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磊石院士贡献及事迹
黎磊石教授是国际著名的肾脏病学家,我国首批工程院院士(1994), 我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中华肾脏病学会及亚太地区肾脏病学会的创始成员之一。曾长期担任中华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肾脏病学会理事。
学术造诣精深,兼长临床医学及实验研究,为我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六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内科临床及实验研究工作,不仅临床经验丰富,基础知识渊博,在重危病人救治及疑难病例的诊断中屡建功绩,是卓有贡献的临床学家。
善于将临床科研与基础研究相结合,从临床实践中提出问题,引导实验研究工作,然后又从实验研究中总结出新规律,发掘出新的诊断治疗方法,指导提高临床,改进诊断治疗效果,是国内医学界负有盛名的“临床”“基础”兼长的专家。
近三十多年来在慢性肾炎、继发性肾脏病如红斑狼疮性肾损害、紫癜性肾炎,急慢性肾衰的诊断治疗及发病机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创造了一系列新技术、新疗法,首创一秒钟经皮穿刺肾活检技术,成功率高,安全性好。
在国内努力倡导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在危重病人救治中(包括汶川大地震)产生重大效应。他特别擅长于应用现代医学手段发掘、整理祖国医学遗产,总结形成一系列独特的中西结合治疗方法,使我国肾脏病的诊断治疗工作迅速达到国际水平,在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独树一帜,在国际享有盛誉,2003年被授予国际肾脏病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的称号。
黎教授从医60年,热爱病人,医技高超,医德高尚,他本人曾于2009年荣获中央军委授予一等功,他所领导的全军肾脏病研究所也被授予集体一等功。
一、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手段,发掘祖国医学遗产,在国际上首创应用草药雷公藤治疗慢性肾炎获得成功,阐明了雷公藤的独特免疫抑制作用,在国内外推广应用。
1980年首次发现雷公藤治疗肾炎的作用,阐明机理,其后的研究证实雷公藤具有独特的免疫抑制的作用,迅速在国内得到推广,现已被国家列入治疗肾炎的重要药物,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重视。在研究中还发现,雷公藤具有消除各种疾病(包括糖尿病及肾移植病例)蛋白尿的作用,价格低廉,深受欢迎。
有关成果曾在1991年获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1995年以后,对雷公藤的提取物雷公藤甲素(单体)进行了系统研究,证明其作用特点与激素、环孢霉素等完全不相同,是一类新型免疫抑制药物。
在肾移植急性排异反应的治疗中有良好效应。 二、首创应用大黄延缓慢性肾衰取得成功,阐明了大黄抑制残余肾高代谢状态的作用,在慢性肾衰及糖尿病的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发掘出中药大黄有防治慢性肾脏病发展为尿毒症的作用,从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水平阐明其机理,首次论证通过抑制细胞代谢,减轻残余肾高代谢状态能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临床效果明显,具有重大的临床及理论意义,受到国际肾脏病学界的高度重视,国际肾脏病学会特邀于1994年10月2日在印度新德里作“肾脏病论坛”(Nephrology Forum)专题报告,全文发表于1996年元月号Kidney International杂志,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被邀请在这具有权威性国际论坛作学术报告。
成果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 其后又进一步证实大黄酸(大黄蒽醌中提取)能抑制糖尿病肾病病情的发展,抑制糖尿病肾病的细胞肥大,在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及临床试验中取得良好的疗效,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途径,获得了国家专利。
三、探索我国IgA肾病的发病机理, 首创分型诊断治疗, 大大提高了IgA肾病的疗效。
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肾炎(占1/3), 黎磊石在国际上首次从动物实验及免疫病理中研究论证了肠道感染诱发的粘膜免疫异常可以引起IgA肾病;而IgG、IgM的继发沉积是加重本病的重要因素。
并对IgG、IgM沉积导致肾小球损伤的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基础研究。根据数千例IgA肾病的临床试验及免疫病理资料提出了IgA肾病临床分型治疗方案,通过长期的随访观察证实了其应用价值,大大提高了IgA肾病的治疗效果。
此项成果获1992年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及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被推选为国际IgA肾病研究组成员。近年来又倡导应用双倍剂量雷公藤联合ACEI及大黄素治疗IgA肾病获得良好效果。
四、在重症狼疮性肾炎治疗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发现霉酚酸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作用,提出了“多靶点治疗”方法,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在国内外推广。 黎磊石于1980年开始从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治疗研究,深入探索国内外各种抗狼疮性肾炎治疗方法的利与弊。
