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王伯祥 寿光原县委书记王伯祥:让工业这支"翅膀"硬起来

2017-12-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本报记者 崔永刚 杨国胜 逄春阶 单体敏一个农民长相的县委书记,却在自己的任期内,给寿光现代工业打下了牢固的"底子".王伯祥担任寿光县委书记5年多,转观念,

□ 本报记者 崔永刚 杨国胜 逄春阶 单体敏

一个农民长相的县委书记,却在自己的任期内,给寿光现代工业打下了牢固的“底子”。

王伯祥担任寿光县委书记5年多,转观念,用能人,筹资金,上项目,鼓励改制,扶持民企,用一腔热血打造新的工业“ 增长极”,使寿光除农业振翮外,工业这支“翅膀”也硬了起来。伯祥书记抓工业的故事,在当地百姓的口碑里,成为一段传奇。

头拱地,打一场工业翻身仗

面对一张排名表,王伯祥坐不住了。

1986年7月,王伯祥第一次以寿光县委书记的身份参加潍坊市工业会议。会议期间,下发了一张“潍坊市十二县市区工业经济数字对比表”,乍看工业总产值,寿光还不错,排位第四。但是如果把原盐拿掉,寿光纯工业产值仅剩1.19亿元,就成了倒数第三。这个一向要强的人,一下子浑身冒汗了。他深知,寿光历史上是个农业县,工业底子薄,除了几个盐场还像样,别的厂子根本拿不出手。

会议刚散,王伯祥马上赶回寿光,来了一个全县工业总动员。他说:知耻而后勇,咱们就头拱地,打一场工业翻身仗,用三到五年,让寿光的工业产值翻两到三番。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在潍坊的一次会议上,当寿光方面讲到全县各级一把手要重点抓工业时,有人当场质问:“ 现在中央提出县级一把手重点抓农业,你们却提出重点抓工业,这不是跟中央唱对台戏吗?”

犹如当头一棒。王伯祥也紧张了。他担心的倒不是个人的政治前途,而是寿光刚刚启动的工业攻坚会因此搁浅。他急匆匆找到市领导,反复申明寿光搞工业的原委。这位市领导开始紧绷着脸,慢慢眉眼舒展,最终点头认可了寿光的做法。

观念是个总开关。王伯祥带着70 多人的工业取经团,首先跑到江苏“换脑筋”,越看越惊:人家一个县工业产值高达 40多亿元,而寿光县仅有3亿元,落差十多倍啊!

首次南下考察拧开了寿光工业发展的“开关”,回来不到一年时间,全县投资 1.5亿元,上了 77个项目。

出去看,回来干。王伯祥尝到了甜头,此后每年都组织工业取经团,到深圳,到东莞,到上海。真取经,取真经,“开关”越拧越大,一年一次蜕变。

伯祥是伯乐,让能人释放能量

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寿光当年缺企业,更缺少企业家。

一次,王伯祥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从早上一直开到深夜,专题研究企业领导的调整问题。会议拍板:在全县大张旗鼓地公开选拔厂长经理,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全县撒网,遍选能人。

40名“有事业心的能人”脱颖而出,被推上工业一线。寿光的企业家“领袖”陈永兴就是那时候开始崭露头角的。

1987年1月的一天,王伯祥来到台头镇造纸厂。这个镇办小厂蒸蒸日上,一派生机。直接抓这个企业的副镇长陈永兴,汇报时简明扼要,又头头是道。王伯祥打量着陈永兴,动了心思:把他调到县造纸厂怎样?这个人有魄力有水平,堪当大用,说不定能让奄奄一息的县造纸厂起死回生。

