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陀北岛 给孩子的书怎样才好?叶嘉莹黄永玉北岛李陀帮你选
临近六一,图书市场上童书当道。花样百出的营销、丰富庞杂的书籍,又会让家长们眼花缭乱、无从选择。给孩子的书,到底什么是好的呢?今天的阅读就来讲一个“给孩子”做书的故事,或许因为这个故事和我们介绍的这些书,可以打开给孩子选书的另一个视野。
四年前,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中风,诗人北岛被迫暂时中断了进行中的长诗写作。病中的诗人创作锐减,却希望可以多做一些事情,给孩子做一点什么的心愿就在此时坚定。老出版人董秀玉听到之后眼睛一亮:“哎,这个想法还不错哦!”大家一拍即合,“给孩子留一部好书”的出版项目就这么开头了。
彼时活字文化刚刚成立,已退休的董秀玉老骥伏枥坐镇幕后,原《读书》杂志副主编李学军任总经理。
“其实做儿童图书乃至于青少年阅读,是活字从成立之初就定的方向。因为从个人经验来说,我们过去做人文思想类的书比较多,现在觉得应该更多地拓展到少儿人文教育当中去。”李学军告诉青阅读记者,“国内少儿领域的书出得很多,但是有人文眼光、人文传承和使命感的书比较少。总的来说,还没有一套有规模的较全面的给孩子的经典读物。”
最初并没有明确的计划,甚至都没有具体讨论过怎样进行,认真的北岛已经决定从自己开始,为孩子编一本现代诗集。“就连孩子是不是会喜欢现代诗我们都不知道。”董秀玉说。那时他们只是觉得,“给孩子留一部好书”,是出版人的终极目标,很多作家、专家也会愿意参与进来,因此活字愿意试一试。“没想到这一试还不错。”
“北岛在这中间做了很多工作,这个主编名副其实”
带着北岛的个性和眼光选编的《给孩子的诗》迅速获得市场的热烈反响。“这让我们开始反思,一个在自己领域里有公认的地位和贡献的人文学者或作家,他们来给孩子选编或者写作一本书,孩子会不会接受?以前觉得他们都是成人世界里高高在上的人物,他们的东西孩子会不会懂?”李学军这样谈起《给孩子的诗》带来的启发。
给孩子的书怎样才好?
在北岛携《给孩子的诗》亮相北京的发布会上,嘉宾们开始讨论:这样一本看起来有些难、没有儿童诗的诗集,孩子们看得懂吗?诗人西川谈道,我们现在的教育,使得大家认为给孩子就应该看比较软、比较幼稚的内容,而西方教育中则会让孩子看一些含义比较复杂的作品,包括探讨死亡问题。
北岛则私下谈起,他自己在童年时代就开始思考死亡的问题,但现在家长或学校教育一般都不愿给孩子讲这些沉重的话题。或许在该读什么的问题上,孩子们被小看了。
“这直接引导我们想去做这样的书,请一些人文大家来给孩子介绍他们认为应该在青少年时期进行的人文熏陶,不见得很可爱,很幼稚,很甜腻,但是在人的人文成长中必须积累的素养。”李学军说,“不是说要让孩子从小看成人的东西,而是我们探讨的很多话题不要设一个孩子不懂的界限,其实很多人类共同的问题在一个人的孩童时代也会接触到,只不过可能是他的思考方式和成人不一样。”
带着这样的思考,活字文化开始主动策划“给孩子系列”图书,从人文到艺术,乃至于科学领域,请最好的专家,希望做一套给孩子展现广阔人文世界的书籍,“经得住考验,对得起良心,能一代代传下去”。
初战告捷的北岛为此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他和批评家李陀联手选编的《给孩子的散文》很快也面市。之后两位年过九十的大家:叶嘉莹和黄永玉选编的《给孩子的古诗词》、《给孩子的动物寓言》也陆续出版,每一本都响当当。李学军说:“书卖得好,更多的还是读者有需求。”这说明,这一步他们走对了。
而在《给孩子的动物寓言》出版之际,“给孩子系列”和“主编北岛”的字样正式印在书封上。“北岛在这中间做了很多工作,这个主编名副其实。”董秀玉说,“他这个给孩子的观念太好了,说服作者也容易。”
“李陀那么骄傲的人,都愿意去征求年轻人的意见”
