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华绝命书 陈天华撰写《绝命书》“死谏”国人觉醒自强

2017-08-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核心提示:日本国土狭小而资源短缺,其生存环境受到很大的限制,为此,日本的经济发展必然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这使其不得不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也因此而影响了日本人的文化,可以说,扩张性影响了日本人的人文文化和民族性格,他们国家的那种对武士道精神的崇拜和靖国神社精神也正是这种扩张实质的真实反映.凤凰卫视4月1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解说:1894年,甲午一战,古老帝国命运骤变,不可逆转地卷入历史大潮.120年斗转星移,大国兴衰变化,世界走过战争与和平;120年国运沧桑,"甲午&q

核心提示:日本国土狭小而资源短缺,其生存环境受到很大的限制,为此,日本的经济发展必然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这使其不得不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也因此而影响了日本人的文化,可以说,扩张性影响了日本人的人文文化和民族性格,他们国家的那种对武士道精神的崇拜和靖国神社精神也正是这种扩张实质的真实反映。

凤凰卫视4月1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1894年,甲午一战,古老帝国命运骤变,不可逆转地卷入历史大潮。120年斗转星移,大国兴衰变化,世界走过战争与和平;120年国运沧桑,"甲午"二字,早已印刻在中国人的骨髓之中。两甲子的轮回,我们又站在了时代的十字路口上,中国人是谁,中国的崛起之路指向何方?身处不同时空的人们,各自寻找着答案。

甲午战败迫使中国士大夫阶层全面觉醒

陈晓楠:我是谁,是人类永恒追问的哲学命题,中国人是谁,国人亦须窥镜自视。

1894年,甲午一战,清廷的惨败重创了国人的自信。120年来一代代知识分子把反思的矛头,指向了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从"奴性"到"酱缸文化",到"黄色文明",中国人的国民性,是不是真的一无是处呢?而中日之间的百年纠葛,更是两个民族文化性格的冲突,或许,从东洋日本这面镜子当中,我们能够更好地看见自己,也看见未来。

李鸿章: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解说:大清国风雨飘摇之际,老臣李鸿章率先感受到了变局与危机,然而像李鸿章这样的中国人只是少数,对于外面的世界,满清皇帝与他的臣民,依旧保持着钝感。直到甲午一战,天朝大国败给了区区小国日本,中国人才真正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这是一个非常全面羞辱式的,中国人输的连内裤都没有了,这样一场战争,当然肯定很震惊。士大夫的全面觉醒,真正的害怕了。

1868年明治天皇带领日本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

解说:甲午之后,思潮涌动,维新的时代开始了。国人睁眼看世界,第一个学习的对象,正是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东邻岛国日本。茶道、和服、和室,对于中国人来说似曾相识,仿佛梦回唐朝。

汤重南(中国日本史学会名誉会长):日本在东亚是一个角,所有的风,各种各样的风,把大陆的、中亚的、西方的,吹到这的时候它就留下来了,留下来一层一层积淀在那,所以说中国已经失传的东西,在日本却有。

刘建辉(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的所有的文化现象,其实都可以在日本找到痕迹,但是只有两样找不到,一个就是科举制度,一个就是妇女的这种缠足。

依田熹家(日本早稲田大学名誉教授):在外国文化大量进入中国时,经常听到"文化侵略"的论调,而对日本人来说,没有什么比"文化侵略"这个词更难以理解。因为如果将外国文化,大量进入本国称为"文化侵略",那么日本从始至今一直都处于被"文化侵略"的状态。

解说:1868年,明治天皇号召臣民上下一心,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在文明开化的政策之下,日本集体转身向西,如海绵般汲取西方文明。

依田熹家:文明开化与中国洋务运动处于同一时期,日本不仅引进外国的机械船舶,还引进了外国的文学、哲学,涉及范围广,具有综合性。

汤重南:首先是教育,把日本民众的思想文化水平,提高到非常快,它的教育普及率非常高。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时候,它的教育可以这么说,达到了99%的那种普及率,就是日本没有文盲了。

解说:彼时的中国知识分子,面对这样一个冉冉升起的日本,心态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刘建辉:中日甲午之后,在中国,特别是知识分子之间,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自卑,用现在的话就是一种自虐史观,他们认为中国都不行了,什么都不行,日本什么都行。

陈天华撰写《绝命书》"死谏"国人觉醒自强

解说:甲午战败后的第二年,清政府开始向日本派遣公费留学生。到了20世纪初,更有大批自费学生东渡,留学日本成为潮流,鲁迅、王国维、黄兴等人均在其列,这批人成为了20世纪中国启蒙的先行者。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年代,孙中山的革命组织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梁启超则在横滨创办了《新民丛报》,号召中国人从皇帝的臣民转化为现代国家的国民。

刘建辉:中国近代文化中最大的议题,就是国民性改造的问题,你看梁启超当时所有的这种对中国国民性的改造,都是出自日本对中国的批判,就可见当时这些知识分子,已经在甲午这个大的失败之后,他们完全可以说,对日本有一个非常强烈的一种向往,甚至是一种学习的态度。

解说:"以强敌为师",需要的不仅是爱国激情,更要有正视自我的理性与勇气。当时留日学生的心中,除此之外,恐怕还有些五味杂陈的滋味。

1905年,为限制革命活动,日本公布《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引来中国学生强烈反弹,其中一派以秋瑾和宋教仁为代表,主张全体同学罢学回国,另一派则以汪兆铭和胡汉民为代表,主张忍辱负重继续求学。两派争吵激烈,《朝日新闻》攻击中国人缺乏团结力,是"放纵卑劣"的一群。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一个中国青年。

1905年12月8日,陈天华留下《绝命书》五千言,在东京大森海湾蹈海自尽。

陈天华《绝命书》:我不自亡,人孰能亡我者?惟留学而皆放纵卑劣,即中国真亡矣。

解说:陈天华的死,并不为抗议日本,甚至不为清廷,只为"死谏"同胞。蹈海,是由岸边一步步走向深海的自杀方式,从这样漫长而痛苦的义无反顾中,仿佛可以推测出,他那内心的失望,以及对于一个民族凋零的叹息。

鲁迅1902年留日

蒋介石1906年留日

郭沫若1914年留日

周恩来1917年留日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