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连池:艺术信念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的一生

2017-12-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在数年前“中国曲剧艺术节”上,海连池被授予“曲剧艺术终身成就奖”,这是政府和文化专业部门给予的最高荣誉.至于几十年来海连池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之大,可以说难以估量.他的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当代曲剧艺术最具标志性的大师,使广大群众失去一位爱戴的艺术家.现在大家都在追思海连池丰富的艺术人生,总结海连池多方面的文化贡献.这里谈谈海连池的艺术信念和社会责任问题.海连池的艺术信念是什么?就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无数次强调的一句话:“演好戏才是一切”.作为一个表演艺术家,其天职无他,惟有把戏演好.在他看来,

  在数年前“中国曲剧艺术节”上,海连池被授予“曲剧艺术终身成就奖”,这是政府和文化专业部门给予的最高荣誉。至于几十年来海连池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之大,可以说难以估量。他的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当代曲剧艺术最具标志性的大师,使广大群众失去一位爱戴的艺术家.现在大家都在追思海连池丰富的艺术人生,总结海连池多方面的文化贡献。这里谈谈海连池的艺术信念和社会责任问题。

海连池的艺术信念是什么?就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无数次强调的一句话:“演好戏才是一切”。作为一个表演艺术家,其天职无他,惟有把戏演好。在他看来,一个演员也好,一个剧团也好,整个文化事业也好,有种种物质的精神的理想追求,只有把每一出戏演好了,达到群众的满意了,一切目标才可能得以实现。这句话就代表着海连池的全部艺术信念,这句话既不抽象,也不复杂,似乎没有更多内容,但这是一个演员朴素的语言,是一个饱经风霜、老百姓家喻户晓的“老苍娃”特有的语言。纵观海连池的一生,是奋斗的人生、勤劳的人生、艺术的人生,而从其社会影响和社会贡献的角度看,可以说海连池的一生是艺术信念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的一生。

首先,“演好戏才是一切”,这样的艺术信念,不是用来装饰的口号和招牌,而是由海连池特殊的出身、生存、生活环境和成长道路所决定的,是从他特定的生活土壤、曲折的人生命运中逐步明确起来的人生选择、理想选择。海连池1941年出生在禹县刘庄村一个贫苦的回民之家。这个村庄回民居多,本来就是上几代因兵荒马乱、灾难连连、一支漂无定所的回民流落在此定居,海连池又兄弟6个,可以想见这个穷困家庭的生计是何等的艰难,何等的凄惨,何等的危机四伏。海连池的童年是在跟着父亲学掌鞋的日子里度过的。同时惟一可使他获得片刻欢娱的是看戏,以至于偷偷地学戏。在其家庭困厄时期,8口之家竟有7个身染伤寒,仅剩海连池一个,他曾为全家挖野菜,因饥饿昏死过去。他的家庭在颗粒无收的情况下举家外出讨荒。在海连池为生存活命而苦苦挣扎的日子里,戏曲成了他心灵上的惟一慰藉,是他那昏暗日子里的一抹奇异的光亮,是他那饱受摧残的生命中顽强生长着的精神支撑。

强烈的爱好,再加上他族群中的三伯、八伯的点拨、支持,聪慧的海连池,8岁曾登台客串。后来在一个水库工地上,父亲掌鞋,儿子拉弦,一时生意兴旺,嫌得了钱,买得了米面,也拯救了全家生存。此时,海连池领悟到了一个朴素的事实:群众喜欢戏曲,我又酷爱表演,表演可以让全家摆脱饥饿。而真正让海连池得以自由地生活、戏曲的追求得以实现、人生命运得以根本转变的契机是新中国的建立。他考上了剧团,1956年又被剧团保送到郑州市戏曲学校。学成归团后因几次出色“救场”,而后成了剧团主演。命运的改变使他意识到:是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的道路,才有戏曲事业的发展、壮大,是国家建设和群众的文化需要,才有戏曲工作者的职业地位,社会地位。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高潮氛围、各个行业冲天的工作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性、比指标比贡献的争先意识塑造着所有人,也塑造着海连池。从小在死亡线上边挣扎边学戏的海连池,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建设洪流中,理想得以充分实现,才华得以充分施展,戏曲就是人生,人生就是戏曲。