王伯祥立即责成县委组织部对陈永兴全面考察。10天后,王伯祥和组织部长张明海带着陈永兴来到县造纸厂。县委书记亲自送新厂长上任,这在寿光历史上是头一遭。

伯祥是伯乐。陈永兴花甲之年被委以重任,焕发了第二次青春。寿光造纸厂不断赶超行业标兵,先是潍坊市老大,后是山东省老大,最后成为全国行业老大。当年的县造纸厂如今变身拥有A 、B、H 三种股票的晨鸣集团,年利税20多亿元,跻身世界纸业20强,是货真价实的中国造纸业航母,一家企业就支撑起寿光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人用活了,企业火了。寿光企业班子“大换血”后,能人龙腾虎跃,各显其能。电力公司的田其祥,仙霞集团的王金栋,墨龙集团的张恩荣,联盟化工的杨志强,百货大楼的舒安,富康制药的杨维国……伯祥书记“赛马”,赛出了一支阵容豪华的企业家团队,在他们手上,寿光崛起了一批响当当的国家级大中型企业。

民营经济,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1987年10月18日,寿光召开发展民营经济大会。会上,王伯祥来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开场白。

他以热情的口吻,邀请台下的一个人站起来,让大家认识认识。这个人叫张本敬,原是县汽运公司车队队长,停薪留职办了一个振兴园艺场,一年纯收入15万元。张本敬发了,但议论和冷眼很多,有人嫉妒:“雇着70多人干活,这不成了旧社会的地主老财了?”有人甚至义愤填膺:“再不限制,任其发展,社会可就变味了。”

王伯祥当众给张本敬正名:“我们寿光县应该多出几个张本敬,农业上有,工业上有,三产上也要有。民营经济也是社会主义的一部分,不是多了,而是还不够。你们大胆放开手脚搞,搞好了,光荣!”

王伯祥一番话,搬掉了张本敬心头的石头,张本敬说:“伯祥书记为我正名,是为民营经济正名!”

树了一个张本敬,引发了寿光发展民营经济的“骨牌效应”。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王平金辞职下海,办起了万龙实业公司,10多年后,公司成为一家拥有4亿元固定资产、利税5000万元的中型企业。

几年时间,全县乡村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侯镇鲁丽集团、天成食品有限公司、富士木业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很快成为行业翘楚。

1991年,王伯祥离开寿光。在他五年半任期里,寿光的县乡村企业从 303家发展到4854家,总产值翻了三番,利税增长了近 10倍。

让星星之火在寿光燎原

1987年3月,王伯祥到上口镇召集座谈会。上口镇党委书记肖庆周汇报说,他们镇的南邵一村五金厂实行了股份制。王伯祥早就在思考股份制的事,得到这一信息惊喜万分,当晚就住在了上口镇。

第二天一早,他赶到南邵一村五金厂摸情况。五金厂原是一家只有5万元固定资产的村办农修厂,1982年村民李友春承包了厂子,1984年发动职工集资入股,职工既按股分红又按劳取酬,利益共享。仅两年时间,该厂固定资产比合股前增长了 8倍,年产值增长了 10 倍,利润增长了 20倍,企业没向银行贷一分钱。听完介绍,王伯祥高兴地说:“现在咱们县存款5亿元以上,如果有2亿元入股企业,那会是一种什么景象啊!”

十几天后,全县召开了千人规模的企业股份制大会。农民企业家李友春被请上台作报告。当时股份制还是个敏感话题。王伯祥,一个共产党的县委书记,居然这样“明目张胆”地在全县宣扬股份制,推广股份制,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王伯祥趁热打铁,抓了县商业综合公司这个典型,将产权制度改革从乡镇企业“导入”国有企业。一时间,股份制企业如同寿光大地上的“野花”,在和煦的春风里竞相绽放。到1990年,全县股份制企业发展到464家,其中镇村企业437家,县属企业27家。

一个人带领一群人,埋头苦干,励精图治,给寿光工业打下“基石”。其后,数任寿光县(市)领导班子,继续做大工业“增长极”。到2008年,寿光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1亿元,利税75亿元,对财政收入贡献率达到80%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