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文周易 张立文:易学三句真言论国学

2017-11-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国学热潮持续升温,国学论坛次次精彩.应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诚挚邀请,张立文先生于2006年10月1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四百人大礼堂作了题为"国学略论--易.儒.道.释三句真言"的演讲,演讲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教授主持.演讲妙趣横生,好评如潮.下面让我们一道走进张立文先生的"国学世界",感受张先生给我们带来的真言妙语.张立文:易.儒.道.释三句真言论"国学"今天我的演讲,选择讲这样一个题目是基于这种考虑的

国学热潮持续升温,国学论坛次次精彩。应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诚挚邀请,张立文先生于2006年10月1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四百人大礼堂作了题为“国学略论——易、儒、道、释三句真言”的演讲,演讲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教授主持。演讲妙趣横生,好评如潮。

下面让我们一道走进张立文先生的“国学世界”,感受张先生给我们带来的真言妙语。

张立文:易、儒、道、释三句真言论“国学”

今天我的演讲,选择讲这样一个题目是基于这种考虑的:中国最早的学问是《周易》,《周易》的影响非常大。为什么每家选择三句真言?我们知道在司马谈的《六家要旨》中说:现在的经书浩如烟海,“穷年不得尽其观”,因此司马谈主张研读经书首先应该掌握核心的问题。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今天要讲的每家的思想都概括为三句话,概括标准一是立足于概括这家的核心思想;另一个是概括这家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句话尽管简约,但并不简单,因为它抓住了每家思想的精髓,概括了这家思想的核心要义。

(一)易学三句真言论国学

为什么从《周易》讲起呢?我们知道《周易》是中国文化之根,也是中国思维方式的源头活水,它开启了中国后来思维的一个范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周易》是一个巫术包裹着的百科全书,因为它对后来我们的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了世界,譬如说莱布尼茨,他关于“二进制”的思想就得到了《周易》的启发,同时,它也开启了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

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周礼》上讲:“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周易》,二曰《归藏》,三曰《连山》,其经卦皆八,别卦六十有四。

”《周易》以乾卦为首卦,开启了伏羲到孔子这样一个儒家的思想路线;《归藏》以坤卦为首卦,开启了黄老道家系统;《连山》是以两个山,叫“兼山”,也开启了墨家的系统。从此意义上讲,《周易》影响很大。《周易》是讲“乾坤并建”、“阴阳消长”的,它的三句话可以这样概括:

一、“生生之谓易”

它包括“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这样两个涵义。什么叫“生生”,《周易》上讲“天地有大德曰生”,天地之间,最大的德行就是讲“生”的问题,《周易》上讲“阴爻”和“阳爻”,每一爻的变化放在一起都可以产生一个新的卦。

《说卦》上讲,乾卦和坤卦就象父母一样,它们的交合变化产生了三男三女,即六爻,加之乾坤二卦便形成了八卦,八卦的不断重叠产生六十四卦,这个过程就是生生不息的过程。这种思想就影响了整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的思维方式不是说有一个绝对的一个人,比如说上帝创造万物,而是由乾坤而后父母,然后才产生万物,这个问题我们下面还要涉及到。

如何“生生”?《周易》上讲“富有之谓大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富有,富有包括每个人的道德水平、科技知识以及财富的积累等等,但是要成功立业,这就不仅仅是富有的问题,需要有道德,所以它非常注意道德这个层面的建构,一个人道德的缺失可能会使你整个的财富化为无有,所以中国讲“富不过三代”,为什么?是因为后继者没有一种创业的意识和道德。

富有另外一个涵义是“日新”,所以它把“日新”作为一个重大的德性,“日新”就是“日日新”,用现代的话讲就是不断的创新,如果没有不断的创新,就不可能“富有”,也不可能“生生不息”,所以《周易》上讲“日新之谓盛德”。

其后,也有很多人讲到这个道理,譬如元代哲学家吴澄说:“日日省之,日日改之”这就是日新,这是根据《周易》乾卦九三的爻辞所讲,它说:“君子终日谦谦,夕惕若厉,无咎”。君子就是要不断的工作,到了晚上又能够不断的反省自己,这样就不会有灾祸,一个不会反省自己的人是不会进步的,一个人能不断的反省、反思自己才能不断的创新和进步。

二、“保合太和”

《周易》上有句话叫做:“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合,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这里提到了“保合太合”,它讲“天道”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则的,在变化的过程当中,每个事物都得到了它应有的位置,都“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取得协调、和谐,这种思想影响很大。

我们可以看看故宫的建筑,第一个殿就是“太和殿”,接下来是“中和殿”、“保合殿”。还有几个殿是“乾宁宫”,然后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

