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数学大师陈省身不会做“奥数”题 华人数学家丘成桐认为(图)
中国培养数学人才的方法局限性很大,“奥数”更是如此,只让学生学习数学方面的知识中国要出大数学家,就要有真正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和老师,还要有鼓励自由创新、发展的体制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学习数学会感到快乐,而多数孩子勉强参加奥数班则是种痛苦
综合新华社报道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曾是一个不知令多少学生和家长兴奋不已的比赛。
只要能在“奥数”全国比赛中取得名次,就可以免试进入北大、清华这样的一流学府深造。
世界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日前应清华大学邀请来京访问时表示,“奥数”培养不出大数学家,他不赞成中国以“奥数”的形式培养学生。
出“奥数”题的很少是一流数学家
丘成桐34岁时荣获被称为世界数学领域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至今仍是华人中唯一获得此奖者。
在美国任教多年的丘成桐说,“奥数”对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的确有一定好处,美国也有一些学生参加“奥数”比赛,但他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去学的,通常是寒暑假的一两个月,平时还是正常上学。
丘成桐认为,中国培养数学人才的方法局限性很大,“奥数”更是如此,只让他学习数学方面的知识,其他方面的知识很少学习。
“知识面窄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不利,有的人因此毁了前途。”丘成桐说。
作为一代数学大师陈省身的学生,丘成桐回忆起老师与“奥数”的一段往事。那时陈省身教授还在南开大学任教,有一些孩子手拿着“奥数”的题目来请教他,陈省身看了看说:“不会做。
”
讲完这段小故事,丘成桐说,出“奥数”题目的很少是一流的数学家,而且这些题目出得很偏。对学生来说,解决非一流数学家出的问题,没什么特别了不起的。更严重的是,学生们习惯于解决别人出的问题,而不是自己发现的问题,以后不会有很强的创新能力。
作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近年来带了许多从中国内地考去的学生,其中许多人就曾是“奥数”金牌得主。就是这些被中国教育界视为数学天才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合乎丘教授的要求。
丘教授说,中国要出大数学家,就要有真正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和老师,还要有鼓励自由创新、发展的体制,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判断能力、对学术的欣赏能力、对老师的批评能力等。
“奥数班”把孩子变成学科辞典
河北省一些高校负责人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认为,学生参加所谓的“奥数班”并不可取。
河北大学常务副校长孙汉文由于在化学学科上的造诣,曾被河北某中学聘为该校“奥林匹克化学班”的老师。他告诉记者,“奥数班”的最大问题是教学理念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参加“奥数班”的学生很容易偏科,除了自己专注的那门学科,其他领域的基础知识非常薄弱。
据孙校长讲,河北大学曾录取过一名得过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大奖的学生,可是这位学生的语文功底实在太差,毕业时甚至连论文都难以用文字表达出来,这种学生绝不是合格的大学生。
“让小小年纪的儿童参加奥数班,一味强求在某一领域拔尖,即使孩子学到了许多,充其量只是把孩子变成一本专业学科辞典,在书店花20元就能买到。
”河北农业大学党委***计卫舸一针见血地说。他认为,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学习数学会感到快乐,而多数孩子勉强参加奥数班则是种痛苦。
“奥数班”三大“罪状”
据新华社电
(记者刘云伶)2005年山西省12个国家及省级课改实验区高中录取时,获得奥赛等学科竞赛奖项的学生不再享受加分照顾。
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表示,此举旨在减少奥赛负面效应,因为近年来奥数班及各类竞赛层出不穷,学校教学和学生身心受到严重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对此也痛恨不已,正逐步予以取缔。
张卓玉历数了“奥数班”三大“罪状”。
“罪状”一:奥赛及奥数班的商业因素过于浓厚。
目前社会上大量的奥数班及竞赛,多数是为谋取经济利益的商业行为,一搞竞赛就组织收费。
“罪状”二:导致校长不正确的政绩观,扰乱数学等学科正常教学。张卓玉说,由于奥数竞赛中过多的商业行为介入,导致校长形成了不正确的政绩观。
很多校长把学生在奥林匹克竞赛获奖作为自己的政绩,一味向学生灌输数学、物理等个别学科的技巧性,对数学及其他学科的正常教学带来很大影响。学生不是为了培养数学思维习惯,而完全为了竞标,为了取得竞赛成绩。
“罪状”三:强训练扼杀了孩子兴趣。许多学生靠奥赛获奖保送上了大学,却拒绝选择数学或物理学科,而选了其他专业。奥数班之类大量高强度的技能训练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等学科的感情。奥数班的存在让学生偏科,侧重技巧性学习。(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