于1997年在国内外首次使用新型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MMF)治疗对现有各种免疫抑制剂无效的重型病例,不仅挽救了一些重危病例,而且开辟了一项新疗法。
首次奠定了MMF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理论基础,课题组的系列临床观察,证明MMF疗法较传统的疗效为优而副作用明显减少,此一新疗法迅速在国内外推广。其后于2005年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针对导致不同组织损伤的多种免疫反应途径施用具有不同免疫抑制剂效应的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思维--多靶点疗法(Multi-target therapy),治疗难治性狼疮性肾炎,较传统疗法疗效提高2倍以上,解决了目前国际上的一大难题。
被美国肾脏病学会评价为“推动当代肾脏病学发展的一项杰出贡献”。 五、革新引进现代肾脏病实验诊断方法,发展肾活检免疫病理技术,促进了我国肾脏病诊断水平的提高,为我国肾脏病进入国际学术领域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结合我国临床实际,推广并改进国际上先进的肾脏病实验诊断技术,创造了尿C3检查、应用溶菌酶测定诊断肾小球、小管疾病,提高了诊断水平。积极倡导肾活检病理诊断,创造了一秒钟快速操作及斜位穿刺诊断技术,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先后穿刺3万余例,无一发生意外,数量和质量均在国内外领先。
带动了国内肾活检免疫病理诊断的发展,促进了我国肾脏病诊断从临床症状跨越到病理组织诊断,与国际接轨。被国际上称为“肾活检之王”,成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黎磊石先后50余次应邀赴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印度、新加坡等国讲学,广泛介绍我国肾脏病学术成果。香港内科学院授予荣誉院士,2003年国际肾脏病学会授予终身荣誉会员。
曾多次组织并担任国际肾脏病学术组织会议的主席,六、50-60年代从事热带病防治研究,成绩显著。 在国际上首创兔肝血吸虫卵皮试抗原,解决了当时全国血防普查工作的需要。在国内首先证实海群生及锑剂能杀死丝虫成虫,发现用呋喃丙胺治疗中华分支睾吸虫及中药“黎芦”治疗血吸虫的疗效,为寄生虫的防治作出贡献。
近十余年来,黎磊石教授先后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百余人,大部分已成为各地肾脏病专业的骨干。著书十二本,先后发表论文400余篇,为推动我国肾脏病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黎磊石院士是我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是中华肾脏病学会及亚太地区肾脏病学会创始人之一。长期担任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对我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发展贡献卓越。探索IgA肾病的发病机理,革新发展肾活检免疫病理技术,创造了斜角进针快速肾活检技术,成功率达99.
7%。他发明了雷公藤治疗肾炎,大黄治疗尿毒症。在国际上首先应用霉酚酸酯及普乐可复治疗狼疮性肾炎,倡导持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救治危重病例,成功地创造了免疫吸附疗法治疗脂蛋白肾病。
在诊断治疗上的贡献遍及肾脏病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手段,为传统医药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他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和二等奖九项(均为第一作者)。
先后培养博士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后逾百名,桃李满天下。黎教授1990年当选国际肾脏病学会理事,开启了中国肾脏病走向世界的大门。1994年首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医药卫生部常委,并于1998年入选为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
2003年被授予国际肾脏病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的称号。黎磊石是中国肾脏病学界的第一位院士。他曾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荣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全国百佳医生”称号,被香港内科学院授予荣誉院士。
2003年因对国际肾脏病学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被授予国际肾脏病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的称号。曾长期担任中华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总顾问、解放军医学杂志顾问,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肾脏病等杂志副主编。创办了《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发表论文7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