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信泉将军二三事

2017-09-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时刻注意政治影响"1930年6月,红三军团成立,18岁的吴信泉成为红五军的一员,投入第一次攻打长沙的战斗.他历任班长.团部参谋.特务连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

“时刻注意政治影响”1930年6月,红三军团成立,18岁的吴信泉成为红五军的一员,投入第一次攻打长沙的战斗。他历任班长、团部参谋、特务连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特派员,到红军长征前已经担任了红三军团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部长,负责保卫军团长彭德怀、军团政委杨尚昆等的安全,同时负责整肃军团内的政治不坚定分子。

长征开始时,作为红三军团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部长,吴信泉负责红三军团的后卫重任。而红三军团作为红军征途上的右路先锋,在连续突破被国民党吹嘘为“铜墙铁壁、坚不可摧”的四道封锁线后,部队人员减少较多。经过懒板凳整编、扎西改编,红三军团到达川黔滇边界时减员十分惊人,一人一枪都极其珍贵。

这时,一部分伤病员以及原建制一个团队的200多人,却私自准备留下来在扎西地区打游击。得知情况后,吴信泉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地“执行纪律”,而是向这部分同志分析了军事形势和不宜留下打游击的各种原因,动员这部分同志坚决追上主力部队前进。

为鼓动大家,他果断地动员这部分同志轻装,自己带头背十来支枪,负荷百余斤,与部队日夜兼程,经过5个日日夜夜的行军战斗,终于追上了红三军团的主力部队。对长征路上的这件事,彭德怀曾说:“信泉同志在政治保卫局干得好啊,时刻注意政治影响,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革命保存了力量,这是十分可贵的。”

“小车不倒慢慢推”

1940年6月,吴信泉率部突破敌伪的包围圈,南下豫皖苏、东进皖东北,支援华中新四军,参加创造苏北抗日根据地。这时期,他先后任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政委、第十旅政委、新四军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淮海地委书记。

其间,在他麾下的战士们都说:“吴司令员是个有思想的领导,他教导我们:‘小车不倒慢慢推!’坚持淮海抗日根据地就像推小车,不能急躁冒进,否则会倒台!结果,淮海抗日根据地就在不懈坚持中得到顺利发展。”

1944年4月,新四军苏北军区为恢复和扩大抗日根据地,在江苏涟水西北发起高沟、杨口战役。高沟、杨口地区,为伪徐海绥靖军七十二旅盘踞,该部不断向抗日根据地“蚕食”、骚扰,并针对新四军习惯于在夜间发起攻击,多在夜间加强戒备。

4月19日,刘震、吴信泉指挥第十旅部队包围高沟,几次夜袭没有成功。25日,吴信泉建议:采取出其不意之策,打破夜间攻击的惯例,突然于昼间发起攻击。他的想法与刘震不谋而合,结果一举攻克高沟,全歼伪军两个团和一个保安团。接着,又乘胜攻克杨口等日伪据点10余处,击溃日伪军6次增援。

日本投降后,新四军军部为歼灭拒绝向新四军投降的日伪军,决定以第三师主力从淮南回师苏北,攻击淮阴、淮安城,发起两淮战役。据此,黄克诚作出部署,先以第十旅会同苏北地方武装攻取淮阴,然后以第七、第八旅在地方武装配合下攻取淮安。

1945年8月26日,刘震、吴信泉率十旅及淮海军分区新编第二团和师直属特务团,由高良涧、蒋坝一线出发,向淮阴开进;苏北地方武装5个团从东、北两面配合,向淮阴逼进。8月27至31日,吴信泉率部经过激烈战斗,全部肃清淮阴外围据点,并对淮阴城构成包围态势。

十旅随即调整部署,赶筑高于城墙的多座火力点,开挖数条直通城墙底部的交通壕,迅速完成攻城准备。同时,向守城伪军发出通牒,逼令其投降。9月6日下午,第十旅等部在伪军拒降后对淮阴发起总攻击。

在对城墙实施爆破成功、炸开东门城墙后,突击部队迅速攻入城内,猛扑伪军师部,经1个半小时激战,击毙伪军第二十八师师长,全歼伪军二十八师、淮阴保安团等部8600余人。

“我们跑步过河”

1946年初,进入东北的新四军第三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吴信泉任独立旅旅长兼政委。为贯彻党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他在双辽、梨树、库伦、通辽等地区,创建巩固了西满根据地。

当时,西满地区地广人稀,村落凋零,是有名的草原和沙漠地带,发动群众、肃清伪匪的任务极端困难和艰苦。由于“拉杆子”(土匪)多,牧民们早已逃散放牧而去,部队每到一地宿营,除司令部机关的电台值班人员住在窄小的蒙民房里外,其余不论干部战士,只能三三两两在沙地或草丛中挖个窟窿藏身,被战士们形容为“盖天大的被,铺地大的炕”。

战士们的饮水,也只能用自带的脸盆,拾些绿色煤炭(牛粪)烧煮,被大家乐观地趣称为“草原高级饮料”,后勤粮食补给更为困难,有时只能用些银元,向牧民买些数量有限的羊,熬些羊汤大家充饥。尽管条件如此艰苦,吴信泉部从未让国民党军队越过西满内的铁路交叉口的重地太平川一步。

1946年9月,第三师主力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二纵,吴信泉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同时兼任由独立旅改编的第六师师长兼政委。11月,吴信泉指挥第六师主力,强行军90里,到达哈尔套街附近,迅速地歼灭了敌人一个整营。

这时,驻在阜新的国民党十三军,向哈尔套紧急出动,妄图与第六师决战。为避其锋芒,部队迅速转移。11月15日清晨,第六师到达西辽河边。严冬早来的东北,早已天寒地冻、河水冰封,而这一天更是阴沉沉的,刮着刺骨的西北风。

国民党派出的飞机,已经将这一段西辽河炸开,满江漂浮着冰块。下游二里多处,虽然有一条小船,但也只能摆渡伤病员来用,而国民党十三军却从好几个方向朝西辽河边压来,情况十分紧急。吴信泉冷静地说:“同志们,什么困难也吓不倒我们,我们跑步过河,过了河就是胜利。

”说完,率先脱下棉衣,纵身跳进刺骨的辽河寒流中,胜利地到达了西辽河彼岸。师政治部主任石瑛也高喊道:“向吴副司令员学习,同志们勇敢地过呀!”转眼间,人人迅速地解开了绑腿、脱下了衣服,把腰带斜挎在肩上,一个人抓住另一个人的皮带下了河,一些同志的牙齿不由自主地打起架来,身上也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就这样,吴信泉指挥的数千人的部队,一个不漏地胜利渡过了辽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