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妻陈淑珍 娶妻当娶陈淑珍——我心目中的芸娘
自林语堂先生把清朝文人沈三白(名复,字三白)的自传体小说《浮生六记》作为译本向国外散播后,后世诸多读者便通过其译文序言,认识了被林先生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芸娘。芸娘,姓陈,名芸,字淑珍,是《浮生六记》作者沈三白的妻子。
芸娘与沈三白的爱情故事,缠绵悱恻,令人感叹,陈沈之爱,于芸娘而言,既是一场爱情喜剧,更是一场生活悲剧。在悲喜之中,芸娘至真至纯的爱,如碧泉过丽草,清澈而芳香,能荡涤杂念,提纯思想,让困于情感、蹭蹬不遂之人得到感悟,受到启迪。
令人欣喜的是,因世间有芸娘这样女人的存在而能让人感到人生的美好,以至于不再对爱情失望! 托尔斯泰说过“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芸娘成为中国历史上可爱女人之“最”,并非其是“最美丽”者。芸娘的身材与长相极为平常,“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并且“两齿微露”,于沈三白眼里“似非佳相”,纵观形骸,芸娘并不是清丽佳人。虽然谈不上美丽俊俏,但也长得“眉弯目秀,顾盼神飞”,更有一种缠绵之态,令人意消。
芸娘身上有一种淡雅的“神韵”,吸引了沈三白,也吸引了林语堂。所以,沈三白在他13岁和母亲一起省亲时,便立下心志要娶比他大十个月的“淑姊”为妻,“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
”因此,沈三白是喊出“娶妻当娶陈淑珍”之第一人。沈母不是以貌取人之辈,亦喜爱淑珍的“柔和”之美,“即脱金约指缔姻焉”,一段佳缘因此而成。 或许是受芸娘“神韵”之惑太甚,林语堂先生对芸娘的推崇到了极致。
中国历史上,美女一伙伙,才女一帮帮,痴女一群群,烈女一堆堆,德才貌俱佳者何止千万?能入林语堂先生之法眼者,寥寥。然而,“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生先,心性挺高,“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娇玫万朵,独摘一枝怜”。史上最可爱之女人,在林语堂先生眼里,非芸娘莫属,盖林先生穿越时空与芸娘成“精神知己”久矣!林语堂之女林太乙曾说:?父亲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记》的芸娘。
他爱她能与沈复促膝畅谈书画,爱她的憨性,爱她的爱美。正因为芸娘成了林语堂先生心目中最“理想的女人”,他毫不掩饰对芸娘的爱慕,只是这种爱超越了世俗的那种缠绵缱绻,而采取“富有诗意和想像的形式”表达了对芸娘的深恋与尊重。
“她只是我们有时在朋友家中遇见的有风韵的丽人,因与其夫伉俪情笃令人尽绝倾慕之念,我们只觉得世上有这样的女人是一件可喜的事”,言之即喜,遇之岂不若狂乎?!林语堂之情,独钟于芸娘,因为“在芸身上,我们似乎看见这样贤达的美德特别齐全”,所以,林先生不想让“美德特别齐全”的芸娘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泯然”成灰,他要把芸娘和她的故事翻译出去,“叫世界知道”,让芸娘的芳名得以流传。
在其译文序言中,他用极其动人的笔触铺陈了芸娘可爱的身影,对于芸娘爱美求真而出现的困顿局促,林先生则极力维护芸娘“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这一高大上之形象,均以“不能算他们的错”,“她全不晓得”之由而为之辩,国人素有“不知者不罪”之说,上帝也能原谅不知者所犯的过错,因此,芸娘的“最可爱”之形象得以保全。
最后,他以至于动了“备点香花鲜果”,寻坟供奉跪拜的念头,由是观之,林先生对芸娘之用情亦弥深着意亦实厚矣。
只是碍于斯文,不能像沈三白那样明言“非淑姊不娶”,然,在其心中怕是早就默念“娶妻当娶陈淑珍”多遍了。 芸娘实有幸也!前有夫婿沈三白为其神魂颠倒,后有大师林语堂为其梦牵魂绕,继有某小子为其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皆因“神韵”独具之故。
