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丕显的后代 广东“重走长征路”:访陈毅旧居 听周篮嫂后代讲烽火岁月的故事
广东“重走长征路”:访陈毅旧居 听周篮嫂后代讲烽火岁月的故事
广东精选
南方网讯(记者 刘竞宇)在1936年春红军长征期间,陈毅、陈丕显同志曾来到江西省大余县迟江彭坑一带,住在当地村民周篮嫂的家里,并召集游击队员开会,研究组织反清剿和开展统一战线事宜。7月22日上午,广东媒体《重走长征路》采访团一行来到陈毅旧居进行采访,并聆听周篮嫂后代讲述昔日的故事。
南方网记者参观陈毅同志旧居内部。点击>>南方网360°全景炫图,“实地”参观陈毅同志旧居内部。
据记载,1936年春,为加强各地的领导和便于指挥游击斗争,坚持赣粤边游击战争的中共中央分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同志来到彭坑,与负责大余池江片工作的少共赣南省委书记陈丕显一起开展统战工作,研究游击战策略。
陈毅到彭坑后,在革命群众周三娣家后山上搭棚隐蔽居住。但由于陈毅在1934年8月的一次战斗中腿部受重伤,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缺医少药,腿伤时常复发,村民周三娣和丈夫刘汉光便邀请陈毅到自己家中居住,方便其治疗腿伤。
周篮嫂送饭的小道。
80年时间转瞬而过,村民周三娣的旧房子依然屹立,记者走进房子的内院,只见房子的正门上方高悬“陈毅同志旧居”的牌匾,这所土木结构的房子尽管后来经过多次修葺,但原貌并无大改变,陈毅当年为躲避敌人而蜗居的阁楼也原样保留。据介绍,该阁楼前部的窗户可看见门前的进山路,侧边有边门,一旦敌人进屋,陈毅在阁楼放下木板桥,即可迅速上到后山的森林中躲藏。
刘士华向采访团讲述自己母亲与陈毅的故事。
周三娣次子刘士华介绍,当年他的母亲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提着竹篮为游击队员送饭、购买物资、探听敌情,因此陈毅给母亲取了正名“周篮”,以此纪念这段不平凡的岁月。“周篮”的名字出现后,周三娣被游击队员亲切地称为“周篮嫂”。
刘士华捧着母亲周篮嫂的照片讲述故事。
“这就是我的母亲!”刘士华双手捧着母亲的一张已经发黄的黑白照片动情地告诉记者,在陈毅居住养伤期间,母亲还用当地的土法为陈毅治愈了腿伤,被陈毅称赞是“一位高明的医生”。
在革命胜利后,陈毅一直保持着跟周篮嫂一家联系,周篮嫂的土木房子在1984年被确定为大余县文物保护单位,数年前,刘士华一家人已迁居至旁边的三层洋房居住,新房子雪白的墙壁上,悬挂了多幅与陈毅相关的图片,当中有陈毅的女儿与他们一家人的合影,还有陈毅的手写诗词等,这些珍贵的物件都记录着红军长征期间陈毅与他们一家人难离难舍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