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寒花葬志 归有光的《寒花葬志》
终于学《项脊轩志》了,终于可以触及到他,归有光。我这样喜欢他,从看了他的《寒花葬志》就忘不掉他那清新的笔调,与细腻温婉的心思。我猜想,他一定是个俊朗之人,青衫落拓,流漫于阡陌之间。
不刻板,没有架子,肯体察下人的心思,肯关心百姓的疾苦。《寒花葬志》很短小,语句也不艰涩,很易懂。归有光的笔触,简约,并没有辉煌灿烂的辞藻。但行行句句,都隐匿着某种情感,直击人心。
《寒花葬志》写的是个普通寻常的婢女丫环,这似乎是对一贯墓志铭的一种颠覆。古典色彩的墓志铭总是以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杰、嘉言懿行的智者贤士为表现对象。而《寒花葬志》既无德行可言,又非旌其不朽。其婢女没有叱咤风云的功业,亦无力挽狂澜的显赫功勋。一切显得平凡、世俗。然而在这里,树立了中国古代散文美学思潮变迁的路碑。
评论上说:“归有光是以他的体现时代审美意绪的独特心理来观照、把握、传达客体对象的。”听起来好晦涩呀,还是让我来解释吧。
第二句“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在卒年葬地的概括介绍后,猛然涌起情感抒发的波澜:“事我而不卒,命也夫!”作者所深憾的是,寒花的早夭,未能侍奉到底。平直的叙述文字后情感的猛然跳荡,感叹语气的猝然迸发,加强了抒情效果。
作者文字中包孕的是失声流涕的声调和哀思如潮。有叙述到抒情的陡变,溅发出文章的第一朵情感浪花。这里的陡转,是主体无法抑制的情绪冲击,它奠定了全文基调。它是从感情出发而非罗列亡者的事迹。从深藏文词中的间接意蕴——审美情感,从表现于外的直接文词——“事我而不卒”的“我”来看,主体都有鲜明的存在。文章的审美特点也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
寒花是个天真无邪的小女仆,颦蹙间皆透着不明世事的纯真。归有光一定非常宠爱她,或宠爱她的容貌,或宠爱她的心地,或二者皆是。在此文中,寒花的形态,情态,神态,家庭情趣,情味,情绪,使得作者回忆所至,恍若在即。疏淡几笔,表现具足。
只是文字换节后,文情意绪猛遇峭崖,遂成瀑流:“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十年,又是十年。这似乎类似于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伤痛。也类似于纳兰容若:“十年踪迹十年心”的无奈与酸涩。
而归有光这一情绪的喷发,是在前面深情回思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过起落和跌宕,就分外感人。犹如梦幻,往事回顾,越是逼真,动人,则梦醒后就越觉惆怅,空虚,缱绻不尽。
岁月忽忽,光景如白驹过隙,转瞬已有十个春秋。而今,爱妻病故,娇仆早夭,大有人去楼空之感。短短十字蕴含这难以排解的空虚感,难以申说的沉痛感。经过蕴蓄遂形成新的喷发,一声声腔悠长的“吁”,有多少岁月和人生的感伤情调。拖长的语调尚盘旋在纸面,顷刻便凝结成“可悲也已”的哽咽吞声和掷笔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