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地带郑敏强 在社区中“折腾”一片天地——访“微地带”董事长郑敏强
编者按:社区作为一个生活场所,几乎覆盖80%的生活消费领域。目前一些企业开始用O2O平台敲开社区的大门。在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过程中,物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微地带”作为一个立足厦门、扎根社区的企业,目前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都开始布局。近日,中国城市报记者专访了“微地带”董事长郑敏强,共同解读社区O2O模式发展中一些问题。
中国城市报:现在大家好像开始质疑O2O这种模式,它是不是真的可行?就觉得你花了这么多钱,烧了这么多钱是扩张了,是抢了市场了?可是钱烧完了之后用户到底能不能沉淀下来,形成使用习惯,还是被质疑。就是你一烧钱不可持续了,用户流失会很大。对此,您怎么看?
郑敏强:对,其实我本身也质疑这种做法。我是做营销出身的,原来在阿里巴巴工作过。我认为商业模式最终目的一定是为了盈利。因为你得养活一大帮人,你需要对投资人、自己的员工负责。如果说你部分赚钱,完全靠自己的钱来撒,我觉得这样是一个伪概念。
认识一些现在在寻求创业和寻求资金的人,可能他们这样看待现在的O2O模式。大家觉得我有一个好项目,融到资,撒了一轮,再融第二轮,再撒,撒完了上市,最后再去资本市场融资。我认为这些概念很荒谬,所以我不太赞同烧钱的这种做法。
中国城市报:那么,微地带所做的O2O扩张方式、商业模式是什么样的?
郑敏强:我们应该是花最少的钱去追求最大的收入,甚至说在成长的过程中它本身就能够会有正向的资本进来,这是我们现在比较追求的地方。
目前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以广告盈利。我觉得O2O模式烧钱的目的是获取用户。我们现在做社区,其实现在很多O2O也想落地社区。像金融、快消品行业都想进社区。我们抓住这些商家的需求,他们的产品没有冲突,既然大家都要进,不如几家跟我们一起进。跟我们一起进的话,是不是都可以收费。
比如王老吉要进社区,金龙鱼也要进社区,它们本身品牌不冲突,一个是卖饮料的,一个是卖油的。我可以带着它们一起进社区。而且进社区时,它们很多都经常推广新产品,免费赠送或者打折。我们就把各个商家的优惠都聚集在一起,再把很多优惠产品变成线上一个抽奖活动,这样用户在线上玩游戏或参加活动就有奖品。我们就合理利用这些资源,用这样的方式来获取用户。
我希望我们搭平台大家一起来唱戏。每一个厂商也好,O2O也好,变成我们平台上的一个内容。但是,我认为O2O最关键的在于线下部分,就是怎么与用户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这是比较重要的事情。 我们根植于社区,争取更多地面对用户,与他们互动。这样才能让用户慢慢喜欢上我们的平台,也喜欢上我们给他推荐的东西。
中国城市报:这种线下活动主要靠地推吗?
郑敏强:目前,地推是用得比较多的手段。但是除了地推外,可能会动用到物业的力量,甚至我们会在社区里发展一些未来的社区合伙人。
从互联网来看,它的流动性非常大。比如今天上午在淘宝上买东西,可能今天下午就在京东上买东西,可能晚上又在某个电商买。但是人的生活轨迹或生存空间离不开两个,一个是你的家,还有一个是上班的地方。
这两个空间是人最经常去的。而家和上班的地方,真正的管理者是谁?我跟谁合作能直接进去?那么,物业是一个首选。因此,在合作上有的是物业公司,有的是业主委员会。
中国城市报:您认为现在社区里的服务应该怎么做?怎么会想到进社区?
郑敏强:我认为现在社区人和人之间有很大的陌生感,可能我都不知道隔壁住的人是谁。我们希望去倡导一种与“和谐”不冲突的商业理念。在这个社区里,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以为他人服务。
今天你回老家带回来一批红枣,其实完全可以卖给隔壁邻居。因为邻居觉得你住在隔壁、楼下或者同一个小区,无形中就有信任感,就不需要你再去刷几颗钻。这种商业的来往可能让人和人之间会变得更热情,更熟悉。通常没有这样的平台去互相连接,所以我们希望在未来营造这样一个环境。
中国城市报:您觉得物业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郑敏强:“物业”的角色蛮尴尬,不仅是管理者,又是一个服务者,而且经常被业主投诉的比较多。我认为物业问题是一个商业的问题,它没有更好的盈利途径。
物业费从两块钱涨到三块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一定会被业主投诉,甚至有时候物业费收不上来。而物业又觉得它唯一生存来源是费用,人工成本也不断增加。如果没办法开源就只能节流,但是节流导致了物业费跟不上,这样业主就更不愿意加钱。
我们希望物业有更好或者更多的收入来源,提高它的服务品质。可能在这个社区,像水电煤、家政服务等管理,它能够获取一定的佣金,甚至未来不排除任何形式。假如说你一个月在个平台上花了三千块钱,买了很多东西,这个情况下,可能拿出5%到8%的佣金给物业,可能你这个月物业费都不用怎么交了。
一定要让物业赚钱,这样物业才愿意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比如,假设快递让物业发,保安平常除了巡来巡去没事干。这时,可能我今天叫你送快递,送上去给你两块钱,那一天可能要送一百个快递。这就是最后一公里,大家都想解决最后一公里。
我们现在尝试先整合资源,先让部分小区试点。一些配合度比较高的物业让他先动起来。这样物业在小区里的身份和地位也会转变,我刚说的叫做物管,是物业管理。但他不是管理者,他只是一个服务提供者。如果他变成服务提供者,他跟业主之间的关系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天天被骂。
其实物业在每个阶段用途都不一样。在现阶段,物业给我们进社区做宣传的便利。第二阶段,我们希望能够帮物业赚点钱,让物业人员动起来变成变成我们的,相当于合伙人这样的概念。我觉得完全有可能,未来还有很多路要走。
中国城市报:目前“微地带”做得怎么样?未来在走进社区上有何规划?
郑敏强:目前我们在厦门做得比较成功,如果不算技术投入,单纯从一个城市运营成本来看,其实厦门已经开始赚钱了。接下来北京、广州或者上海这些城市都会运作起来。
未来我们希望到社区内部生态圈,就是以一个小区变成一个生态圈,实现社区内的循环。这是我们的规划,就是业主自己创业。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就能够在小区里,为你隔壁的领导或者小区用户提供服务进而赚取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