沈三白已饱享芸娘之雅韵意趣,喜不自禁,溢于文字之外;林语堂先生慧眼识珠,见微知著,洞察纤毫,也深得芸娘“神韵”之味;唯某等愚钝,尚不知其由,痴痴以求于《浮生六记》之文本,逐字逐句,细琢慢研,以伺芸娘之可爱“神韵”能自现。
若能如此,喊“娶妻当娶陈淑珍”之语者,或许我就是第三人。 芸娘对爱情的执着是动人心魄的,可以说她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死。“过着有爱的生活”是芸娘一生的追求和终极的人生目标。
沈三白是她生命的全部,她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围绕着沈复而展开。她乐其所乐,忧其所忧,好其所好,恶其所恶,她活着的唯一要义和中心主题就是爱沈复超过一切。她对沈复的爱,发乎真心,出乎自然,不拘泥,不做作,贴心贴肺,全心全意。
芸娘未出阁之前,对沈复就用情至深,令人感动。芸娘是沈复的舅舅的女儿,是沈复母亲嫡亲的侄女,芸娘嫁给沈复就是一种传统的“随姑带”的联姻方式,所以,他们尚未成年前,就经常走动,两小无猜。
13岁的沈复情窦初开,发誓“非淑姊不娶”,或许此前两人就早有好感,情愫暗动了。于是,芸娘便把全部的希望与幸福都倾注到沈复的身上,开始过上有梦有爱的生活。沈复出水痘,芸娘知道后以斋戒的方式来为沈三白默默祈福,时历数载,而这一切,沈复自然是不知道的,直到结婚后,芸娘才告知真相,方始开戒。
藏粥待婿一事,被娘家人传为笑谈。芸娘刚满14岁的那年冬天,沈复随母去外婆家送亲,返城时已三更,肌肠辘辘的沈少爷嘴很刁,嫌枣脯太甜而不食,芸娘便悄悄地带沈复到她房间,“见藏有暖粥并小菜焉”,芸娘的堂哥肚子饿了想吃粥,芸娘说没有了,却藏暖粥给夫婿沈复吃,被堂哥逮了个正着,于是“上下哗笑之”,弄得小姑娘此后再也不敢私会情郎。
尚待字闺中,就如此疼爱和关心夫婿,把夫婿的痛痒时时牵挂在心上,看来,芸娘情商很高并且还是早慧型。这也许与芸娘“四龄失怙”的家庭环境有关,从小她就知生活之重,人生之艰,内心渴望能有个知冷知热的人作依靠,于芸娘而言,能给她依靠的就只有夫婿沈复了,因此,对沈复偏爱行私,一往情深,实属情有可原。
芸复之爱,基础甚牢,不惟青梅竹马,两小无嫌,更兼情投意合,志趣相宜,沈复自己也说“其癖好与余同,且能察眼意,锤眉语,一举一动,示之以色,无不头头是道”。
新婚燕尔之际,郎情妾意,相挟相怩,接波触目,心领神会,扶肩扼腕,怦然心动。整日里“耳鬓相磨,亲同形影”,新婚夫妇的爱恋之情已“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
情谐鱼水,意似蝶花,许多快意在心头。尤其是在沧浪亭消夏避暑之时,夫妻二人,课书论古,品月评花,射覆为令,饮酒作乐,仿佛已到人间极乐之境。芸复鸿案相庄,相濡以沫二十余载,年愈久而情愈密,虽然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和磨难,但他们都能共同面对生活的不幸,并总是在困顿忧烦中寻求恬淡自适的知足常乐的生活。
芸娘对爱情的理解和生生世世相爱的追求上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她对于今生能得遇沈复,是心满意足的,正因为是得其所愿,所以就倍加珍惜,尤其是对于挚爱真情,她常有患得患失之感。
芸娘觉得用一生一世来爱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她很想她的爱能从今生延续到来世,以至于能世世代代地爱下去。为企求来世仍能与沈复执手相爱,芸娘做了很多幸福女人都愿意做的事,直到离去也未放弃对“来世”爱情的追求。
每年的七夕都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人们都会向天孙星(织女星)祈祷,愿有情人能终成眷属。芸娘夫妇也于那年的七夕夜,于“我取”轩中,设香烛瓜果,同拜天孙许愿祈福。
沈复镌了“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沈复执朱文,芸娘执白文,在往来的书信中盖上此印,以示不忘在神灵前许下的诺言,情真意切,令人感叹。白头偕老,世代相爱,这一念想,时时在芸娘心头涌动。
是年七月半,夫妻两人赏月对酌,一开始,月朗星稀,皎白如雪,忽然,阴云如晦,芸娘心中怅然若失,说:“妾能与君白头偕老,月轮当出”。苏东坡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而芸娘却要把自然界出现的偶然现象强行与自己的婚姻联系起来,看来是有些不合理,但细揣之,又觉芸娘用情过深。