李学军笑言,“给孩子系列”的成功让她“挺有成就感的”,之前做的大多是学术类、人文类的书籍,除了业界并没有多少人知道。现在一提起“给孩子系列”,大家都说“啊,那就是你们做的吗”。不过,从策划到出版,四年的时间里只出了四种,这速度在如今大讲市场效率的时代可不算快。“做这套书,比我们一开始想的有乐趣,也要复杂。”她说,一面做一面摸索,其实还挺有挑战的。
虽然拥有业界经验最为丰富的出版精英,活字文化最没底的却是“我们过去都不是做孩子书的,这方面没有经验”,“对8到18岁的孩子完全不熟悉,所以过程中有很多挫折”。同样的问题,其实也摆在他们所选择的作家、学者面前。
“从前我们做人文学术书,读者大多是大学教育程度以上的,现在要面对高中以下的读者,要把复杂的话语系统变成更多人能看懂的内容,还不能失去原有的格调和水平,难度挺大。”李学军说。
既要提供最好的人文熏陶,又要让今天的孩子们读懂和接受,“李陀那么骄傲的人,为了编好《给孩子的散文》,都愿意去反复征求年轻人的意见。”董秀玉说。更多的时候,尽管是大名鼎鼎的学者,他也觉得给孩子做书是好事,却无奈地说:“我不知道怎么给孩子选。”
“做的过程中也慢慢认识到书的针对性,我们不见得做得十全十美,但必须有错误就纠正过来。”在此背景下,活字文化毙掉了好几个选题,有些甚至作者已经交稿了,“不是专家不好,他们都是一流的名家,但有的是选题有偏差,有的可能离孩子有距离。”他们宁愿赔付稿费,亲自向作者赔礼道歉,也不愿将不够满意的作品随便出版。“还是挺谨慎的,我们也不断地讨论,希望慢慢打磨,书出来更好。”李学军说。
这厢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慢工出细活,那厢浮躁的市场有利可图便有人迅速跟风。打着“给孩子”名号的书迅速出版,仓促攒书加上精美的设计包装,有的诗集甚至卖得比《给孩子的诗》还好。看到市面上出了那么多滥竽充数的替代品,而读者一时难以分辨优劣,一心想让孩子读好书的北岛“很痛苦”,于是诗人不断催促着“快,快,我们快出”,大家深感无奈的同时,也还是坚定要出经得住考验的好书的决心。
“眼前销得好不重要,我们希望做一代代人能看到、给孩子留得下来的书。”
最合适的作者,最好和孩子有接触经验
“给孩子系列”目前计划出版30种,原则仍然是“找最精彩的作者,做对得起出版人和作者良心的书”。已出版的前4种,编撰者都是无可争议的大家,他们的学识、视野、理论系统和个性决定了书的特质,是否一直会延续这个路线呢?
答案是肯定的,今年活字大约还将出版3种给孩子的书,其中还有李泽厚这样的大家,书中给孩子讲的美学理论,在通俗和品质两方面都令人满意。而前《爱乐》主编刘雪枫所写的音乐,则让他们开拓了思路,“最好最合适的作者,未必要是最顶尖最权威的专家”。
董秀玉一直记得,当年出版家陈原总爱准备好茶点让她一起听古典音乐,一边听,一边讲乐曲的奥妙、音乐背后的故事。“我特别希望有这样一本能让孩子一边听一边讲的书,刘雪枫做到了。”这本即将出版的第五本给孩子的书,刘雪枫用清晰通俗的方式结构和写作,和视听网站合作,让孩子能由浅入深,边听音乐边看书中讲述的音乐奥妙。“可能音乐界最权威的专家,不一定知道怎么给孩子介绍音乐”。
李学军告诉记者,“给孩子系列”有选编也有原创,原创的写作难度更大一些,在作者的选择上也许年轻一些、创作力强的作者会更合适。她笑言,最好找和孩子有接触经验的,刘雪枫不仅有常年普及音乐的经验,他还会考虑家中小外孙是不是有兴趣、听得懂。此外,这样的作者还可以配合做讲座,更利于和读者互动进行推广。
叶嘉莹先生也同样是有常年给孩子讲诗词的经验,所以很知道怎么讲。之前读者反映,《给孩子的古诗词》光选诗词是否太简单了,希望可以有注释、有讲解,便于深入了解诗词的魅力。经过与叶先生的多次沟通,九十多岁的叶嘉莹先生竟然全部把这本古诗词吟诵一遍,然后细细讲解了一遍,因此,一本全新的《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解版》也将升级出版。或许金秋时节,叶先生还将亲自与读者互动,来一场古诗词讲座呢。
热忱的主编,一流的作者,优质的幕后出版团队,再加上严谨负责的态度——这样给孩子做书,令人放心。这样的品质,跟风学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