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歌曲《种太阳》想到的
我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以后去播种太阳/仅种一颗,就够了/会结出许多太阳/一颗送给南极/一颗送给北冰洋/一颗挂在冬天/一颗挂在晚上/到了那个时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会温暖、明亮。
这首名为《种太阳》的歌词,后经作曲家徐沛东谱曲,由节目主持人***之口,传唱全国。
然而,谁能想到,编写这首《种太阳》歌词的竟是一家穷人。
穷人一家五口,住在一间破旧低矮的土坯房里。冬夜,凛冽的寒风刮进四处漏风的屋里,可他们却没有像样的被子御寒。为了不让孩子们冻着,父亲烧起火炉,不断地往炉里添柴;为了让孩子们忘记寒冷,母亲提议大家一起来唱歌,于是,这间破旧的土坯房里,有了欢乐和笑声。
孩子们想,在这寒冷的冬夜,如果太阳也能像种子一样种进地里,长出一颗颗太阳,那该多好啊!那样,他们就可以把一颗颗太阳送到南极,送到北冰洋,送到世界上所有寒冷的地方;他们也就可以把一颗颗太阳挂在冬天,挂在晚上,让五湖四海的人们都能享受阳光普照、春暖花开。父亲把孩子们的想法记下来,整理出了一首《种太阳》的歌词……
自己身陷贫穷、寒冷,却不是只想着把太阳“种”给自己,而是心怀天下,把太阳“种”给世界上所有黑暗和寒冷中的人们,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太阳的光明和温暖。这样的穷人,不穷!(摘自黄小平文集《智慧人生》,北京图书出版社出版)
从博友的这篇博文里我们知道了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也让我非常认同博友的“穷人不穷”的感受。在那个大家都不富裕的年代里,李冰雪一家却是精神上的富翁,诗给冰雪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也给了她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我百度了一下,知道了这首歌词是由当时仅10岁的李冰雪写的。李冰雪,75年生于辽宁省西丰县一个农村,她的父亲李维禄是位农民诗人,正是父亲在李冰雪幼小的心里播下了诗的种子,10岁就写出了传唱全国的歌曲《种太阳》。
今天除了跟大家分享博友的这篇博文外,我还想说说自己的其它感受。当妞妞告诉我她从歌里感受到了开心,还觉得词作者一定是位幸福的人时,我突然想到了妞妞以前给我讲过她总是想放声歌唱(见博文《放声歌唱》)的事,没错,音乐在带给我们快乐的同时也在抚慰我们的心灵,它像朋友,也像老师。既然我们都这么喜欢唱歌,是不是也可以借助音乐课来提高孩子们的发现、感悟、理解呢?换句话说,就是把音乐和语文两种学科交叉来学。
因为查这首歌,我意外得到了网络的“馈赠”——小学音乐《种太阳》说课设计。正是这个设计更让我觉得音乐课对孩子们教育上的重要性,我们现在的学校总是把音乐当成副课(可能有的学校连上都不上),由此导致音乐老师上课时也只是单纯地教唱而已,不会从歌词方面来引导孩子们去体会去感悟美。
我总觉得歌曲是用心来唱的,当你理解了歌曲,才会完美地表现出来,感染了自己才可能感染别人。所以,在这个说课中,老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去理解歌曲,结合音乐的特点去体验去感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但让孩子们身心愉悦地上了一节音乐课,还不知不觉间学会了欣赏作者的想象力,作者的情怀。
妞妞说到她唱喜欢的歌曲时,总会边唱边想象歌词描绘的情景。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欣赏一种感悟,就像这个说课中提到的“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来表现和感悟歌曲种太阳的情景”,孩子们理解了歌词自然就知道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现歌曲,这其实跟语文上理解了课文才能读出真情实感来是一个道理。所以,在教育上,没有正副课之分,学科交叉学习很有益处。
说课开篇有一段话“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形态和载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对音乐的表现、感悟、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应”,我想,音乐本身就是人创造的,那么,每个人对同样的音乐都会有自己的感想,就像《种太阳》这首歌,妞妞从歌词上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博友黄小平结合创作背景延伸开去,心怀天下的穷人不穷,我却通过音乐老师的说课设计感受到了学科交叉。
不管思考的深与浅,音乐带给我们的都是收获,对于孩子们来说,优美的歌词就是语文中的好词佳句。
另:百度上说的李维禄是小学文化,我从博友吉鸿的博文《苇鹿访谈录——土的掉渣的诗人》知道李维禄是初中毕业的。在博友编剧老笨的博文《又见“老贫农”》可以看到李维禄的照片。从这两个博客可以了解到诗人的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