为了有个好结果,为了避免一语成谶,芸娘夫妇硬是撑到“漏已三滴”之时,风扫云开,一轮涌出,方大喜而倚窗对酌。
为求得月下老人的保佑,芸娘认为今生夫妇已承月老牵合,来世姻缘亦须仰借神力,就请绘画高手绘了一帧“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姻缘簿,童颜鹤发,奔驰于非烟非雾中”之月老画像,并请人题赞语于首,悬之内室,每逢初一十五,芸娘夫妇必焚香拜祷以祈来世再合。
求之愈切,失之愈速。芸娘心愿虽好却难敌世道坎坷,月老画像因家庭变故,最后不知所踪,芸娘最终也未能与沈复白头偕老,执手共欢二十三年后,竟撒手尘寰,自别沈复而去。
弥留之际,虽然芸娘安慰沈复说“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但是,她在人世间说的最后一句话竟是“来世”二字!“芸乃执余手而更欲有言,仅断续叠言“来世”二字,忽发喘口噤,两目瞪视,千呼万唤已不能言”。
呜呼!今生未能白头老,来世执手岂可待乎!祈求今生偕君老,更待来世和君好,世代相爱梦已断,多情总被无情扰。 芸娘的性格率真直爽,为人豁达大度,重情重诺。她并不是一个为了爱把自己束缚在男人身上而失去自我的人,她可以为沈复去做任何事情,包括为沈复而死!
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芸娘却做了一件比“为沈复而死”更难被人所理解和接受的事——主动为沈复纳妾。后世许多文人学者对“纳妾”一事进行了评说,有人认为那是芸娘为了取悦于沈复,也有人认为那是芸娘试探沈复以验证爱情的真伪。
有人说是芸娘的豁达大度,有人说芸娘的爱已超凡入圣。有人说芸娘爱得真,她愿意把她所能得到的世上最美好的东西都带给自己心爱的男人。也有人说芸娘爱得虚假,因为爱是一种自私的情感,只能独占,是不可与人他分享的。
甚至还有人说,林语堂先生视芸娘为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就是因为芸娘具有“宽怀大度的心态”,意思是说林语堂以芸娘之最可爱处便是能为沈复主动纳妾。
不管怎么说,为沈复纳妾一事,实是惊世骇俗,这不是一般的凡俗女子能做到的。不知沈复为什么要把“纳妾”一事写出来?是为了证明芸娘的好与可爱还是为了炫耀自己做为男人的幸福与自豪?虽然他留下了一个历史悬案在此,但在爱情方面,芸娘让他成为了一个幸福的男人,把男人们的羡慕嫉妒恨也留在此了!
为夫纳妾起因于看了表妹夫徐秀峰新纳的妾后的一句戏言,芸娘觉得那小女子虽然漂亮但韵味不足。“美则美矣,韵犹未也。
”秀峰随即反问:“如果你为郎君纳妾,一定是既美丽而有韵味的了?”芸娘就说:“那是当然,必须的!”。从此痴心物色,只是囊中羞涩,没有足够的钱财去四处打探。芸娘选妾像选美,也是高标准严要求,极象选世界小姐。
徐娘半老的,不要,所以,浙妓温冷香因以半老,率先淘汰。温冷香的小女儿文园,太小,也被淘汰了。还有一个候选人,很多人都给忘了。有一年重阳节,沈家唱戏,芸娘看中了一个名叫兰官的女演员,端庄可取,便叫沈复来把关,沈复嫌那姑娘胖了点,也没让她胜出。
温冷香的大姑娘憨园,瓜期未破,亭亭玉立,真“一泓秋水照人寒”者也,又颇知文墨,憨园因符合“美丽韵者”的条件而成了最佳人选。沈复见之,“私心忐忑”。芸、憨相见,欢同旧识。
芸娘想尽心思去笼络憨园,建立姐妹情感,以期共事沈三白。然,天不遂人愿,憨园最终还是被“有力者”夺去,为夫纳妾之梦终于破灭。结果,芸娘因之而病,因病而死。 “芸娘为夫纳妾”之事一直以来有疑团未解,今欲解之,芸娘纳妾原因有四: 其一,芸娘不迂腐,她看得清现实,她顺从了不平等的妻妾制度。
妻妾制家庭婚姻制度是让女人痛苦却让女人又无法改变的现实,在强大的,顽固的习惯势力面前,抗争只会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而失去平静而欢快的生活。
芸娘是一个追求人生美好的理想主义者,她不想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团糟,虽然她的生活早就是一团糟了,但她仍然想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来为自己“有爱的生活”争取一些自由快乐的空间。
