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临城与正定“赵云故里”之争的历史考证

2017-05-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近日,河北临城县与正定县关于三国蜀汉名将赵云故里归属的争论颇为引人关注.大量的民间传说和"赵云墓"似乎指明临城为赵云的故乡,而历史资料和不少的人文证据又无疑证明了正定为子龙故里.双方都有各自行政部门的支持,并规划了需要巨大投资的旅游项目等待上马.赵云(?-公元229年)辞世的1780年后,这位传奇的"常胜将军"的出生地突然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迷.很遗憾的是:在这样一个事关历史的严肃问题上,我们只看到无论是临城政府还是正定政府,都是站在主观的立场上,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投

近日,河北临城县与正定县关于三国蜀汉名将赵云故里归属的争论颇为引人关注。大量的民间传说和“赵云墓”似乎指明临城为赵云的故乡,而历史资料和不少的人文证据又无疑证明了正定为子龙故里。双方都有各自行政部门的支持,并规划了需要巨大投资的旅游项目等待上马。赵云(?-公元229年)辞世的1780年后,这位传奇的“常胜将军”的出生地突然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迷。很遗憾的是:在这样一个事关历史的严肃问题上,我们只看到无论是临城政府还是正定政府,都是站在主观的立场上,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投入这场所谓“历史名人归属”的厮杀中,而忽略了解决历史问题应有的客观翔实的史料探索与研究。如果我们单凭几个民间传说或者片面的历史资料来为一个1800年前的名人划定出生地,我们这些后人难道不感到羞愧难当吗?笔者在综合了所有可搜集到客观的历史资料后(由于临城和正定各自的《县志》无法做到客观中立,而且临城拿出来做证据的县志为一本油印的孤本,故一律不于参考),写下本文。

虽不是权威机构的学术论文,但希望可以为关注此次事件的人们一个中立、综合而客观的历史参考。1.关于赵云将军出生地的历史记载
晋代陈寿所编写的《三国志》为世所公认的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著作。其中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供列一传于《蜀书》第六。其中有关于赵云出生地的确切描写:“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正定、临城与“常山”、“真定”的关系。
“常山”与“真定”:
常山之名最早在《战国策》中有提及,属赵国,但是范围不明,因境内有“北岳”恒山(又称常山)——古北岳恒山——在现在(保定市)曲阳县内,即现在的大茂山。

秦始皇攻占赵国后,设恒山郡,治所在东垣县(今正定城南)。西汉时,汉高祖改东垣县为真定县,仍为郡置。之后为了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称常山郡,且范围扩大,北至恒山南至逢山长谷一带。不过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时,分郡治真定县(即秦朝东垣县)附近的四个县为真定国,常山郡的郡治向西南迁移到元氏县(今元氏县西北),隶属冀州刺史部。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将真定国并入常山郡,郡改称常山国,与周围中山国、赵国、巨鹿郡之间的辖境发生一定变化,治所仍在元氏县。

三国时期,常山郡西南分置乐平郡,元氏县归属赵国,范围进一步缩小,郡治迁移回汉初的真定县。
十六国北朝各代基本沿用郡治,归属于定州,北周改称恒州。隋朝统一后,又称恒山郡,仍治真定。唐初称恒州,天宝元年(742年),改恒州为常山郡,十五年(756年),常山郡更名平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废平山郡,复置恒州。后又为了避唐穆宗讳改为镇州,到北宋升为真定府,常山不再作为郡国之名。
临城与“常山”:
春秋时,临城县境属晋地,筑有临邑城。《左传·哀公四年》中“赵稷奔临”即此。战国初,北部属中山国房子辖域,南部为赵国属地。西汉建房子县(县治在高邑县境内仓房村),属恒山郡;东汉建武十七年,县随郡并入中山国,二十年,析置常山郡,仍辖房子县。

三国魏太和六年封赵国,房子为赵国都。唐朝天宝元年,房子县更名为临城县,并将县治迁至今址。
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所谓“常山赵子龙”之“常山”在汉末三国初时无疑是一个包括现在正定和临城的古郡。虽然临城方面以此提出赵云可能是“常山郡”中的临城人,但《三国志》明确提出赵云为“真定人”而不是“常山房子人”,所以在历史考证上赵云无疑是“真定”人,而“真定”即为如今之正定。(至于有人因为汉末常山的郡治一度在元氏而提出赵云是元氏人,实无任何历史依据可考。)关于“真定”的位置是否在如今的正定城,本文稍后将做具体考证。
2.

