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宪权教授 华政教授刘宪权教学宝典:将枯燥课变有趣
走进华东政法大学,随便找个路过的在校生问“刘宪权老师你知道吗”,得到的回答基本是:“宪哥啊,谁不知道?!” 刘宪权,华政无可争议的明星教授。他把一门刑法课上到了“极致”——几乎每个拜在法学门下的华政学生,都想去听他上课。
刘宪权已连续15年被学生评为“我心中的最佳教师”——在华政,这个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讲台上辛勤耕耘三十载,还给刘宪权带来一份殊荣:全国劳模。于他而言,劳模不只是荣誉,还是沉甸甸的责任。
由他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正致力于“内外兼修”:对内,打造一支卓越的教学和科研团队;对外,为更多普通市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2013年上海市“劳模年度人物”榜单上,刘宪权是唯一一名来自教育界的人士。
“我从没离开过本科生课堂” 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头号任务是什么?刘宪权答得干脆:带出一支出色的教学团队。 在华政教书三十载,最让刘宪权感到自豪的一点是,“我从没离开过本科生课堂。”但他也感叹,包括华政在内,如今的大学里年轻教师越来越多,科研压力一大,很多老师难免对教学有所懈怠。
问题在哪里?刘宪权认为,很多老师还没体察到教学的真正乐趣。 今年2月中旬,备受关注的复旦投毒案一审判决的第二天,刘宪权就带着一肚子备好的问题走进研究生课堂。
“投毒人林森浩被判死刑,你们怎么看?”这是典型的“宪哥授课法”,他讲课都是从最新鲜、最受关注的热点案件讲起,从上课的第一分钟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 不少学生告诉刘宪权,他们感觉“判重了”。
这堂课上,最初有超过六成的学生觉得判死缓或许更合适。“理由呢?”刘宪权像苏格拉底一样盘问学生,他得到的答复是:“被告太年轻了”、“被告是高学历者,死了太可惜”…… “如果林森浩不是大学生,是农民工,投毒把同伴毒死了,你们觉得会怎么判?”刘宪权突然这么一问,全班学生被镇住了。
在这节课的后半段上,刘宪权结合我国刑法,细细地跟学生们分析林森浩一案适用死刑而非死缓的具体原因。
实际上,刘宪权之所以多年“迷恋”课堂,正是因为他知道,一线课堂才是老师锤炼学问的最好场所。“法律是死的,条条框框就这么点内容;但现实生活瞬息万变,案件更是纷繁复杂。结合具体案例,向学生精准地解释法条适用的范围,这是当老师必须要过的一关。
” 在华政,刘宪权平均每年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上课500余课时,年均指导50余名法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由他亲自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获“优秀”总评成绩的要占指导学生数的35%以上。
“没有上不好的课” 不过,要让年轻教师心悦诚服地安心教学,不是简单的事。有人曾私下诉苦:学院给自己排的一门课“本来就枯燥”,无怪乎学生不感兴趣。 刘宪权的回应是:“没有上不好的课,只有不会讲课的老师。
”后来,这句话成了他的“名言”。 为了帮助更多的老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刘宪权有针对性地做了两件事:一是到年轻老师课堂上去听课,针对每个人的情况,给他们提意见、出主意;还有一件事就是亲自上示范课——他每学期都要给学校年轻老师上1-2次课,专门传授“把无聊的课上得有趣的办法”。
他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一大目标是,通过现场的示范教学,让青年教师在2-3年内熟练掌握课堂教学、课后答疑、考试命题等各教学环节。
“刘教授上课,问题一个个跑出来,看上去提问是很随意的,但最终总能把学生指引到他事先设计的那个位置。”华政法律学院副教授吴允锋说,好几个老师都想效仿刘宪权那种互动式、渐进式的教学方式,结果发现,要做好很不容易。
有一次刘宪权借着给学校老师上示范课,道出了个中奥妙:上课问哪些问题,看上去是随机的,实际上事先都有所准备。 一节课上45分钟,但刘宪权备课就要花两三个小时。
要知道,刘宪权是国家级名师,沪上知名法学家,很多法官、检察官的老师——这样一位资深教授,直到如今还在花大量时间备课。 这两年,全市20多所高校都把刘宪权奉为座上宾,请他去传授“教学宝典”。 借助劳模工作室,刘宪权试图打造一个人才孵化器:把一个人的力量升级为一个团队的力量,为本科教学带出一支骨干团队,为刑法学的学科建设和创新,培养一批精英。
目前,刘宪权所在的华政刑法学教学团队,成员均长期从事刑法学教学研究,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除了刘宪权本人外,多位教授担任本科教学工作15年以上,不少人还都被评为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教师和上海市曙光学者。 “做学问前先懂得做人” 除了承担大量教学任务,刘宪权也是高产的学者,他完成的科研量几乎每年都排进学校前三。
不仅如此,他出任院长,承担一定的行政事务,还时常现身电视台的多个法制栏目、为报纸写专栏,为老百姓解读司法案件,从事普法工作。 在劳模创新工作室,80后年轻教师李振林见证着刘宪权的另一面:每天起早摸黑,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虽然各种事情忙不完,但刘宪权总能井井有条。
“只要想到刘教授的工作效率,自己就不敢睡一天懒觉,否则真是太有压力了。” 在劳模眼皮子底下工作,刘宪权说过的一句话让李振林印象很深:“做事人人都会,做学问前首先要懂得做人。
” 刘宪权始终强调,劳模创新工作室不仅要面向校园,还要服务社会——这是法律人的责任。这些年,他经常受邀走进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高校等,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为大众提供法律服务。
光在上海“东方讲坛”,刘宪权就做了100多次法制宣传讲座。此外,他为立法、司法部门开设的实务讲座,目前已有300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