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野葫芦引 装着一肚子故事的葫芦—宗璞与《野葫芦引》

2018-01-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摘 要:宗璞,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主要撰写散文和小说,学养深厚,气韵独特.本文主要分析其四卷本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它所描述的时代立言,不仅展示了宗璞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更是她调和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可贵尝试.关键词:野葫芦引;宗璞;文风;文心宗璞先生一直是中国文坛的一缕清泉,以优雅而洁净的笔感动和鼓励着不同时代的人.多年来,她一直进行着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创作.第一部<南渡记>成书于1987年,后陆续推出<东藏记&g

摘 要:宗璞,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主要撰写散文和小说,学养深厚,气韵独特。本文主要分析其四卷本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它所描述的时代立言,不仅展示了宗璞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更是她调和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可贵尝试。

关键词:野葫芦引;宗璞;文风;文心

宗璞先生一直是中国文坛的一缕清泉,以优雅而洁净的笔感动和鼓励着不同时代的人。多年来,她一直进行着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创作。第一部《南渡记》成书于1987年,后陆续推出《东藏记》和《西征记》,最后一部《北归记》仍在创作过程中。

一、讲故事的人 说起宗璞,很少有人没读过她的作品,其中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紫藤萝瀑布》更是脍炙人口。宗璞原名冯钟璞,是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之女, 其姑母冯沅君女士是“五四运动”时期著名的女诗人,可说是成长于诗礼簪缨之家。

宗璞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书香气息的熏陶下成长,自幼便能背诵唐诗宋词,八岁开始读《红楼梦》,这对她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十岁那年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宗璞随家人南迁到昆明,其父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

这段在云南的日子成了宗璞难以忘怀的记忆,她的豆蔻年华永远地停留在昆明,以至于在宗璞后来的文学创作中,也不断出现昆明的影子,而《野葫芦引》的故事背景更是发生在昆明西南联大。

抗日战争结束后,宗璞考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潜心研究英语及欧美文学,并在翻译方面有所建树。书香世家的熏陶和西方文化的学习在宗璞身上显得矛盾而又和谐,她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风——雍容典雅。

宗璞并不是个多产的作家,但每部都是承载着心血的精品。她的主要作品有:《红豆》《弦上的梦》《三生石》和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等,获得过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其中《野葫芦引》第二卷《东藏记》更为宗璞赢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1[1]。

二、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野葫芦引》这个书名奇特又有趣,但在宗璞的笔下有着深刻的含义。宗璞说过:“因为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葫芦里卖什么药。

”其实历史就是个葫芦,外人不知道“里面卖的什么药”,除非切开个小口探视一番。普通葫芦且如此,更何况野葫芦?野葫芦里装着的历史或被遗忘、或被无视,可那段尘封的记忆恰恰正是这个民族所需要铭记的。

“野葫芦引”不是葫芦本身,只是个引子,指引着后人打开野葫芦的口子,让葫芦里的故事能够为世人所熟知。在书中作者还讲了一个关于野葫芦的故事。大山里漫山遍野长着金灿灿的野葫芦,山里的人有认葫芦的习惯,会将新生儿的名字贴在葫芦上。

然而,一天敌人入侵大山,对着葫芦的名字把新生儿都杀死了,血染满山;但是这些葫芦却砍不烂,烧不裂,敌人只能将葫芦扔进河里,任其飘走。可是来年春天,漫山遍野又长出金灿灿的野葫芦。

宗璞借用这个故事,用野葫芦象征中华民族在苦难面前自强不息、勇敢斗争的精神。 八年抗战为作家提供了众多的写作素材:有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写普通百姓在北平沦陷后的生活;有杨沫的《青春之歌》,讴歌进步青年奋斗的故事;还有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讲述乱世中的爱情……而鲜有作家将目光放在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身上,宗璞先生的《野葫芦引》终于填补了这个空白。

   《野葫芦引》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中国读书人在那段非常时期的故事。

那时候,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集体南迁,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中,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教育史上的奇迹。长期以来,以抗战为背景的故事都着重于描写红军或是劳动人民,而文人在当代文学作品中很多是以丑角的形象出现,如王朔的《顽主》。

但是在宗璞先生的笔下,中国知识阶层不是传统观念中那样迂腐、懦弱、刻板,他们也有血有肉,在战争中积极教育,传递着中华文化的薪火,以微薄的能力救国图强。

书中有爱情、友情、亲情,而这些人间大善大爱的背后,是高洁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节操。故事的中心孟樾教授一家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少儿,在亡国面前坚贞不屈,年青一代更是投入救国的热潮中,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力量,支撑着民族的脊梁。

宗璞“衔一粒沙再衔一粒沙”,用数十年时间潜心创作,将八年抗战中的酸甜苦辣尽收入她的“野葫芦”里面,等着世人一探究竟。 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以知识分子作为主角,很容易令人想起台湾作家鹿桥的作品《未央歌》以及钱钟书《围城》,然而三者相似又不同。

《未央歌》用浪漫而优美的笔调描绘了西南联大,一个远离现实,理想化的校园生活,有着自由自在的牧歌情调,如同乱世中的乌托邦。《围城》则用辛辣的笔调描写了抗日战争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众生相。钱钟书落笔于表现世间百态、人性弱点,更是讽刺了学问人虚荣、懦弱的特点,被誉为现代版《儒林外史》。对比《未央歌》,《野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