关于临城的“赵云墓”和“赵云传说”:
临城之所以对历史上所记载赵云的“常山真定”“户籍”提出质疑,并坚称自己是赵云的故里的依据是散布其县中的“赵云墓”,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量的民间传说以及一块2005年在临城县古鲁营村发掘的“汉顺平侯赵云故里”碑。
首先,民间传说可以反映一部分的历史,但对历史的考证决不能只建立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而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并不代表着历史考证上的认可,而是对民俗文化的一种保护。举例来说,韩国的江陵端午入选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不代表历史学界认可端午节是韩国发源的。所以临城方面用这个理由来认定自己的子龙故里地位是不合适的。

临城的赵云传说里充斥了大量神怪和传奇元素,缺乏历史考证可以采纳的证据,一些可与历史考证的细节,如衣食住行、建筑、年代也都不是汉末三国的特征。举例说在一则桃花洞香火庙会传说中,传说的创造者把200多年后才建造的建筑放到了有关赵云的故事里。另外所谓金头下葬的传说在中国各地皆有类似流传,为民间传说之常态,不足取信。而赵云年轻时期落草为山大王的传说在“举孝廉”的东汉末年更为不经:《云别传》曰: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赵云是被郡中所举,而落草为山大王的人是没有这个资格的。诸如此类的细节比比皆是,不一一探究了。
其次,赵云墓并不在临城。建兴六年(228),赵云随诸葛亮攻汉中,分兵拒曹真,因兵力悬殊,退守汉中。

翌年,病死成都。因赵云曾在大邑戍兵防羌,故后主敕葬银屏山麓。虽因然保护不当,墓园的大部分遭到破坏,但现在四川大邑县城东1公里银屏山下,还有赵云的祠堂和墓,每年还有许多游人前去祭扫。
临城“赵云墓”的传说中描述:赵云亡时尸首分开,头颅不知去向,所以皇帝下令为其铸一金头下葬。因为怕盗墓,又下令在临城建立了几座疑冢。这则传说能看到很多经典的民间传说的影子,而历史记载的是建兴七年(229)赵云病逝,这就不存在赵云尸首分开的可能性。而赵云是蜀国的大将,没有理由也没有可能会在当时魏国的腹地埋葬,皇帝(哪国皇帝?)下令铸金头之事就更不可信。至于有人提出的衣冠冢的说法,也没有任何历史证据可以证明。

而且逻辑上魏国的曹氏统治者也不可能允许敌对国家的主要将领在自己的领地上修建任何纪念性建筑。再推测到晋朝大一统后(280),距赵云去世已经50年,再修建衣冠冢已经没有可能。另外值得注意的还有一点,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为一个将军的衣冠冢而大费周章修建疑冢的前例。所以,临城的“赵云墓”真伪还需要考古工作者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这里要提一个无独有偶的例子:说起武侯祠可能大家马上想到诸葛亮的墓,但其是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的。也就是说刘备的墓也在其中,这是有确凿无误的。但四川彭山县村民却于年初上书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文物局,请求对该县莲花坝皇墓进行勘测、挖掘,期望能确认该墓为“刘备墓”。

当地村民说刘备确实是他们的祖先。从他记事起就听父辈们说,他们的祖祖辈辈的确都是刘备的子孙,但是族谱却不知去向。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个四川彭山县和河北临城县有相似之处?彭山县并没有盲目开发所谓“刘备墓”旅游项目(虽说彭山莲花坝皇墓有很多证据都把墓的年代指向明代),而是把历史考证工作放在之前,这是一个对历史和对现在的纳税人都负责任的态度,值得其它地方学习。
综上所述,河北临城的“赵云墓”和“赵云民间传说”并不足以证明临城为赵云的故乡,而且存有很多疑点和人为炒作的痕迹。至于临城发现的所谓晚清“汉顺平侯赵云故里”的石碑,同样正定也有相似出土,而且年代更为久远。

而相比正定保存之清代赵云庙,临城在枯井中发现的由“正定总兵”所立之碑的的可信度有多高及其为何置身与井中还值得探讨。
3.历史上“真定”的地理位置:
清初顾祖禹在《读史方舆·卷十四·北直五 》中详细考证记载了“真定”(正定)两千年来的变迁:
真定县——战国时之东垣邑也。汉曰真定县。元鼎四年,置真定国治焉。后汉属常山国。晋为常山郡治。后魏因之。后周恒州亦治焉。隋大业中,为恒山郡治。唐初仍为恒州治。载初元年,改为中山县。神龙初,复曰真定。自是州郡常治此。
东垣城——府(现正定)南八里,即赵故邑也。《史记》赵武灵王二十年,攻中山,取东垣。苏秦说燕:赵之攻燕也,不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