二千年的妻妾婚姻制度,有许多女人为之付出了太多的血泪,甚至生命,但这种制度还在延续并且不可动摇,是头破血流地抗争还是平心静气地接受,考验着芸娘的智慧和勇气。毕竟芸娘从小就聪慧,她看清也能接受这残酷的现实,她懂得改变不了现实,就改变自己的心态。
而接受,适应,就是最好的态度。 其二,芸娘不保守,她看得清男人的本质,好色是男人的软肋。芸娘爱沈复,并不是要把沈复系在腰带上牵着走,只要沈复爱着她,她就不设“男女之大妨”。
万年桥舟中,芸娘,沈复和船女素云,行令饮酒,戏言调笑,且歌且舞,放荡形骸,芸娘还把素云推在沈复怀里“请君摸索畅怀”。芸娘醉后先返,沈复不但不陪护送回,仍与素云于舟中喝茶赏月,被人误为沈复“挟两妓饮于万年桥舟中”。
男人都是酒色之徒,沈复贪杯好色,芸娘心中是有数的。“妻妾成群”是男人的梦想,沈复难免也有此梦,只是家中缺少资财,难以广招博纳罢了,但纳一妾的想法肯定也是有的。不然,芸娘一提,沈复就如此兴奋呢?!
后来,沈复在岭南和一名身材状貌和芸娘非常近似的妓女喜儿打得火热。再后来,儿子夭亡后,沈复接受了友人所赠之妾,使其重入春梦。 其三,芸娘重情重诺,不虚伪,她看得清自己的职责,爱是一种不计回报的付出。
芸娘夫妇被父母所逐,寄居萧爽楼时,生活拮据,穷困潦倒,靠芸娘刺绣、老妪纺绩、女仆成衣,“以供薪水”而维持生计。可书生气甚浓的沈复只知一味的呼朋引伴,终日品诗论画,而茶酒供客的开销,全由芸娘去解决,芸娘为了照顾沈复的脸面,不让自己心爱的男人在朋友面前丢份儿,常常不得不“拔钗沽酒,不动声色”。
芸娘夫妇的生活一直是非常清苦的,沈复自己也说“余夫妇居家,偶有需用,不免典质。始则移东补西,继则左支右决绌”。
俗话说“贫贱夫妇百事哀”,因为穷,磕磕绊绊,争争吵吵的事总是有的,但在芸娘夫妻身上并未发生。在芸娘心里只有爱,没有怨怼,她觉得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爱还嫌短,还嫌不够,哪有时间浪费在生气与争吵上。
穷,并不可怕,有爱就行。爱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她可以弥补物质生活中的一切不足,能战胜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不幸。所以,哪怕贫穷,她也要让自己心爱的男人幸福、快乐。因曾在徐秀锋面前承诺过要为沈复纳娶一个“美丽而韵”的女人,为了实现诺言,她付出了行动,并且是“痴心物色”,她是发自内心的想兑现诺言,“怎么说的就怎么去做”。
为夫纳妾,是真心实意,是芸娘率真性格中对丈夫挚爱真情的体现。她时时处处都在关爱着沈复,竭尽心力想沈复过得快乐。
蜜月过后,沈复外出,芸娘细心整理行装,殷殷叮咛“无人调护,自去经心!”。在分别时的往来书信中极力克制自己的思念之情以免引起沈复的不安,所以总是“两问一答,中多勉励词”。在赁屋邗江,沈复失馆,芸娘病重,薪水无继的情况下,芸娘还是一心以夫婿为念,要沈复保重身体。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正因为芸娘的重情重诺,所以,她结交的朋友也是如此。在芸娘夫妇第二次被逐出家门时,无锡东高山华夫人为“践幼时灯下之言”,将芸娘夫妇接走。
故,华夫人也是重情重诺的性情中人! 第四,芸娘不糊涂,她看得清时势,与其被动接受还不如主动出击。“男人三妻四妾,女人从一而终”的礼法思想,芸娘是顺从和接受了的。
男人“嫖妓纳妾”现象在当时不说是一种时尚,至少为礼法所不禁。她看到了她身边的男人在“纳妾”,老男人,公公穆夫公纳妾姚氏,青年男人,表妹婿徐秀峰从岭南带也带来一妾。尤其是公公纳妾,对芸娘更是一种暗示。
沈穆夫长期在外,生活起居无人照料觉得孤寂,起了纳妾的念头又不好明说,就叫人传话给沈复,说什么“儿辈果能仰体亲意,当于家乡觅一人来,庶语音相合”,说白了,就是儿女们如果真的孝敬父亲,就应该主动为老父纳妾。
芸娘聪慧,深谙其意,以沈父之意推而广之,即得出“如果妇人真的深爱其夫,就应主动为夫纳妾”的结论来。她也知道,男人都有纳妾之心。只要有机会,男人都会纳妾。农户人家,只要年景好,多收三五斗粮,就有换妻纳妾之意,更何况出身在“衣冠之家”的沈三白?而沈三白又自标为清雅文人,而文人都俱“风流”品性,芸娘也是一个喜欢读书论古之人,她知道古代文化名人,如白居易,杜甫,柳三变等人,哪一个不是有妻有妾之人?所以,历史和现实都在提醒芸娘:沈复纳妾势在必然!
