在“侯景之乱”中逃到北方,如萧悫即一例。因此在由南人北的文人中,不见谢氏人物。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和谢氏屡遭打击,入梁以后已经门庭衰落、人丁单薄的原因分不开。从这一情况看,一个家族在文坛上的影响,也多少会受到这个家族的社会地位及经济状况的一定影响。
①谢朏卒年据《梁书》本传云:“(天监)三年元会,诏朏乘小舆升殿。……后五年,改授中书监、司徒、卫将军……是冬薨于府。”当为天监八年。故《梁书·武帝纪》中载,天监九年正月,以王亮为中书监。但《南史·谢弘微附朏传》则以为天监五年卒。二书虽有不同,总之朏卒于天监八年以前,而《文选》所录作家最晚者为陆倕,卒于普通七年(526)。
②本文所举王、谢二氏文集,均以确知为琅邪、陈郡者为准。因为东晋南朝王姓还有太原、东海诸族;谢姓亦有出于会稽者。至于梁代谢氏四人中谢绰《梁书》不载,《南史·后妃传》上有宋明王皇后从舅“陈郡谢绰”,但《宋书》作“谢纬”,张森楷疑“绰”字误。谢琛谢瑱可能是谢朓从侄谢璟的同族兄弟,但无确证,姑存疑。
③《玉台新咏》的通行本被后人增加了好多作品,并非原书所有。这里仅据较近原貌的明寒山赵氏覆宋本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