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人知乎 从李劼人新旧《大波》看旧知识分子对新时代的跨越
本文所研究的文本是李劼人1937年所著的旧版本《大波》及1954年重写后出版的新版本《大波》。本文将新旧版本中有代表性的几个民间人物形象的叙写相比较,分析出在新版《大波》中,其革命性得以怎样显著的加强。
在旧版《大波》中,我们看到民间人物大都怀揣各人的小算盘参与到风潮式的保路运动中去。而新版《大波》中的民间人物,则更多地受革命党等进步势力的影响,被纳入了保路运动的革命洪流。除此之外,本文从新旧《大波》开篇的差异、小说叙事背景的变换、叙事方式的改变、有关革命党人的不同描述这几个角度,探讨出新版《大波》怎样加强了日常生活的历史化和革命化描写。
新版《大波》着力于革命党如何领导革命群众运动,又如何不得力的主题,却疏忽了作品思想和艺术描写内在统一的要求,减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没有完满地实现预期的写作目标。
本文认为这些改动的出现,跟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思想追求相关。建国以来的主流意识形态对辛亥革命秉承了一贯的肯定态度,此时的李劼人既是一个著名作家,又是一个专管文教的成都市副市长,而因某种原因,李劼人感到自己作为一名副市长已渐入了“真空地带”,于是他就更需要寻求自己的另一身份——作家的认同。
向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靠拢,使得他在文艺思想上有了一定转变,也促成了他在新版《大波》的题材中抓住了革命党这一受中国共产党所肯定的进步势力,从而在改写的过程是有意地加重了革命党的描写和民间人物革命性的叙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急速跨越。
李劼人煞费苦心的改写,实为一名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对新时代的艰难跨越。作为副市长,他不希望一些计划和设想得不到实现;作为作家,他更期待与巴金等人一样的地位和待遇。
所有的努力,无不是为了促成自己在这两方面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可。这些皆为合潮流的选择,但实际上却没能和当时变化了的社会真正合拍。李劼人的状况虽然不无独特,却并非绝无仅有娑孕袢斩男碌娜?民共和国,当时每一个中国作家都在反思着自己的人生道路和创作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