与其让丈夫从外面带一个美而不韵或韵而不美或不韵不美的女人来和她争风吃醋,还不如自己主动为丈夫挑选一个与自己合心合意的“美而韵”的女子来共事一夫。再说,为夫纳妾,还有另外一个意图,但并非是为了赚得“贤淑”之名。
从芸娘临终之言,可以看出这一意图来。“愿君另续德容兼备者,以奉双亲,抚我遗子,妾亦瞑目矣。”原来,芸娘知道她素有血疾之症,极有可能会死在沈复之前,替夫纳妾,既可让夫婿不孤独,又可以侍奉老人,还可以帮着扶育儿女。
由此看来,芸娘之思虑亦深远矣! 综上所述,“为夫纳妾”是芸娘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以审时度势的智慧,以善良率真的本性,以大度宽容的情怀,因爱做出的勇敢而大胆的举措。
那些哗众取宠,标新立异之说,虚情假意,试探爱情之说,爱已入圣,已达崇高之说,都是虚言妄说,都是对芸娘的不了解、不知情所致。芸娘的爱,那么简单,那么真实,那么自然,那么平和,那么漫不经心,那么让人难以释怀,或许,这就是芸娘的最可爱之处吧!
芸娘善良、隐忍。善良是人的第一美德。沈复小时候出水痘,芸娘就开始戒斋以祈祷,也许当时她不知道那是爱,是善良之心让她这样做的。芸娘结婚时的新房就安置在沧浪亭爱莲居西间壁,沧浪亭风景宜人,环境幽雅,小两口在此度蜜月,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课书论古,品月评花,很是惬意,似已享尽人间之乐。
两人对此处很是留恋,但是,沈复的弟弟沈启堂看中了这个好地方,启堂娶妇时,沈复夫妇二话没说就迁居到条件及景致都远不及沧浪亭之钦马桥之米仓巷。
芸娘仗义疏财,对亲友之求,极是慷慨。姐夫范惠来借钱十金,当时不够此数,芸娘便“典钗”凑齐。启堂的媳妇催妆时偶缺珠花,芸娘很大度地把自己的给了她,别人替她惋惜,而她却不以为然。
芸娘识文断字,而公公常年在外做事,所以,家中往来书信就由芸娘代笔,不久,家庭里偶有闲言,沈母怕芸娘述事不当,就不再让芸娘代笔,公公收到家信看出不是芸娘的笔迹,误以为是媳妇偷懒或是不屑代笔,便勃然大怒,沈复了解情况后想替芸娘跟父亲解释解释,芸娘却阻止了,她不想在公婆之间制造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宁受责于翁,勿失欢于姑也”竟不自白。
沈启堂向邻妇借贷,芸娘好心担保,启堂赖帐不还,邻妇就向保人催讨。
芸娘把此事写信告诉沈复,启堂却埋怨嫂子多事。公公沈穆夫听到了风声,追问启堂是否有借贷之事,启堂当面撒谎,不敢承认,说是嫂子在故意诬陷他。原本就对芸娘有误解的沈穆夫,此时已气极败坏,以“背夫借债,谗谤小叔,且称姑曰令堂,翁曰老人,悖谬之甚!