这种人生的选择和终其一生的践行,也就决定了他成为一个具有高度自觉社会责任感的表演艺术家。

第二,海连池的社会责任感不是一种空洞抽象的概念,而是躬下身子,以生命相投入的实践,具体表现在他对观众、对社会、对戏剧事业强烈的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和探索勇气。终其一生,海连池在生活中的角色就是百姓中的一个,既不认为专业演员高人一等,也不为著名艺术家、一团之长的盛名所累。在工作和生活中从不讲排场、摆架子,完全没有那种到处摆谱炫耀、惟恐有人不识我那种庸俗作派。这样,就使其时刻融入百姓生活之中,使其了解寻常百姓的生活状态,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感、所喜、所忧,从而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和戏剧表演。艺术家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情感联系至关重要,艺术家同百姓亲,百姓自然就同艺术家近。这就是为什么海连池主演《卷席筒》后,收到3000多封读者来信,海连池在乡下演出时有几十岁的老太太在他面前下跪并倾吐心声的根本原因。

海连池为观众演出可谓是披肝沥胆、鞠躬尽瘁。海连池出身贫苦,从小在忍饥挨饿中长大成人。在成年后身体又屡出状况,在六十年代比任务、比贡献的大环境中多次累倒,患有肺病,多次在演出中高烧甚至吐血,为排演焦裕录偷偷出院。直至多病缠身的晚年,只要精神稍有起色就忘掉一切,披挂上阵。座无虚席的剧场也演,五人六人的小聚也唱,只要有邀,开口就来。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他对剧团、对振兴演艺事业倾注的多年心血,他在探索以戏养戏,以商养戏方面的种种努力。他以个人积蓄去投资,养过蝎子、做过燃气、卖过空调、投资过酒厂,尽管其中有很多曲折甚至失败,但他有一种百折不饶的斗志,屡败屡战。不能过高评价海连池的经商才能,但对他的那种探索精神、试水精神、对戏剧事业的那份责任感令人感佩。

第三,海连池的社会责任感不是一种自我的轻松游戏,而是终生坚持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艺术方向。海连池终生从事曲剧艺术,这是广大群众最为喜爱的地方戏曲之一,是一种最为民族的、民间的甚至于民俗的一种艺术形式,也即毛泽东所说“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民族形式之一,海连池一生以这一形式躬身服务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不仅是农民,也包括军人、城市市民、工人、知识分子和商人。海连池一生所演角色,以底层百姓居多,也最擅长塑造小人物,“小苍娃”成为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因为这与海连池的生长道路有关,也是他最为熟悉、最用心把握的一个群体。海连池在艺术上或者说专业上自我要求极高,精益求精,他的口号是“唱不惊人死不休”,正是对这种极高艺术境界的追求和活到老练到老的敬业精神才成就了一代曲剧艺术表演大师。海连池在艺术上之所以能达到炉火纯青、随心所欲不愈距的层面,也与他极为扎实的“童子功”有关。

幼年偷学戏,8岁登台客串,长期操琴,长期跑龙套,1956年进戏校接受各方面严格训练,回团后又跑龙套。“是金子总会发光”,终因多次“救场”而脱颖而出,一发而不可收。在对民族艺术形式的学习继承上,对专业基础全面而扎实的训练上,对自我的严格要求上,现在在很多所谓艺术从业者那里已经没有了份量,如果参照一下海连池,就显得轻佻而浅薄。海连池的“苍娃”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就是因为他在前人表演的基础上进行了成功的再创造,如苍娃眉宇间涂为白梅花图案,造型上头顶一根冲天小辫,特别突出演出中“吐字清晰、以清定人,以曲招人”等等,充分说明“功夫不负有心人”。艺术家对一个艺术形象的成功创造,不仅成就了一部戏,也成就了艺术家的盛名,《卷席筒》的成功,还成就了一个剧团,成就了一个剧种的振兴;又加戏曲电影的发行、电视的播映,其影响可以辐射全国乃至国际,它带动了整个戏曲事业的发展,带动着文化产业的壮大繁荣。

艺术家做出这样的贡献,就是其崇高社会责任感的最好体现。

在今天,我们很难想像一出戏引得万人空巷、将万人露天剧场挤得水泄不通、为一场演出而使公交增加车次、延长收车时间的局面能够再次重演,但我们不能忘记的是,一个艺术家永远不能疏离人民群众的文化要求,艺术家须臾不能抛却自己对社会的那份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