故宫六个大殿的建筑就是按照《周易》所讲,这里有了“太和”、“保合”,为什么还有一个“中和”?如果知道《周易》的“既济”卦,我们就可以清楚。“既济”卦是“离”卦和“坎”卦的重叠,“离”在下,“坎”在上,“离”是火,“坎”是水,在“既济”卦里面,九五是阳爻,六二是阴爻,五是奇数,二是偶数,阴在偶数位,阳在奇数位,称为得位,而且这两爻都在“离”卦和“坎”卦的中位,所以被称为“太和”。

“乾清宫”是皇帝平时办公的地方,“坤宁宫”是皇帝结婚的地方,皇后、太后可以在那里活动,中间是“交泰殿”,表明只有交合才有“泰”,“泰”卦就是“坤”在上,“乾”在下,这时候,阳气向上,阴气向下,便可以交感,《周易》上讲,“天地交万物通,上下交万物成”,这个意义上讲,天地不交万物就不通,上下不交万物就不成,所以这里叫做“交泰殿”,意思是“乾清宫”和“坤宁宫”的一个交和,这是故宫仿照《周易》思想而建筑的一个排列次序。

从这里讲我们可以知道“保合太和”实际上是讲“和”的思想,其中还有类似的思想,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鸣鹤在荫,其子和之”,这句话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有些人就把它解释成男女谈恋爱,两人在窃窃私语,其实这表现的是一种和谐思想。

还有“兑”卦也讲和谐、和善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出来《周易》六十四卦都是相反相成的,讲和谐的思想,譬如说八卦,天地、水火、风雷、山泽,这些事物就都是相反相成的,可以取得和谐。“和”的思想得到后来儒家、道家、墨家的阐发,成为中国思想上一个核心的范畴和首要的价值,影响很大。

三、“穷理尽性而致于命”

这句话被看作是《周易》中的“易道”,“易”有“三易”,一曰简易,二曰不易,三曰变易。“不易”讲的就是“易道”,也就是说“穷理尽性而致于命”是不易之道。这里提出了三个概念:“理”、“性”、“命”,这三个概念在后来“理学”开山之祖周敦颐那里做了重要的发挥,他在《通书》中有专门一篇文章叫做《理性命》。

“穷理”就是穷“易道”,讲个故事来说吧:王守仁,即王阳明,这个浙江余姚少年,曾入北京父亲王华官邸与朋友会。

有一次谈到“格物穷理”,朱熹讲只有“格物”后方能“穷理”,于是与朋友约定于竹子下格竹子以穷竹子之理,朋友先来,在竹旁静坐了三天三夜,理未通,人先病倒了。王守仁笑话朋友定力不够,悟性不高,自己继续来格竹子,相比于朋友,王守仁功力更胜一筹,他坐了七天七夜,不幸也病倒了,始终没有格出竹子之理来。

我们现在讲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认识它的背后是什么,比如桌子的背后是什么呢?背后的东西能不能被认识?“理”能不能被我们“格”出来?大家应该想一想。

王阳明按照朱熹的方法是没有“格”出来,那么这个“理”究竟在什么地方?王阳明穷尽儒、道、佛之书,后来他找到了“理”存在的地方,“理”就在心中,心就是理。这样他就开出了与朱熹完全不同的路向,一个是“理学”的路向,一个是“心学”的路向。

接下来是“尽性”,“性”就是我们的人性,“人性”是从哪里来的呢?从“性”的本性看,人们的说法也不尽一样,有人说人性是善的,有人说性是恶的,也有人说性是善恶混的。

“性”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知道《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这说明“性”是天给的。《楚简》里有一篇文章叫《性之命初》。“人性”是“天”给我们的,是先天的,但孟子讲人性本来是善良的,但是它常常被私欲所蒙蔽,所以我们应该把我们放逐的本心找回来,这叫做“求放心”,把原来的“本心”恢复起来,这就得“尽心”,即认识我们的“本心”是什么。

孟子也讲“尽心知性知天”,只有能够“尽心”,才能够“知性”、“知天”,所以“穷理尽性而至于命”的“命”可以理解为“天命”和“命运”,“命”和“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说“命”是“天”不可改变的必然性,那么“运”则是可以自己掌握的。

我要讲的是人可以在“性”和“命”的互动当中来掌握自己的命运。

朱熹当时有一个注解,他认为“命”是“天道”的问题,我们只要“穷天下之理,尽人物之性”,就可以求得“天道”。所以“天命”也不是说我们不可以认识,也不是说我们就不能和它相符合。

《周易》上讲:“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就是说我们只要“穷理尽性”就可以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吉凶,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掌握它,从这个意义上看,《周易》上的“穷理尽性而至于命”可以说开启了后来的整个宋明理学以及整个儒家思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