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声伯狄青 金鉴伯的《狄青(万花楼)》随笔

2017-08-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直没有系统地听金鉴伯的书,因为他所开讲的<七侠五义>或者<包公>,都是很熟的内容,况且有两位泰斗级的人物在前,那就是他的父亲金声伯和师伯顾宏伯等都有大量的录音录像资料.好在顾宏伯长寿,我在国内也曾听过他的长篇.对于名家之后,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我从心里看不起他们,这种例子真是太多了.不过最近无意之中点了金鉴伯的<狄青>这部长篇(从狄青别师下山大闹万花楼开始),却饶有兴趣地没有中止一直在听.金鉴伯的说书风格也是酷似他的父亲金声伯,不过比金声伯更有朝气,也许是我们能够听到的

一直没有系统地听金鉴伯的书,因为他所开讲的《七侠五义》或者《包公》,都是很熟的内容,况且有两位泰斗级的人物在前,那就是他的父亲金声伯和师伯顾宏伯等都有大量的录音录像资料。好在顾宏伯长寿,我在国内也曾听过他的长篇。

对于名家之后,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我从心里看不起他们,这种例子真是太多了。不过最近无意之中点了金鉴伯的《狄青》这部长篇(从狄青别师下山大闹万花楼开始),却饶有兴趣地没有中止一直在听。金鉴伯的说书风格也是酷似他的父亲金声伯,不过比金声伯更有朝气,也许是我们能够听到的金声伯的书,都是他上了年纪之后的录音录像,即便以前在书场里现场观摩金声伯的艺术,其时的年龄也是很大了。

说金鉴伯的风格也酷似乃父金声伯是因为当今书坛还有一位金声伯的弟子汪正华的说法也神似金声伯,现在想来江苏的金声伯真的很幸运,他的艺术风格衣钵有传,不像和他齐名的上海吴君玉,身后寂寞,他的不肖儿子吴新伯非但没有丝毫的继承吴君玉的艺术风格,还在到处现世糟蹋吴君玉的盛名。

屈指算来金鉴伯也已经到了花甲之年,不能再用中青年之类的提携后进的词汇了,对于金鉴伯,我们虽然不指望他有所发展创新,不过守成有望,就是守住祖师爷的这份基业还是绰绰有余的,对于苏州评弹中的评话艺术,我们并不存有超前的奢望,只要能够老老实实地继承传统,就得叫好。

金鉴伯的实践证明评话艺术的知音还是有广泛的听众基础,不像那些口称振兴评话接二连三地开研讨会作示范秀而谁都不像再从自己做起到码头上发扬光大评话影响的那些艺术叛徒,抢钱的本事“吵吵等”,说书的水平真正“谢谢一家们”!

我现在正在听的三十回录音不知道是不是当年无锡钱同朋对艺术的贡献,应该是现场的录音,年代的考证我也说不上来,但是挂牌是苏州评弹团,那么应该在无锡县评弹团解散之后,按推测也许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作品,当年的金鉴伯刚好正当壮年,怪不得听起来颇有朝气,中气十足呢。

有一个包公脾气耿直的外插花,以前听金声伯说《包公》的时候也曾听过,就是茶壶和夜壶之争。

记得当时金声伯没有特定是紫砂壶,而是泛泛地说下人(太监)送来一个茶壶。不过我在听金鉴伯说起这个故事的时候,他提到了是紫砂壶,于是套用其父亲的湖南醴陵和江苏的阳羡之争就不对了,不管历史上宋朝是不是阳羡已经开始制作茶壶与否,湖南醴陵却没有紫砂,哪来紫砂壶?也许茶壶和夜壶之争仅仅是一个噱头而已,不过,在这些细微之处如果金鉴伯更加注意一点,那就完美无缺了,毕竟现在是信息时代,不用去跑图书馆查资料就可以信手在网络世界寻求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这对于一个较年轻(录音的时候)的演员而言,并不是一件难事,他们父子为了狄太后的年纪最后考证出不是四五十岁而是三十八岁,可见比乃祖杨莲青有进步,艺术之道在于不断革新完善,才会名家辈出,否则,杨莲青之后就没有顾宏伯和金声伯的名家地位了。

听金鉴伯的评话还是能够让人感到评话并不是让人绝望到无处可听的地步,十年前有朋友描述江阴的姚江在衡山开讲《金枪》是谓最后的守望,毕竟当时的姚江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

当今书坛说大书的,金鉴伯已经六十,连汪正华也已经五十了,看来令人担忧的现实依然没有消失,不过我们还能够听到评话,总算不错了。 201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