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勇陈小同 [科技日报]上海交大李小勇: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与李老师交谈是一种享受,他虽从事IT行业,但博学多识、思想深刻,对许多问题都有独到见解,他的教育观、科研观对有志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人很有借鉴和参考价值。”结束对李老师的采访后我感慨道。他,就是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小勇。
教书育人十余载,桃李芬芳春满园
1972年,李小勇出生于甘肃天水的一个教师世家,在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下,他从小就对教师这一职业充满了特殊的感情。本科毕业后,他进入一家国企工作,而后重回校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许是冥冥之中的缘分,他最终继承了家族传统,留校任教,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教师。
谈起教学,李小勇眼中顿时闪现出热情的火花。他的专业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行业,许多信息技术专业教师都把教学重点几乎全放在前沿知识的传授上。但对于这个问题,李小勇却具有自己的见解。“即使在IT行业中,历史知识同样重要。发展都是有继承性的传承,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学习前沿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一门学科内部的规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李小勇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探索开展“启发式”教学。他高度赞同两位先贤的教育理念。孔子说过:“不愤不启。”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在他的课堂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他经常告诉学生:“不仅要学习,更要用批判的态度去学习。
” 他用一个又一个问题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用精心设计的编程案例来培养学生“想得到,就能做得出”的实践能力。李老师的学生回忆:“李老师的课程要求高,在学院里是出名的。
他留的作业,我们做三五遍不过关都是家常便饭。”听到之后,不禁让人生出一丝担心:如此的高标准、严要求会不会让学生们对他的课程望而却步呢?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他的课经常是座无虚席,甚至还有其他专业的学生慕名而来“蹭课旁听”;在学期末的课程网络评价中,他的课程高居学院热门排行榜的前几位;学生对他的普遍评价是“李老师专业知识非常扎实,上他的课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是收获非常大”。
对李小勇老师来说,学生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认可或许是对他的最高褒奖。
科技报国志高远,十年磨剑终成器
“如果问我对青年科研工作者有什么建议,那就是四个字:选择、坚持。”李小勇老师坦言。他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融入对科研工作的思考中,“科研工作要从实践中选择一个有价值的题目,然后到实践中去检验和运用研究成果。
”在选择好研究方向之后,唯一要做的就是,瞄准目标,坚持下去,终究会水滴石穿。“做任何一个行业,如果没有至少五到十年的坚持,很难达到领先水平,这也是科研的规律。”李小勇老师做到了言行如一。他怀着科技报国的梦想,凭着日复一日的坚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在信息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他主持研发的HDLC总线协议和软件在国防航空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研制的“黄河文件系统”在文件系统体系结构上获得突破;特别是,历经7年多时间,他主持研制的“碧海大规模分布式存储系统”核心功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此时,李小勇老师难掩眼中的自豪:“凭着不懈的坚持,我们终于摆脱了一直在模仿的困境。可以骄傲地说,只要坚持努力,我们中国人也是可以超越美国人的!”
IT研究需要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为了拥有充沛的精力,胜任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和频繁的加班加点,李老师热爱体育运动,常年坚持跑步锻炼。