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再复写李泽厚 刘再复、李泽厚 关于人文教育

2018-02-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关于人文教育 刘再复 刘:耀明兄约请我们写篇"高科技下的人文科学与人文教育"笔谈,我们不如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你在<告别革命>和其他书籍中,

关于人文教育 刘再复 刘:耀明兄约请我们写篇“高科技下的人文科学与人文教育”笔谈,我们不如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你在《告别革命》和其他书籍中,多次表达一个观点,说二十世纪是语言学的世纪和机器统治的世纪,而二十一世纪则是教育学的世纪和从机器统治下解放出来的世纪。

因此新世纪的目光要移向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把教育本身视为目的,而不是手段。 李:不错。我於一九九六年台湾版《我的哲学提纲》序言中曾说:“历史终结日,教育开始时”,并说明教育不应再成为实现其他事务的手段,如成为培育资本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专家、培育封建社会所需的士大夫的手段,而应当以自身即以塑造人性本身、以充份实现个体潜能和身心健康本身为目的、为目标,并由此而规范,而制约、而主宰工艺(科技)——社会结构与工具本体。

刘:这也可以说,教育不应以培育“生存技能”为目的,而应当以提高“生命质量”和培育“生存意义”为目的。至少可以说,生存技能与职业技能是第二目的,只有塑造人、塑造优秀人性本身,才是第一目的、根本目的。

李:中国传统(特别是儒学、孔子)是以“教育”——“学”为人生要义和人性根本。那么甚么是“学”。我在《论语今读》“学而”第一章曾作这样的解释:“本章开宗明义,概而言之:‘学’者,学为人也。

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可见此本体乃群居而非个体独存也”。在《论语》以及儒学中,“学”有广狭两义。狭义是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学”,即指学习及文献知识,相当於今天所说的读书研究,但就整个来说,孔门更强调的是广义的“学”,即德行优於知识,行为先於语言。

我所说的“教育学的世纪”,就是教育应当返回到“学为人”、“德行优於知识”以塑造人性为根本之古典之道。

刘:你的哲学思索在近年来不断走向精深,特别是因为你意识到现代和後现代的精神危机,思索的重心也有所转移,这一点,能认真从你的著作中读出的人恐怕不多。例如你刚刚所说的“人类即本体所在”的问题,也就是你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七、八十年代,你强调的是工具本体,而在《我的哲学提纲》之後,特别是在《波斋新说》中,强调的则是情感本体、伦理本体。

情感本体的塑造,就是“人的自然化”,即要求人回到自然所赋予人的多样性中去,使人从为生存而制造出来的无所不在的权力—机器世界中挣脱和解放出来,以取得诗意生存,取得非概念所能规范的对生存的自由享受。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