”之由,一封逐书,不由分说便将芸娘夫妇赶出门外。客居萧爽楼期间,芸娘善良隐忍,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为不挑起兄弟与父子间的矛盾,她背着黑祸,没为自己辩解过半句,直到两年后,沈家老大才知真相,方亲自到萧爽楼来接芸娘夫妇,仍归故宅,骨肉重圆。
正值沈复外出未归、芸娘病重之时,不义家奴阿双携物卷逃,芸娘不计得失,却担心阿奴的生死,还觉得无颜面对阿奴父母和华氏盟姊。
弥留之际,还在宽慰夫婿,还为丈夫,为公婆,为儿女作筹划和安排。芸娘一生因其心地善良而获得了爱情的幸福,但是,她的生活是贫苦而坎坷的。在娘家,弟亡母丧,抑郁成伤,在婆家,为姑翁所嫌,曾两次被逐出家门,五易其居,沈复日夜为衣食奔走,夫妻聚少离多,卧床八年,缺药断医,陈疴难愈,病入膏肓。
芸娘聪慧机智,心灵手巧。芸娘,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
四岁时丧父,家徒壁立。芸娘的针织女红很出色,年龄稍长些后,她担起了养家的重任,“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修脯无缺”。一日,于书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
芸娘的慧心不仅在笔墨之中,更体现在刺绣的精巧上。芸娘夫妇在金母桥度假时,邻居老人给他们送鱼送菜,给钱,他们不要,而芸娘“作鞋报之,始谢而受”,看来,芸娘手上功夫甚是了得,有时比钱还管用。
沈复到岭南做生意时,芸娘亦自办绣货及南方没有的其他商品贩往岭南,结果,销路很好,十日不到就全部卖完。芸娘书读得多,女工绣得好,厨艺也不错。居萧爽楼时,常常是高朋满座,而能留住客人的,仅凭萧爽楼幽雅的环境是不够的,还得考验主妇芸娘的烹饪技术,而芸娘确实是厨艺高超“瓜蔬鱼虾,一经芸手,便有意外味”。
芸娘对爱,对生活是非常用心的,她总能让平淡而压抑的生活充满浓浓的爱意。芸娘与沈复在讨论芸娘喜吃的芥卤乳腐和虾卤瓜时,芸娘的机智,俏皮与可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沈复最讨厌吃的芥卤乳腐和虾卤瓜,在芸娘的巧手调制和半嗔半嗲下终于让沈复接受并爱上此味了,沈复还装糊涂,说:“始恶而终好之,理之不可解也。
”芸娘一语破天机,吃东西和爱一个人是一样的:“情之所钟,虽丑不嫌。”。芸娘夫妇,相互唱和,发挥各自才智,共同努力,使他们苦困的生活充满了艺术色彩和小资情调。他们只要住在哪,哪就有幽雅的景致,哪就有文人才士的身影。
在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上,芸娘的才情要较沈复更胜一筹。如叠假山,缀盆景,特别是插瓶花,芸娘提出的“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之构想,实有妙用,让人叹绝。
做“活花屏”,置“六色梅花盒”,无不体现了芸娘的精思妙想和聪明能干。 芸娘爱真爱美,活得洒脱,活得真实。芸娘真实地活着,真实地爱着,她爱世间中所有美丽的事物。她当初的理想就是待其“鬃斑”之时,与沈复偕游名山。
可她最终还是等不及,乃于神诞之夜,在其夫婿的协助下,女扮男装,赴会观“花照”,因未站稳,按了一少妇之肩,差点惹下大麻烦。芸娘见势不妙,当即脱帽翘足以验明“我也女子”之身份后,方转怒为欢。
她以她的机智与率真,成功地化解一场危机。自此之后,一遇时机,便伺时而出,相偕而游。背着姑翁,以托言归宁之名游太湖,感叹天地之宽。金母桥下,柳阴深处,与邻翁垂钓;万年桥旁,柳阴下,观鱼鹰捕鱼,沧良亭下“走月亮”,萧爽楼前行酒令。
福寿山上拣纹石,戈园园中叱“摘花”。三杯小酌自称醉,二觥违令罚素云。陪夫婿联句成趣笑倒郎怀,替朋友腿膝盖毡暖人身心。她不与人争财论物,也不与人辩是论非,示人之真,待人以诚,率性耿耿,落落大方,毫无忸怩之态。
她活得真实,活得善良,活得豁达,活得简单,简单得只剩下了爱。简单得把她“偕游山水”的理想变成“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持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遗憾的是,“布衣菜饭”这一简单理想,芸娘也未能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