汉八年,高祖击韩王信,余反寇于东垣。十一年,陈豨将赵利守东垣,高祖自将攻之,东垣降,改曰真定。后汉以后,县皆治此。唐初移县于今治。五代梁乾化三年,魏博帅杨师厚自赵州趣镇州,营于真定南门外,燔其关城。又龙德二年,晋将李存进攻镇州,营于东垣渡,夹滹沱为垒。渡盖以故邑名也。
常山城——本汉九门县地。晋永和中,慕容隽攻冉闵,筑垒于此,曰乐安垒。后燕时,亦为戍守处。后魏道武登常山郡城,望安乐垒而美之,因移郡治焉。高齐复移郡治真定。隋开皇十六年,分真定置常山县,即故安乐垒也。大业初,复省入真定县。(这其中有一个明显的考证错误:顾祖禹说安乐垒——现在的正定县城——在汉朝时属九门县管辖,这大概是参考了由北齐魏收所撰的《魏书》中“九门县有安乐垒”一说。

九门县为现在的藁城九门,在原东垣城位置的东北方,直线距离有50华里,不是其记载的“八里”之遥。拓跋珪是不可能站在城墙上看到或看清楚50里外安乐垒“而美之”的。建造年代又与其记载“晋永和中,慕容隽攻冉闵,筑垒于此,曰乐安垒。”冲突,实应为同名而不同位置的两地。)
这段记载中(在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七》中有同样记载)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因为领导的个人喜好而拍脑袋做决定在历史上早已有之——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攻打慕容燕国时攻下常山郡城,当他登上城墙隔滹沱河北望的时候看到了北岸由前燕慕容隽所建造的堡垒(实为慕容隽手下大将慕容恪于352年所建)。

因为道武帝觉得堡垒的名字“安乐垒”非常吉祥好听,立时决定把郡治移到河的对岸。历史有时就喜欢开这样的玩笑:谁能想到一座战争堡垒竟然会叫“安乐垒”?而谁又曾预料到因为一个名字和一位帝王拍脑袋的做法而决定了“真定”从此1000多年后的位置?从此,正定由滹沱河南移到了北岸。
这里可以得出结论:今日所说之赵云故里“常山真定”在赵云出生的年代应无疑是在河的南岸,即现在石家庄东古城的范围。但我们是否就能简单的说赵云是“东古城赵子龙”呢?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历史的传承考虑。
我们现在研究历史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历史名城的地理位置都会随不同时期特定的人文、经济、地理环境和军事需求有过变迁。

例如西安,开封等。
西安的历史起源于渭水北岸的咸阳城,秦王赢政统一中国以后,又把咸阳城的规模扩大,使之成为横跨渭水的大都市,但秦末的兵火,又把它变为废墟。西汉开国后,利用秦咸阳的部分宫室,在渭水之南营建了一座新的都城,在连续使用了将近800年以后,于隋朝初年被放弃。隋朝新建的大兴城移至龙首原以南,唐代将其更名为长安。唐末的战乱,给长安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明代建立后,又以唐长安的皇城为基础,建起了一座西安城。这座城池,一直使用到近现代。
开封于春秋时期由郑庄公在今城南朱仙镇附近古城村构筑城邑、取名启封(汉初因避文帝刘启讳、改为开封)。

此为开封故城,唐代并入汴州,原古城村的开封城,遂日趋废弛。在后梁政权朱温称帝后,才升汴州为开封府,确定现在开封的地理位置。
另外,如今之北京,杭州,南京,广州等城市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也几经变迁。
参照西安地理位置变迁的历史,不难发现“真定”与其相似之处。纵观西安发展史,不能因为唐朝才确定今日西安之位置,所以唐以前秦之咸阳、汉之渭水南的长安和隋之大兴城所发生的历史与现在的西安无关,或说应该单独成史。并且也不能因地理位置的变化而把西安不同阶段的历史人物从中剥离。反观“真定”的历史变迁亦然。这里就涉及到历史的传承和延续。
现今之正定与北魏之前的“真定”是无疑的传承关系,而且两处相距八华里(比咸阳至西安距离近多了)隔河相望的城址在历史上一直也是相为辖属的一个整体。

所以说赵云是正定历史上的人物应该是无可争议的。而将赵云籍贯归为划归石家庄不超过几十年的东古城显然是违背历史的。
历史名人故里之争层出不鲜,而且很多不是为了还原历史真相而争,而是建立在赤裸裸的经济利益的基础之上颠倒黑白,涂写历史。可悲的是仿佛所有的类似争论都是由行政部门牵头,而且最后由行政部门“决定”而结束。无数的历史证据和以之为基础的逻辑推理都被放到一旁而置之不理。像这次的临城与正定之争,其实所有的答案都是那样清楚的放在书架上,写在历史里,只需要有人对这些尘封的资料进行梳理,拿出严谨的证据证明或推翻这些怀疑,就完全没必要这样争论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