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瘦鹃散文 【散文欣赏】周晶岐:苏园漫步
很多熟知苏州历史的人都说,苏州有一个隐逸文化市场,苏州人淡泊仕途,但却是才子、名人叠出,文化氛围浓厚。不用说雅得不能再雅的昆曲,行云流水一般的评弹出了许多高手,不说举世闻名,代有传人的香山园林建造工匠,仅清代一百一十二位状元中,江苏就占了四十九位,而苏州的状元又占了江苏的一半,共有二十八名。
难怪有人说,苏州是一座状元城。而苏州人的隐逸,不是隐居在深山里,而是隐居在艺术里,追慕的是陶渊明的,嵇康的,阮籍的一类人的魏晋风度。
把自己的内心的精神世界,物化成一个精神绿洲,通过物质建构,把他内心的审美理想,人生价值,宇宙观等等包容在里面。苏州的名园沧浪亭,就是代表隐逸的。许多苏州人的生活淡泊和谐又富有文化情趣。
篮子里是鲜鲜的菜,笼子里是活泼的情趣,院子里是恬淡的闲花。日子过的悠闲、滋润。就像沈三白在《浮生六记》中描写的那对恩爱的夫妻一样,能够超脱尘俗的压迫,善于对待忧患,相信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似的淳朴恬淡的生活乃是宇宙中最美的东西。
让来到这里的外地人从心底生出一种由衷的羡慕。和这些百姓不同的是,历史上求官的文人也不在少数,但在他们历尽了仕途风雨,经过了宦海浮沉,那些已感到身心疲惫的状元们、进士们这才想到了要顺着回家的路去做泽畔的渔翁,去领受清风明月了。
人生路长,却往往走不出这简单的轮回。明清时代的园林主人大都曾经是显赫过,高贵过,自然也失落过,他们归隐之时也的确作过农夫梦渔夫梦,但绝不是要去种豆南山、寒江独钓,而且要追求另一种高质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这两个生活层面集中在园林里便是优裕、幽雅、悠闲的园民生活。唐宋以降,明清的宫贵权要和发达的文人名士将先秦时代哲人们对生命本义的发展转化为享受生命的实践,并作到了生活地域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的高度融合。
就其本质而言,园林是下野的有钱的有文化的人物与下层的没钱的有才智的工匠所共同合作的结晶。绵绵的吴中大地,恰以物阜丰厚,以草木华润,以文风鼎盛,以艺匠技巧为培植苏州园林这株华夏文明里的富贵风雅之花提供了温温润润的良田沃土。
苏州园林尽管是一个小小的天地,但中间的内涵变化很丰富,苏州古典园林正是以小见大,缩龙成寸的手法将自己融于天地之间的。而风雅向是苏州的气脉。这烟水迷蒙的城市,不只是靠鲜蟹活虾、嫩藕新菱来喂养。若仅仅是物产丰美,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绝不会说,苏州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马13世纪来到杭州,他觉得中国城市令人惊叹:“毫无疑问,这是实际上最好最华丽的城市。)
不过,每一座山,每一片水,似乎都未曾忘记,那一段段苏州的旧梦,这水的波光,像依然追忆的太湖上飘散的芦花,冯梦龙笔下的杜十娘凄楚的泪眼,桃花坞里唐寅挥动的画笔和渔庄中苏州绣娘沈寿那绣针上的莹莹的光。人类文明的脚步,使自封为万物之灵的群体渐渐疏离了大自然,也疏离了自己真正的故乡。
然而,当人类逐步陷入城市繁华的重围,这才开始感悟到自身的血液里竟流动着如此强烈的眷恋自然的天性。置身园林,你就回找到王籍的感受。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自然界的多样景色,在这里浑为一体。陶醉其中,你自会产生晏殊的空灵。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正因为视觉上有花遮柳护,听觉上有雨落残荷,嗅觉上有暗香浮动,感觉上才有心旷神怡。
当然,苏州园林中那些美妙的感觉并不是人人能有的,若要品味出其中的冲和恬淡也还需要特定的心情。没有心情,便无所谓欣赏。而这种心情,恰与浮躁相对立。在有品位人的眼里,这园林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窗一门,一廊一柱,都是历史沧桑的记载,都是一篇篇富有生命和灵性的意境幽深的锦绣文章。
园林的意境来自于幽静的环境,来自于个体审美的游历过程,绝不是大众娱乐和狂欢热闹的游览所能获得的。园林原本是一种精细的艺术,欣赏园林也原本就是去发现精微。
游人一多,这幽幽静静的玲珑天地,就变得熙熙攘攘。园林和公园原本应该是两码事。无庸讳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苏州园林之美,也失去了很多的知音。世界上的事物往往是这样,相识固然不难,理解未必容易。
那么,人们常常说到的园林的意境到底是什么,我想,这本来就不是用三言两语所能概括得了的,如果硬说说的话,窃以为,所谓园林意境,就是在具体的有限的园林景物中融如对古代风雅的体味,融入与自然交流的体验,融入对人生哲理的体察并取得净化心灵的美感享受,产生多种多样的联翩浮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