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雨阅读练习及答案 《正名》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8-04-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7. B 解析:B,"而"表示转折关系;A,前"则"意为"就",后"则"意为"却";C,前"以"意为"凭借",后"以"意为"率领";D,前"之"为动词,意为"去,到",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8. C 解析:齐王认为这个人受了侮辱却不还击,就不能作为大臣.

7. B 解析:B,“而”表示转折关系;A,前“则”意为“就”,后“则”意为“却”;C,前“以”意为“凭借”,后“以”意为“率领”;D,前“之”为动词,意为“去,到”,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8. C 解析:齐王认为这个人受了侮辱却不还击,就不能作为大臣。

9. (1) 以不贤能的人为贤能,把邪说当做好建议,认为悖逆的行为是正确的,这样国家不混乱、自身不危险又等什么时候呢(依靠或凭借什么)?(“贤、善、可”意动用法各1分,“奚待”句式1分。)

(2) 假如这个人在庙朝(朝廷)里,被深深地侮辱却不去还击,大王还将把他任用为下臣吗?(“使”1分,“见侮”1分,“以为”1分。)

(3) 假如我治理国家果真到了这个地步,那么百姓即使治理不好,我也不怨恨。(“信”1分,“若是”1分,“治”1分。)

【参考译文】

名分正当,就天下太平。名分败坏,就天下大乱。使名分败坏的,是邪说。赞成邪说就使可能的变成不可能,使对的变成不对,使是非颠倒。所以,君子的言谈足可以说明贤德的人的实质、不肖的人的内在,足可以用来说明盛世兴起、乱世产生的原因,足可以用来知道万物的情理、人获得生存的原因,这就够了。

凡是祸乱的产生,皆因为形实和名目不相符。君主虽然不贤德,但如果任用了贤能的人,如果听从了好的建议,如果做了可行的事,(就还不至于遭祸。)他们的祸患在于他们口称贤能,却听从不贤能的人;所认为的好建议,实际上却听从邪说;所认为可行的事,实际上却听从悖逆的行为;这是因为形和名的内容不同、实和质相异的原因。

以不贤能的人当做贤能,把邪说当做好建议,认为悖逆的行为是正确的,这样国家不混乱、自身不危殆又等什么时候呢?

尹文拜见齐王,齐王对尹文说:“我十分喜好士人。”尹文说:“我想听听你说什么是士人呢?”齐王没有回答。尹文说:“假如这里有一个人,他孝顺地侍奉双亲,忠诚地侍奉君主,对待朋友讲究信义,在乡间敬爱兄长,有这四种品行的人,可以叫做士人吗?”齐王回答说:“这真可以称得上是士人了。

”尹文说:“大王得到这个人,肯把他收为下臣吗?”齐王说:“我愿意,可惜未能得到这样的一个人。”尹文说:“假如这个人在庙朝(朝廷)里,被深深地侮辱却不去还击,大王还将把他任用为下臣吗?”齐王说:“不会。

大夫受到了侮辱却不还击,就是耻辱。这样一个甘愿忍受耻辱的人,我是不会把他任用为下臣的。”尹文说:“虽然他受辱却不还击,但没有失却自己的四种品行。没有失却这四种品行的人,是没有失去他自己作为士人的条件。那么大王先前认为的士,怕不是士吧?”齐王没有话应对。

尹文说:“假如这里有一个人,将要治理自己的国家,百姓有过错就责怪他们,百姓没有过错也责怪他们,百姓有罪就惩罚他们,百姓没有罪也惩罚他们,却还怨恨百姓难于治理,可以吗?”齐王说:“不行。”尹文说:“我私下观察了下面的官吏,他们治理齐国的地方事务,就恰恰像这样。

”齐王说:“假如我治理国家果真到了这个地步,那么百姓即使治理不好,我也不怨恨。”尹文说:“我说这些话不敢不加辩解。请允许我说一下理由。你的法令说:‘杀人的处死,伤人的用刑。

’有的百姓畏惧你的法令,受到很大的侮辱都不敢还击,这是顾全你的法令!你却说,‘受侮辱却不敢还击的人是自甘受辱’。真正叫做屈辱的,不应该是这样。”齐王没有话可说。齐王的对话议事都是这样,所以难免国家衰破,自身危险,逃跑到谷这个地方去,进了卫国。齐桓公曾经凭借齐国称霸诸侯,这是因为管仲考察辨析贤士的名实清楚周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